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中的主題「十大願王」,即為普賢菩薩指導善財和後世佛弟子的學行步驟,其結構嚴謹,次序井然,環環相扣,具體可行。

修學十大願王,就是在修行成佛,就是在成就如來功德;所以,十大願王,可以說是概括了眾生修行的一切法門。

 

 

〈普賢行願品〉—踏上成佛的階梯

〈普賢行願品〉,在當今留傳的佛教經典中,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也是備受佛弟子推崇的佛法洪音。既然稱之為「品」,顯示它不是獨立的一部經典,而是屬於某部經典中的一個章節。

 

相傳,文殊菩薩和大眾辭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發心隨行。他們來到了福城東,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說法。

 

這時,有善財童子等二千人,前來頂禮聽法,發菩提心修學行願。其中,善財童子一心求菩薩道,以偈頌求教。

 

文殊菩薩指引他去求訪善知識,善財童子便輾轉南行,參訪了德雲比丘乃至彌勒菩薩等五十三位善知識,學習了無數廣大甘露法門。

 

最後,見到了普賢菩薩,並次第得到了普賢菩薩諸行願海,終於證入法界。末了,普賢菩薩亦偈頌稱揚佛的功德海相。

 

而〈普賢行願品〉的內容,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最後一參。五十三參的學行次第,始於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而歸結於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在二千六百年前,悉達多王子在歷經修行後,夜睹明星,初成道果,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開悟成佛。

 

應帝釋天所請,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

 

傳說中,本經分為三大部,因此經主要是為地上菩薩與天人所說,世間凡夫難以頂受,故上、中兩部隱而不傳,在人間只有十萬偈四十八品的第三部留傳。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經三次漢譯的〈普賢行願品〉

本經的梵文本目前只發現了相當於《十地品》的《十地經》和相當於《入法界品》的《樹嚴經》。

這兩本經在印度獨立傳播;在尼泊爾,它們被歸入大乘佛教的「九法」之中;在中國,它們也有單譯本。

 

在漢地通行的《華嚴經》,主要經過三次漢譯:

第一次是在東晉年間,由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大師主譯(西元420年譯畢),取三萬六千偈,譯成六十卷三十四品,被稱為《六十華嚴》或《舊譯華嚴》,又稱《舊華嚴》、《晉經》。收于大正藏第九冊。

 

第二次則是由武則天皇帝支持,禮請於闐三藏實叉難陀大師主譯(西元699年譯畢),取四萬五千偈,譯成八十卷三十九品,被稱為《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

當年,武后除了親臨譯場,首提品名以外,並作了留傳千古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千百年來,無可取代,成為佛弟子誦經前必恭誦謹持的寶偈,也是《華嚴經》漢譯的一段佳話。

收于大正藏第十冊。總成七處,九會,三十九品。這個譯本品目完備,文筆流暢,因此在中國受到歡迎。

 

第三次漢譯,在唐德宗貞元年間,禮請罽賓三藏般若大師主譯(西元798年譯畢),取一萬六千七百偈,譯成四十卷,依前例被稱為《四十華嚴》。

雖然經名仍題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但其經內全名則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略稱〈普賢行願品〉,為該經《入法界品》的全譯本。因在貞元十二年譯出,故又稱《貞元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冊。

 

 

華嚴經第四十卷—〈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略名。

即四十華嚴經之第四十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有聲書— 慧平法師

華嚴經,經文集

 

 

〈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詳細解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以及念誦、受持、修行普賢行願的無邊功德利益。

十大願王在藏傳佛教中對應的是七支供養。

 

  1. 禮敬諸佛:即認為在十方三世之中存在著無數的佛,對這些佛應該深心信解,以清靜的身、語、意三業常修禮敬。
    由意業發動,恭敬虔誠,收攝妄念,至心一意,感念景仰;身業合掌低頭,俯伏曲躬,五體投地,翻掌接足;語業或靜默不雜話,或持名念偈頌。

    禮敬既然以心為主,則未必要有固定的禮敬方法。
    但從心的角度,還是可以歸納出十種不同的禮敬模式。
  • 我慢禮。身雖行禮,但心不恭敬,或不甘不願,勉強作態,充滿我執與傲慢,只是身子如搗碓或啄米。
  • 唱和禮。為了交際應酬,或其他目的而作禮,高聲喧嘩,詞句雜亂,如趕經懺,身不端肅,意不虔誠,心不專一,逢場作戲。
  • 恭敬禮。收攝雜念,五體投地,捧足殷重,恭敬至誠。
  • 無相禮。禮敬時深入法性,離能、所相。
  • 起用禮。法性雖然離能、所,但禮敬卻又能從體起用,普運身心,徧禮諸佛。
  • 內觀禮。內觀法性平等,外不攀緣境像,能禮、所禮皆法身佛如來藏,既不向外求,亦不落頑空,不偏不倚,不落有無。
  • 實相禮。了達諸法實相無相,內外一如,非空非不空,非禮非不禮,非有相非無相,不執空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一不異,不二法門。
  • 大悲禮。前條實相禮,是觀智圓明。此處大悲禮,則是大悲利物。隨一切禮敬,所有皆迴向眾生,悲智雙運,普代眾生而禮佛。
  • 總攝禮。總攝第三至第八共六種禮為一觀。凡禮佛者,必須先身口意三業恭敬,繼之五體投地,捧足殷重,然後進入法性,離能所相,普運身心,徧禮諸佛。接著不向外求,禮敬內明。
  • 無盡禮。能禮所禮,重重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1. 稱讚如來:即以各種音聲和各種言辭,稱揚讚嘆一切如來的功德。

 

  1. 廣修供養:即以各種上妙華香供養諸佛,特別是通過「如說修行」、「利益眾生」等法供養方式進行供養。
    則整合為「起深信解,現前知見。」說明信分學行的次第─「普賢行願品」不是零合的現象,不是信與不信的分野,而是隨著修行的次第與成果,一步步增益上來,茁壯信根。

 

  1. 懺悔業障:即時常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各種惡業,決心不再造業,並恆住凈戒。
    誠心懺悔,後不復造, 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1. 隨喜功德:即常肯定、讚賞並促成一切佛、菩薩乃至六趣、四生的所有功德。
    在懺除業障之後,才可能做到真心隨喜,而且莫以善小而不為,更不要自暴自棄。

    沒有眾生,就沒有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在還沒成佛之前,也是和凡夫學人一般,從一點一滴的努力,積累成無盡的佛行事業。

 

  1. 請轉法輪:常禮請一切佛宣說教法。

 

  1. 請佛住世:即對於將示現涅盤的諸佛如來乃至一切善知識,勸請為利樂眾生而不入涅盤。

 

  1. 常隨佛學:經常跟隨毗盧遮那佛,學習佛的教法。

 

  1. 恆順眾生:就是願隨順眾生種種差別,作種種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乃至如來,平等饒益眾生。

 

  1. 普皆迴向:即將以上功德,回向於一切眾生,以完成佛果之願。

 

華嚴經,華嚴海會眾菩薩圖

 

〈普賢行願品〉功德利益:

說〈普賢行願品〉是學行的次第,成佛的階梯,經中也記載著,單是受持讀誦經文,甚至於只要書寫其中四句偈等,也都可以獲得十種功德利益:

  1. 消業障
  2. 遠鬼神
  3. 今生吉
  4. 來生善
  5. 多福慧
  6. 永安樂
  7. 證淨土
  8. 得授記
  9. 成正覺
  10. 度眾生

 

往生後的殊勝果報,分三段:一、化生得記;二、利生大用;三、究竟成佛。

  1. 化生得記:到了極樂世界就面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等。
  2.  利生大用:得到佛授記後,就能以普賢行願力極大地發揮利生的作用,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遍在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中,以智慧力隨順眾生意樂而作利益。
  3.  究竟成佛:受持普賢行願離一切系縛而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