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貪、不慾、不求,放下一切執著,才能擺脫輪迴。

放棄舊有觀念、角度、認知,才能真正接受《楞嚴經》的教悔。

 

公認最難理解的《楞嚴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一般稱之為《楞嚴經》,是大乘佛教經典。

 

《楞嚴經》跟《楞伽經》是三藏十二部經,公認為最難理解的,最艱澀、最難理解的二部經典。

 

據傳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至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但《楞嚴經》梵文原本未傳世,且面世時未被列入正式譯經目錄,譯出與傳述記載不清,因此對於它的真偽,有了經久不息的爭議。

 

 

楞嚴經由來—佛頂放光救阿難

本經的緣起,是阿難獨自在外乞食,遭到大幻術迷惑,眼看摩登伽女就要毀壞阿難的戒體時,佛陀令文殊師利持神咒前去消滅惡咒,救護阿難。並將阿難與摩登伽女帶到佛陀的面前。

阿難見到佛陀,頂禮悲泣,慚愧以多聞著稱,卻道力不足,殷切向佛陀請求大法。佛陀便為阿難開演這部《楞嚴經》。

 

智旭法師《閱藏知津.卷十一》:「阿難示墮摩登伽難,佛放頂光說咒。敕文殊將咒往護,提獎來歸,啟請大法。佛為先開圓解,次示圓行,次明圓位。乃至精研七趣,詳辨陰魔。此宗教

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楞嚴經

 

《楞嚴經》並不是由官方正式譯出的經典,缺少官方記錄。

 

《楞嚴經》在唐代中葉成書譯出,並開始流通,最早的記錄見於唐智昇所著《開元釋教錄》與《續古今譯經圖紀》,隨後的元照著《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也記載此書。由北宋初,中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大藏經《開寶藏》開始,一直到清朝的《乾隆大藏經》都收入正藏中。

 

此書的譯出時間與過程,有兩種說法,分別出自智昇《開元釋教錄》與《續古今譯經圖紀》,兩者的說法略有出入。

在《開元釋教錄》中說,此書是由懷迪與不知名的梵僧,於廣州譯出,梵僧在傳經之後就不知所蹤。

 

在《續古今譯經圖紀》中,則具體寫出梵僧名字,是中印度般剌密帝。他在705年(唐神龍元年)五月於廣州光孝寺誦出此書,經烏萇國沙門彌迦釋迦譯語,懷迪證義,並由房融筆受。般剌密帝在誦出此經之後就隨船回印度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影片全集讀誦

全集後續:《大佛頂首楞嚴經》影片讀誦

楞嚴咒在線讀誦,楞嚴咒注音全文版、易背版下載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楞嚴經

《楞嚴經》在譯出之後,如何流傳於世,文獻記錄不多。有二種說法,都出現在宋朝:

  1. 由神秀自宮中傳出:宋朝子璿說,此書譯成之後,因為唐中宗剛即位,房融又被貶,所以未得到官方承認。經神秀大師自皇宮中抄出至度門寺,在禪宗學者間私下流通,後由僧惠振作科判,再傳出。
    明朝《廣州通志》承繼此說,認為此書是由神秀大師見到房融上奏的經本,方才流傳於世。
  2. 由惟慤自房融家傳出:宋贊寧說,此書是禪僧惟愨在洛陽時,由房融家中得到此書,並流傳於世。

現代流行本的《楞嚴經》出自清朝《乾隆大藏經》,源自明版《磧砂藏》、《永樂南藏》、《徑山藏》。

 

 

歷史上有名楞嚴經書法欣賞:

楞嚴經,趙孟頫行書《楞嚴經三阿難贊佛偈卷》
趙孟頫行書《楞嚴經三阿難贊佛偈卷》

 

楞嚴經,敦煌写经书法墨迹《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敦煌寫經書法墨迹《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楞嚴經,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
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

 

 

 

楞嚴經的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七處破妄:

  1. 破妄計心在身內
  2. 破轉計心在身外
  3. 破轉計心潛根裡
  4. 破轉計見內
  5. 破轉計隨生
  6. 破轉計中間
  7. 破轉計無著

十番顯見:

  1.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2. 約客塵顯見性不動
  3. 約觀河顯見性無遷
  4. 約垂手顯見性無減
  5. 約標指顯見性無還
  6. 約周遍顯見性非物
  7. 約無是非是顯見性唯真
  8. 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非自然
  9. 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
  10. 破和合與不和合顯見性即如來藏性

 

破除一切妄想執著,用清淨的真心,進修佛道,便能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