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是八種佛教護法神的總稱,經常出現在佛祖說法的時候,即不能叫神,也不能叫妖魔,可稱之為「半神」。

 

天龍八部—天與地的護法

梵語अष्टसेना

 

意為「八個部眾」;अष्ट(aṣṭa-)爲「八」,和英語eight、拉丁文octo、波斯語هشت‎(hašt)同源;सेना(sénā)意為軍隊、部隊。

 

藏語譯作lha srin sde brgyad或dregs pa’i lha srin sde brgyad,其中的brgyad意為「八」,和中文的「八」同源;八的上古音*preːd,中古音*pret,粵語baat;兩者都強調了數量八。

 

因八部以「天眾」和「龍眾」為首,故稱「天龍八部」,又稱龍神八部、八部鬼神、八部眾、八部神將、天龍八將等。

 

是佛教概念,指佛教護法神隊伍中以天、龍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包含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

 

 

佛教中的天龍八部眾

 

天龍八部的說法在佛教出現的時間較早,祂們經常出現在佛經中,以佛陀說法時的「聽眾」和「護法」形象出現。

 

隨著佛教在東漢時的正式、成規模的傳入,天龍八部的說法也跟著傳入並漸漸在民間流行起來。

 

佛經中的龍王也在不斷變化增加,釋迦牟尼降生的時候,曾有名為迦羅和郁加羅的兩位龍王兄弟,一個在左邊灑溫水,一個在右邊灑冷泉,為佛祖沐浴凈身。

 

到了《妙法蓮花經》里,龍王就成了八位,就是所謂的八大龍王,分別有:

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婆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

 

《華嚴經》共四十部類世主包含三十九類「華嚴聖眾」(佛教108位菩薩,也就是護法)。在這裡的龍王變成了十位,而且人物也完全不一樣了。

 

他們分別是:一毗樓博叉龍王,二娑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幛龍王,六德義迦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凈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惱龍王。

 

《三國遺事》中經常出現類似的華嚴聖眾的形象,如描述四天王、忉利天(三十三天)、閻魔天、兜率天等諸天王,和天龍八部、神兵、四十聖眾、道場神、華嚴神眾等神現身並獲信仰等事。

 

《法華經》的靈山會上,天龍、乾闥婆、阿修羅等八部神集會時,其他的大乘經典神眾也隨之出現,因此「華嚴聖眾」也稱作「天龍八部」。

 

在別的佛經中,還有沙竭羅龍王、摩那斯大龍王、大莊嚴大龍王、拔抵龍王、波留尼海龍王、娑伽羅海龍王后、以及接下來會講到的自在大龍王阿耨達。

 

天龍八部,天眾

天眾—與眾生一同輪迴的天

梵語देव,亦可音譯為提婆,又稱天人、天眾、天部、天神。

 

意為「天」或「天神」,如護法神中的大梵天、大黑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天等即是。帝釋天是三十三天諸神的領袖。

 

是佛教中住於諸天界之有情。最早源自古印度神話中的提婆,與之不同的是佛教認為天人為輪迴五道(或六道)之一。

 

天並不指天界這一生活場域,而指天神。佛教中的天神主要為二十諸天。天眾的主神叫帝釋天。

 

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無常。

 

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最後再次進入輪迴,轉世為人或其他眾生。

 

天龍八部,龍神

龍眾—掌握雨水的守護神

梵語नाग,音譯那伽,亦可譯為神龍。雌性的那伽被叫做「那姬」或「那姬尼」。

 

佛經上說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上是一類蛇神,和中國的蝮(虺)龍的概念相似,佛教在中土發展附會本土神話,用「龍」相譯,事實上是不同概念,但也許是同一神獸在兩種文化的不同體現。

 

大鵬金翅鳥以其爲食,故是其天敵。眾龍王中娑竭羅龍(海龍)最出名,因其女兒龍女曾以女身示現到其他世界即刻成佛。

 

佛教認為,龍是所謂天龍八部中的一支。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為己任。

 

天龍八部,夜叉

夜叉—食鬼的真誠者

梵語यक्ष的音譯,亦作藥叉,本義「以鬼為食的神」。佛教中屬於鬼道,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女性夜叉,稱夜叉女。

 

佛教謂一種捷疾勇健的鬼道眾生。

 

據婆羅門教《毘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

 

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像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在佛教中,對夜叉鬼和羅剎鬼有相差不多的描述。

 

天龍八部,乾闥婆

乾闥婆—以香氣為食的樂神

梵語गन्धर्व,意思是香神,又是樂神(音樂神)。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種以香味為食的男性神,能表演音樂、節目;

 

又音譯爲樂乾闥婆王、健達婆、犍達縛、健闥婆、乾沓和、乾沓婆、彥達縛、康達婆、犍陀羅等,意譯有香神、香音神、嗅香或尋香行等。

 

本是婆羅門教崇拜的一類神,是服侍帝釋天的樂神之一,多達六千多位,以聞香為食,身上亦有濃烈的香氣。

 

在佛經中因其是入胎的「三事和合」之一,也有人翻譯做香陰,佛教有時翻譯為飛天。

 

天龍八部,阿修羅

阿修羅—好戰的半神

梵語असुर,阿修羅,亦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簡稱修羅。

 

會喝酒、長相秀氣俊美行天施惡道。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

 

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生性狂躁,易無端暴惡;曾多次與忉利天神惡戰,但少部份阿修羅也信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

 

共有四種阿修羅:鬼趣攝卵生、畜牲趣攝濕生、人趣攝胎生和天趣攝化生阿修羅。

 

天趣攝化生的阿修羅,才是我們一般人認為的阿修羅,其他種的阿修羅就是指心性殘暴的眾生而已,所以如果只說「五道眾生」中,此類的阿修羅屬於天道。天界的阿修羅其男衆極醜,女衆絕美。

 

天龍八部迦樓羅

迦樓羅—吃毒自燃的琉璃

梵語गरुड,漢譯大鵬金翅鳥,又音譯作揭路荼、迦婁羅、蘗嚕拏、羯路荼、迦留羅、迦嘍荼,伽樓羅、誐嚕拏、金翅鳥、妙翅鳥、大鵬仙。

 

原是印度神話中的一種巨鳥,又名美翅(音譯「蘇缽剌尼」),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之一,漢傳佛教二十四天護法神之一,故也稱迦樓羅天(Garuḍa-deva)。

 

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共四種;兩支翅膀張開有336萬里;

 

因業報的關係,以那伽龍為食,一日可食一那伽王和五百條那伽,但那伽的體內有毒氣,迦樓羅體內也毒氣聚集,到最後無法進食,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且臨死時毒發自燃,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其形象隨佛教傳入東亞,在中亞和南西伯利亞受到藏傳佛教影響的地區也存在此鳥的神話,還被畫上泰國國徽。

 

天龍八部,緊那羅

緊那羅—半人馬的歌者

梵語Kiṁnara,又稱「緊那羅天」,音譯作緊捺洛、緊拏羅、緊擔路、緊捺羅、金娜里、甄陀羅、真陀羅等,漢譯又做人非人、疑神、音樂天、歌神、歌樂神。

 

印度神話中的一種小神,形象為半人半馬,是天神的歌者和樂工。

 

是帝釋天的音樂神之一,乾闥婆專奏俗樂,而緊那羅專門演奏法樂。

 

此神形象為半人半馬,或者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為疑人、疑神,又名人非人,又稱天伎神、歌神。

 

佛教吸收了此神,作為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禪宗叢林將他當作灶神奉祀。

 

天龍八部,摩睺羅伽

摩睺羅伽—大地上的龍王

梵語महोरग,是大蟒蛇之神。

 

亦譯莫呼洛迦、摩呼洛迦、摩呼羅伽、摩護囉伽、莫呼勒伽、莫呼洛伽、莫呼洛、摩休洛、摩伏勒等,意為「大蛇」,或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

 

佛教傳說中的蟒蛇之神,也是音樂神,《維摩經略疏》稱其為地龍(與那伽神龍相對),為無足腹行神,受世間神廟所供酒肉,是佛教神祇的天龍八部之一。

 

人身蛇頭或蛇面,或者是人臉,但以一頂繪有蛇形的帽子表示,一手持笙,一手持鼓棒,腰上結有小鼓。

 

有一說法,相對於那伽神龍,摩睺羅迦又稱為「地龍」。

 

 

天龍八部包括:天人(或稱天、提婆)、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祂們是八類護法鬼神,隨侍佛、菩薩、阿羅漢到世界各地說法,也會在人間護持修行人和寺院。

 

祂們不僅來自六道中的天道,也有不少歸屬於鬼道、畜生道等,故祂們的壽命依然是有限的,福報享盡時,一樣有可能墮落三惡道,因此也必須精進於佛法之修行。

 

金庸曾以此為名,寫成小說《天龍八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