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是佛陀的一本密經,像國王頭上的寶珠,不容易輕易示範給人。

只有大福報大因緣發大心的人,才能看到這個寶珠。

所以很多人念普門品,但是有時候業障沒有消時,是不容易看到法華經普門品中的寶貝。

 

《法華經》—大乘經典之一

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

 

簡稱《法華經》,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而目前廣為人知的,抄寫經文,誦讀這些有功德,則為法華經開創。素有「諸經之王」、「諸經中寶」之稱,兼具宗教性、哲理性與實踐 性,不僅內容豐富、譯文優美,且具濃 厚文學色彩,是廣為人所尊崇及信奉的經典。

而法華經,也非一人所寫,而是經過一段時間,集結整理而成的經典

 

相傳在釋迦牟尼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為了給眾生開示悟入涅槃之大智慧,一時宣說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歸一(佛乘)之微妙法,並給諸聲聞授記。

 

經中調和大小乘各種觀點,稱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並稱佛說此經時,多寶塔從地涌出,十方諸佛集會證明,六萬恒河沙等菩薩及其眷屬護持流佈,又稱凡護持、誦讀、書寫《法華經》者,均可得無量無邊功德。

 

相傳鳩摩羅什法師譯出《法華經》後,非常重視,命弟子彭城道融法師講解,鳩摩羅什自聽。大量寺廟的法華鐘之上,鑄刻本經經文,足以說明本經在佛教界的地位。如法鼓山鐘樓。本經中最受歡迎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有著推廣的作用。

 

而普門品,也將觀音大菩薩,救苦救難,來到世間,給予眾生安定的心,也是大乘佛教的特性,但觀世音目前被學者懷疑是由其他宗教引入到佛教來。但是觀世音在西元一世紀則已經存在。

 

金庸在《天龍八部》一書中,藉由掃地僧和蕭遠山的互動提及《法華經》,以文學家的身分,無形中認證了本經的重要性。奠定了《法華經》在文藝中的地位。

 

法華經,佛會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指微妙、究竟、圓滿、正確的法,即佛所說法微妙無上,是佛所自證不可思議難得的真理。

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潔白、清淨。象徵《法華經》含具深遠的妙理,在多惱濁世之中,不為世俗所染。

Sūtra 意為「經」。是「契經」,表本經上契諸佛之心,下契眾生的根機。

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在大乘佛教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大乘則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

《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佛乘。

 

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終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法華七喻「化城喻」所說),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妙法蓮華經,歷史本

 

 

《法華經》 —慧平法師恭誦 

01 序品第一

《妙法蓮華經》—慧平法師恭誦﹐全集

 

 

《法華經》—鳩摩羅什奉詔譯

法華經要旨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出〈方便品〉。

本經旨在闡述「一佛乘」之理,弘揚「三乘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歸於一佛乘,指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妙法蓮華經》說的是一乘圓教,表達清淨了義,究竟圓滿,無上微妙。

全經總共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說一乘之原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結果。

 

《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示所有眾生皆可成佛。

在天台宗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

 

法華經,經文本

 

《法華經》的漢譯本有六種,梵文原典有三種傳本(尼泊爾本、娑夷水本、中亞 本,此依發現的地域而分類),另有西藏譯本。

 

其中漢譯本現存於藏經的僅有三種,以 下依其譯出先後分別列出。

  1. 西晉.竺法護《正法華經》(10 卷,27品)約西元286年譯出,為最早譯本,亦最詳密。
  2. 姚秦.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7卷,28品)約西元406年譯出,採意譯、最簡約、流傳 最廣、且比其他譯本多一品。
  3. 隋.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合譯《添品法華經》(7卷,27品)譯出年代約西元601年。

 

 

《法華經》書法:

法華經,妙蓮法華經小楷,日本東京收藏

妙蓮法華經小楷,日本東京收藏

法華經,〈伊藤明瑞〉多行書 明治の神童書家 奈良の人

〈伊藤明瑞〉多行書 明治神童書家 

法華經,集王羲之行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集王羲之行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闡明佛理的《法華經》七譬喻

火宅喻

出自《譬喻品》第三,火災中,一名富翁要救出屋宅裏的小孩,所以欺騙他們外面有三種車「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終於讓孩子們都跑出火宅。火宅比喻的是苦難的世界,富翁即佛,孩子即世人。

 

窮子喻

出自《信解品》第四。富翁見到自己流落在外的孩子在行乞,滿心歡喜地把他追了回來,但孩子窮怕了,以為富翁要害死他,於是繼續逃亡,富翁只好讓他離去,接著又讓他來家中幫忙家務,慢慢找機會開導,最後窮孩子才知道自己就是富翁的孩子,繼承了家產。窮子比喻的是小乘行者,富翁即佛。

 

藥草喻

出自《藥草喻品》第五。又作《草藥喻》、《雲雨喻》。藥用的草木有「三草二木」,藥草有大中小三等,樹木也分大小,雖然雲中降雨,雨露均霑,但是樹木生長的能力導致其的大小各自不同。人也是如此,接受佛的教化,成道快慢各自有別。雲指的是佛,雨指的是佛法,藥草即世人。

 

化城喻

出自《化城喻品》第七,導師率眾行走,路中險阻,於是導師變化出一座城堡「化城」,眾人在在化城中休息,非常安穩愉快,導師才告訴大家,這只是一座我變化的城堡,還有真正的路要走。有人指化城指的是阿羅漢的涅槃境界,也有人認為化城指的是淨土。

 

衣珠喻

出自《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親友贈送一個愚夫一堆寶珠,都放在愚夫的衣服之中,愚夫因酒醉並不知情,卻穿著這件寶珠之衣周遊各國,生活艱難困苦,後來親友才對愚夫說,「已經給你那麼多寶珠了,為何不取用呢?」愚夫指的是世人,寶珠指的是佛法,親友即佛。未開悟的心靈覆藏於煩惱中,如衣中藏有寶珠而不能取用。

 

髻珠喻

出自《安樂行品》第十四。一位轉輪聖王討伐不服從之國,對功臣們論功行賞,分別給予土地或金銀珠寶等,只有轉輪聖王頭頂髮髻中寶珠不賜,因為怕功臣會嚇到。最後轉輪聖王還是送出了寶珠。轉輪聖王指的就是佛,寶珠指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功臣指的就是世人。

 

醫子喻

出自《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又作《醫師喻》。某良醫因事出國,他的兒子們誤飲毒藥,良醫回國立刻配製解藥給予諸子,相信的孩子們於是服下解藥而康復,還有不相信解藥的孩子,不敢服用,於是還在痛苦。醫師於是故意離家,派人告訴孩子們,說醫師死在他鄉。不願意服藥的孩子們心生悔恨,於是趕快服藥而痊癒,此時醫師又再度出現與孩子們相見。醫師指的就是佛,解藥指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孩子指的就是世人。

 

法華經,涅盤像(大

 

 

《法華經》的浩瀚功德:

現世圓滿:

六根清淨

「受持是法華經⋯⋯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鼻功德⋯⋯意功德。」(法師功德品)

 

離苦惱、有福德力

「常無憂惱,又無病痛⋯⋯不生貧窮。」(安樂行品)「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普賢菩薩勸發品)

 

諸佛菩薩護念

「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衣之所覆。」(普賢菩薩勸發品)「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護法龍天守護

「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法師品)「陀羅尼咒以守護之。」(陀羅尼品)

 

來世圓滿:

往生淨土

「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普賢菩薩勸發品)

 

未來當得作佛

「未來世必得作佛⋯⋯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師品)

 

得種種法門

「得無生法忍、得聞持陀羅尼門、得樂說無礙辯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分別功德品)

 

從受持本經的靈驗事跡來看:宋代有一女子在黃絹上刺繡《法華經》,一繡十年完成。當繡到〈化城喻品〉時,針尖上出現了幾十粒舍利子。

 

宋朝宋從雅,誦《法華經》二萬餘部,禮佛百萬拜,禮《法華經》一字一拜者三過,回向求生淨土,臨終無病且坐著往生,得西方聖眾接引。

 

只要虔誠受持、讀誦、解說、寫經、供養《法華經》,必能所求滿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