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佛學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八識 識的分類法之一,指的是每一個五根具足的有情眾生身上都有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 八識依照其識的體性,可分為四大類: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識。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十惡 修道人所以沒有辦法斷十惡、修十善,原因雖然多,總不外迷於世間的五欲六塵;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深深的執著不能放下,原因在此地。 無論做什麽事情、做一點點好事,一定要居功,這不但是遭人的嫉妒,跟人結冤仇,損自己的性德,損性德是什麽?障礙自性的智慧德能。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七覺支 覺,意謂菩提智慧,以七種法能助菩提智慧開展,故稱覺支,七覺支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依次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根據《阿含經》的排列,一開始就修念覺支的四念住,由四念住而開發智慧;但是在大乘經典裡,也有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覺支,第二才是念覺支。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的原因,是先借佛之智慧、佛的正見,來做為行者選擇法門的一個標準,知道了何謂善的正法、何謂不善的非正法,然後才開始修行。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輪迴 佛教主張,輪迴是一個過程,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神。到達涅槃的境界就可擺脫輪迴。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菩提 菩提代表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盤的程度。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業力 業力是組成有情因果關係、因果報應的原素。 業力是指有情個人過去、現在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與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 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必要以及責任。 閱讀更多» 02/09/2023 Page1 Page2 Page3 Page4 Page5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八識 識的分類法之一,指的是每一個五根具足的有情眾生身上都有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 八識依照其識的體性,可分為四大類: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識。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十惡 修道人所以沒有辦法斷十惡、修十善,原因雖然多,總不外迷於世間的五欲六塵;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深深的執著不能放下,原因在此地。 無論做什麽事情、做一點點好事,一定要居功,這不但是遭人的嫉妒,跟人結冤仇,損自己的性德,損性德是什麽?障礙自性的智慧德能。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七覺支 覺,意謂菩提智慧,以七種法能助菩提智慧開展,故稱覺支,七覺支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依次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根據《阿含經》的排列,一開始就修念覺支的四念住,由四念住而開發智慧;但是在大乘經典裡,也有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覺支,第二才是念覺支。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的原因,是先借佛之智慧、佛的正見,來做為行者選擇法門的一個標準,知道了何謂善的正法、何謂不善的非正法,然後才開始修行。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輪迴 佛教主張,輪迴是一個過程,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神。到達涅槃的境界就可擺脫輪迴。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業力 業力是組成有情因果關係、因果報應的原素。 業力是指有情個人過去、現在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與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 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必要以及責任。 閱讀更多» 02/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