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是佛陀將要涅槃,眾弟子為之哀痛,這時純陀疑惑佛陀為何不能久住世間,並就此問題向佛陀提問,佛陀則以世間眾生都要死亡來回答,並為眾弟子開示涅槃的真正意義,於是形成此經。
本文目錄
《大般涅槃經》
梵語:महापरिनिर्वाण सूत्र
又稱《大涅槃經》、《涅槃經》、《大經》。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經典之一,是大乘五大部經(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涅槃部之首。
大乘佛教的涅槃經與部派佛教的涅槃經有相同名稱,如現存巴厘經藏的大般涅槃經、長阿含遊行經的異譯本大般涅槃經。
兩者背景同為釋迦牟尼在般涅槃(入滅捨壽)前開示法教,但旨趣與情節不同。大乘涅槃經的要旨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講述《大般涅槃經》的法師稱「涅槃師」,在南北朝至初唐時極為盛行。
常略稱為涅槃經。有大乘小乘之二經。
小乘之大般涅槃經三卷,晉法顯譯。是與白法祖譯之佛般泥洹經二卷及失譯方等泥洹經二卷,皆與長阿含遊行經同本。
大乘之大般涅槃經。有二本,一四十卷,北涼曇無懺譯稱為北本涅槃。分十三品。二三十六卷,劉宋慧觀與謝靈運共再治北本。稱為南本涅槃。天臺章安依此經作疏。
學者一般相信,大般涅槃經的核心部份於西元2世紀至3世紀間,在南印度結集而成。
在3世紀時,由法顯首次在中國譯出。最早只有「前分」或「初分」(法顯本/曇無讖本前十卷),後曇無讖由於闐取回後三十卷,稱作「後分」,形成四十卷本。
據橫超慧日先生所考,曾經有過大約七次或八次的增編。其所以不能完全統一它的思想理路,自是與此逐漸增編的原因有關。
經中之矛盾思想,有時極為尖銳,例如沙門四果,在德王品中遭受貶責,於四依品中卻特為稱讚。
以大乘經典之發展史看,本經之出,晚於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經類。
佛教的《大般涅槃經》可指:
- 部派佛教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厘語《巴厘大藏經》中收於長部尼柯耶第十六經,相當於漢譯《長阿含·遊行經》,《大正藏·阿含部》中的同源異本為東晉似法顯譯三卷《大般涅槃經》(原名《方等泥洹經》,唐朝後改為此名)。
不明來源異本還有:兩卷《佛般泥洹經》(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錄為西晉白法祖譯),失譯東晉錄兩卷《般泥洹經》。
主要是敘述佛陀(釋迦牟尼)入涅槃前三個月的最後遊行教化,以及涅槃後八國分得舍利供養的情形。
- 漢傳大乘佛教的《方等般泥洹經》,此經為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共兩卷,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三卷《四童子三昧經》是它的異譯。此經敘述佛陀涅槃前來自四方的童子前來謁佛陀,佛陀為他們開示各種三昧。
- 漢傳大乘佛教的《大般涅槃經》,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經典之一,是大乘五大部經(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涅槃部之首。
有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四十卷版,南朝宋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而成的三十六卷版(即《南本涅槃經》);
其他翻譯還有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六卷《佛說大般泥洹經》和大唐南海波淩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槃經後分》。講述大乘佛教的如來常住、涅槃常樂我淨、眾生皆有佛性等教義。
- 有關佛經還有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一卷《佛垂般泥洹略說教戒經》(亦名《佛遺教經》),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五卷《大悲經》。
《大般涅槃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全經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切大眾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獅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13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
其理論與部派佛教中的大眾部義理頗有契合之處,與《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經還常常引用《華嚴經》的某些義理,兩者思想相通。
內容:
大乘「般若」明無我,講「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講「妙有」。由於此「有」不是對立的現象之有,故稱「妙有」。
大乘《大般涅槃經》伸延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類經之思想,以對治認為涅槃是永遠沉寂的消極涅槃觀。
大乘《大般涅槃經》是闡釋大乘「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經典。
大乘《大般涅槃經》宣揚的中心思想,其所環繞者原不出於「法身常住」,及「悉有佛性」兩個命題,而這兩個命題,又關連到佛陀的大般涅槃。
本經之出,乃是為對治部派佛教的涅槃思想而產生,其主張肯定佛陀法身永恆存在,決非油盡燈滅而虛無的。
經中將涅槃定義為:
- 善男子,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夫法性者,無有滅也。(長壽品第四‧卷三‧十四)
- 如來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相品‧二十二)
- 雲何名為涅槃相?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為八?一者盡,二善性、三實、四真、五常、六樂、七我、八淨,是名涅槃。(卷二十三‧十)
- 直是諸佛斷煩惱處,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樂我淨。(卷二十三‧十三)
- 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雲何為定?一切諸佛所有涅槃常樂我淨,是故為定,無生老壞,是故為定。(卷二十二‧五)
- 雲何為定?常樂我淨,在何處耶,所謂涅槃。(卷二十‧四)
章安灌頂對本經的「五門分科」在後世流傳較廣,分為:召請涅槃眾(〈序品〉),開演涅槃施(〈純陀品〉至〈大眾問品〉),示現涅槃行(〈現病品〉至〈高貴德王品〉),問答涅槃義(〈師子吼品〉),折攝涅槃用(〈迦葉品〉、〈憍陳如品〉)。
《大般涅槃經》書法:
隋代楷書寫經墨迹《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大般涅槃經殘一卷唐鈔本
唐上柱國薛崇徽寫《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十大功德:
- 入智功德,觀解趣實,稱為入智。若辨其相,有五種差別:
- 未聞者能得聞
- 已聞能為利益
- 能斷疑惑之心
- 慧心正直而不曲
- 能知如來之密藏
- 起通功德,妙用隨緣,稱為起通。其五種差別為:
- 昔不得而今得
- 昔不到而今到
- 昔不聞而今聞
- 昔不見而今見
- 昔不知而今知
- 大無量功德,化心深廣,稱大無量。即菩薩無緣大悲心,如虛空無所分別,而能普益一切眾生。
- 十利益成就功德,行德建立,稱為利益成就。有十種差別:
- 根深難拔
- 於自身生決定想
- 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 修佛淨土
- 滅除有餘
- 斷除業緣
- 修清淨身
- 了知諸緣
- 離怨敵
- 除二邊
- 五事報果成就功德,報果成就即勝報圓具之意。五事為:
- 諸根完具,六根不缺
- 不生邊地,常處中國,降化隨物
- 諸天愛念
- 一切人天大眾恭敬供養
- 得宿命智
- 心自在功德,即具金剛定,所為無礙,為諸三昧中第一。
- 修習對治功德,即善於修習四種離過道。
- 親近善知識
- 專心聽法
- 繫念思惟
- 如法修行
- 對治成就功德,解脫德立,稱為對治成就。其差別有八:
- 斷五事,即色、受、想、行、識。
- 離五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 成六事,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 修五事,即知定、寂定、心身樂定、無樂定、首楞嚴定。
- 守一事,即菩提心。
- 近四事,即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 信順一實,即一大乘。
-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即滅貪瞋癡心,知一切法無礙。
- 修習正道功德,習正道即起修上順之意。其差別有五:
- 信心
- 直心
- 戒心
- 近善友
- 多聞
- 正道成就功德,修習三十七道品,入大涅槃之常樂我淨,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