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
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
本文目錄
大願大行的代表—「普賢菩薩」
梵語:समन्तभद्र
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普」,即願行遍一切處;
「賢」,即妙善之義。
相傳《妙法蓮華經》是由文殊菩薩傳授而來,由普賢菩薩傳授下去,所以文殊、普賢二菩薩協助釋迦佛弘宣此經,故供奉釋迦牟尼的寺廟大殿中,常見文殊、普賢菩薩佛像立於佛陀兩側,一同供奉。
普賢菩薩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聖」。
從《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描述: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至娑婆世界參加法華經聖會。故有推論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淨土。
在藏傳佛教中,普賢菩薩為 「八大菩薩」之一,而從元代藏密造像向內地傳播,明清統冶者出於政治上、信仰上的需要,給予藏傳佛教以崇高地位。代表宮廷樣式的梵式造像深深影響到後期漢傳的普賢菩薩造像。
在藏密中,普賢與金剛薩埵是同體異名,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之一。
同時普賢王如來為了度六道三界之內的所有眾生,也要發妙大願,使所有有情眾生超脫輪迴,它的存在代表了密教的「願」。
所以有人認為普賢王如來和普賢菩薩雖稱謂不一,但它們實際是相對等的。
身騎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作為「四大菩薩」之一,藝術形象豐富多姿、絢麗璀璨。
漢傳佛教中常見普賢菩薩造像為飽滿的童子形,菩薩裝束。頭戴五佛寶冠,百千種瓔珞,珠鬘及天衣,一切妙寶色,莊嚴慈悲體。
普賢菩薩的法像一般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蓮花或玉如意,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
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毘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
白色表示清凈無染,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
六牙,表示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象徵著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恆以六度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佛果。
是故,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
藉由智慧契入佛法妙理,繼之以大行,而得證悟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所以「華嚴三聖」意謂著如來解行並重,定慧雙修的圓滿教法。
「普賢菩薩」手印:
先雙手內縳,大拇指雙竪立合,食指伸直外張,中指伸直相觸,無名指內縳,尾指雙竪合。
「普賢菩薩」心咒
唵。梭。嘎呀。梭哈
「普賢菩薩」真言
三昧耶。薩怛傻
「普賢菩薩」—拾得應化事蹟
相傳曾有普賢菩薩在中國四川省峨嵋山示現說法,所以古來即被奉為普賢菩薩之道場。普賢菩薩的應化事蹟中,又以拾得大士最為著稱。
相傳,唐朝天臺國清寺的豐幹禪師(世稱阿彌陀佛化身),一日路經赤道城,看見一個小兒在路旁啼哭,以為是個無家棄兒,就將他帶回國清寺撫養,取名「拾得」。後與寒山大士(世稱文殊菩薩化身)成為莫逆之交。
春去秋來,寒暑交迭,轉眼間拾得已長成一氣宇宣昂的少年,負責寺中香燈及齋堂事務。
一日,大眾過堂用齋,卻見拾得擅自登上大座,與佛像對面而食,並衝著憍陳如尊者的塑像說:只不過是個「小果聲聞」,說完,即旁若無人的哈哈大笑。
拾得突如其來的怪異舉動,讓眾人看得瞠目結舌,隨即就將他趕出齋堂。於是,上座師只好改派他到廚房去服勞役、做些雜事。
國清寺廚房裡的食物,常遭烏鴉偷啄食。一日,拾得一進廚房,看到滿地狼籍,知道又被烏鴉這個不速之客光顧了。
於是,生氣地走到伽藍殿,指著伽藍護法神說:「你連廚房裡的食物都看不好,又如何保護好道場呢?」順手就用木杖鞭打伽藍神像。
當天晚上,全寺的僧眾都夢見伽藍神告狀說:「拾得打我!」
第二天,大眾說起昨晚的怪夢都議論紛紛,個個迫不及待的來到伽藍殿一探究竟,入殿一看,果真伽藍神像身上有多處杖痕,不禁一陣嘩然:「人不可貌相,原來拾得不是普通人!」
後因台州刺史閭丘胤,巧遇豐幹禪師,問:「國清寺現在有沒有大修行的聖者?」禪師回答道:「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賢,你趕快去禮拜吧!」
閭丘胤聞言,立即來到國清寺拜見寒山、拾得二位大士。二人一見刺史就說:「豐幹多話!豐幹多話!你連彌陀對面都不相識,來禮拜我們做什麼?」話一說完,兩人就連袂笑傲而去,從此不知所蹤。
此時,大眾才恍然大悟,原來豐幹、寒山、拾得皆是佛菩薩示現。
「普賢菩薩」—走在人間的菩提路上
《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詳細解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以及念誦、受持、修行普賢行願的無邊功德利益。
十大願王在藏傳佛教中對應的是七支供養。
- 禮敬諸佛:即認為在十方三世之中存在著無數的佛,對這些佛應該深心信解,以清靜的身、語、意三業常修禮敬。
- 稱讚如來:即以各種音聲和各種言辭,稱揚讚嘆一切如來的功德。
- 廣修供養:即以各種上妙華香供養諸佛,特別是通過「如說修行」、「利益眾生」等法供養方式進行供養。
- 懺悔業障:即時常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各種惡業,決心不再造業,並恆住凈戒。
- 隨喜功德:即常肯定、讚賞並促成一切佛、菩薩乃至六趣、四生的所有功德。
- 請轉法輪:常禮請一切佛宣說教法。
- 請佛住世:即對於將示現涅盤的諸佛如來乃至一切善知識,勸請為利樂眾生而不入涅盤。
- 常隨佛學:經常跟隨毗盧遮那佛,學習佛的教法。
- 恆順眾生:就是願隨順眾生種種差別,作種種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乃至如來,平等饒益眾生。
- 普皆迴向:即將以上功德,回向於一切眾生,以完成佛果之願。
《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且此十大願永無止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十大願王,無有窮盡。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