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是禪宗以及法相宗(唯識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中觀學派論師清辯亦曾以此經解釋中觀空義。在印度、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楞伽經—宣說心性本淨

梵語:लंकावतारसूत्र

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

 

是大乘佛教中綜合『虛妄唯識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經典,說明唯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

「自覺聖智(ārya-jñāna-pratyātma-gati)所行」為楞伽經眼目之所在。

 

《楞伽經》是禪宗以及法相宗(唯識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中觀學派論師清辯亦曾以此經解釋中觀空義。在印度、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楞伽經》是後期大乘論經,抉擇當時印度內外諸學,近無著、世親之學。

 

經義的主要根據,乃源於大眾部之「心性本淨」說,又融攝了犢子系「不即蘊,不離蘊」的真我說,而成「真常」與「淨心」之融的唯心論

 

然經標「如來藏藏識」為依,與無著、世親學有不同,蓋承《阿毗達磨大乘經》依他通二分,進而貫通如來藏與阿賴耶二大思想系者。

 

《楞伽經》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本經的主要內容,是五法、三自性、八識和二種無我:

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三自性是緣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

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加上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二種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

其中三自性可含攝於五法中。

 

佛陀在經中開示,名和相屬於妄想自性,也就是遍計執性。依於妄想自性,第八識就會出生七識心,而使八識心出現於三界中。

 

八識心和其種種心所法的現行和運作則屬於緣起自性,亦即依他起性。而正智和如如則攝屬圓成實性。

 

同樣的,八識和二無我亦可匯歸於五法,所以,此五法可含攝三乘一切佛法,菩薩道中相續次第深入,乃至究竟佛地,悉入其中。

 

因此,世尊以五法含攝一切佛法,次第修學,是本經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他尚論及「緣起」、「涅槃」「禪定」、「漸頓」等等重要內容。

 

楞伽經,五法

 

《楞伽經》又強調指出一切眾生可分五種種性,不同種性的人,獲不同的修行果位。

 

後卷中,將阿賴耶識認為與如來藏同一,經中提到如來的「三阿僧祈百千名號,諸凡夫不覺不知,…不善解名字句義」其中異名有:毗濕奴、自在天、因陀羅等,皆有不同的解釋。

 

這些名相印度教也使用,後人就以為是受到印度教影響。

 

佛在最後「植因向果」一段經文中,詳說食肉與殺生之過咎,以十五種理由,詳說應素食的原因。以此來結束楞伽山中盛大圓滿的法會。

 

 

楞伽經的故事由來

楞伽的字面意思是指不可入、不可往的危險處。

最早出於《羅摩衍那》,是個地名,指斯裡蘭卡島(Sri Lanka)。在島上有個國家,稱楞伽國,或楞伽城。

 

《羅摩衍那》認為,在錫蘭島上有個楞伽山,山上居住了很多羅剎、夜叉,人皆不敢前往,故稱為危險處。

第二個說法,楞伽是山名,或城名。釋迦牟尼曾至此處,向夜叉王說法,因此稱此經為楞伽經。

 

阿跋多羅者是指入、無上之義,全意是佛陀入此聖足山所說之寶經。

 

楞伽經,淨心

 

 

楞伽經三種譯本

在中國所翻譯的眾多經論中,梵文的原典絕大多數已經散佚,現在發現僅有的九部經之梵文原書,其中一部就是本經。

 

從西元四二Ο至七Ο四年之間,此經一共有四種譯本出現,但現存則僅有三種譯本。

 

第一本是由「中印度三藏法師曇無讖」所譯出,他的經名很簡單-《楞伽經》,譯出時間距今約在一千五百年前,但很可惜此本以散佚。目前僅有以下三種譯本: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一品,劉宋˙元嘉十二年(西元四三五年)求那跋多羅(功德賢)譯。
  2. 《入楞伽經》十卷十八品,元魏˙延昌二年(西元五一三年),菩提流支(覺愛)譯。
  3.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十品,李唐˙武則天時,久視元年(西元七ΟΟ年),天竺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此雲學喜)再譯此經,文義明暢,廣略適中,特別重新立題曰《大乘入楞伽》,較魏譯加「大乘」二字,為簡別中、下乘法(即宋譯本)無上寶之義。

 

另外還有《八千頌般若波羅蜜經》、《入法界品〈華嚴經〉》、《十地經》、《三昧王經〈月燈三昧經〉》、《法華經》、《如來秘密經》、《大方廣莊嚴經》《金光明經》

 

梵文原典的發現大約是在七十四年前一位英國外交官洪基恩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偶然中所發現。這對研究《楞伽經》之原始資料有很大的幫助。

 

《楞伽經》對中國佛教影響頗大,相傳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曾將宋譯本《楞伽經》授與慧可,並雲:「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因而此經成為禪宗祖師傳承所依據之重要經典,達摩以後,直至弘燦無不注釋、讀寫此經,以此經為修禪之藍本。

 

《傳燈錄》記載五祖曾在牆壁上畫有楞伽修定圖,可見到五祖時,也以此經為禪宗主要根據。

 

到了六祖惠能,因聽《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後,才以《金剛經》代替了四卷《楞伽經》。

 

 

歷史上有名的楞伽經書法欣賞:

楞伽經,僧法暉墨書《大乘入楞伽經》
僧法暉墨書《大乘入楞伽經》

 

楞伽經,敦煌宝卷_清敕修大藏经
敦煌寶卷_清敕修大藏經

 

楞伽經,張即之《楞伽經》
張即之《楞伽經》

 

 

楞伽經的功德利益:

  1. 抄寫楞伽經是功德豐厚的修行,能夠為自己消去自身的業障,懂得懺悔以前的過錯避免再次,讓我們生活中的阻礙和苦難變少,更加幸福順利。

 

  1. 抄寫楞伽經的遍數達到一定數量以後,我們就能夠明顯感覺自己的悟性和智慧得到了開啟,在生活和修行時也可以更加輕鬆。

 

  1. 在抄寫楞伽經結束時,可以將功德回向給眾生和親人,幫助眾生獲得自己的成就,成功往生極樂,脫離苦海,祝願親人朋友生活順利幸福,開闊胸懷,讓修行更加圓滿。

 

 

《楞伽經》的內容相當雜多,其唯識說也並不太有組織,倒可說是一種唯心思想,而如來藏說也納入其中。

然而,同樣將阿賴耶識與如來藏視為同一之說,而繼起的《大乘起信論》,竟持有如來藏思想之代表作的地位。

 

如地論宗則論定《大乘起信論》為最高地,另外如《圓覺經》則受到天臺、賢首等宗的尊重,而列為自宗要典。

因之,《楞伽經》在中國,被視為如來藏系的經典而受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