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華經是一部很長的經文,是一部值得信眾細心品味的大乘佛教經典,但卻很少會有關於悲華經的述說。

 

 

歷史上悲華經的翻譯版本

梵文:Karuṇāpuṇḍarīka-sūtram

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乾隆藏第三十三册。是大乘佛教的經典,由北涼曇無讖漢譯。

 

此經中介紹了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的來歷,也說明了釋迦牟尼的出世因緣。並以對照方式敘述淨土成佛與穢土成佛的思想,尤其稱揚釋迦如來穢土成佛的大悲。

 

本經也有梵文本、藏傳譯本,收於大正藏本緣部。

本經雖然譯出的很早,但在漢傳佛教中並沒有得到很高的重視,明末有蕅益大師曾經為此經做序。

                                                                                     

漢譯

  1. 《悲華經》,十卷,北涼曇無讖漢譯
  2. 《大乘悲分陀利經》,八卷,譯者失傳

漢譯版本中,本經共分六品,分為轉法輪品、陀羅尼品、大施品、諸菩薩本受記品、檀波羅密品、入定三昩門品。

 

藏譯

藏譯本由印度僧侶勝友、天主覺、智慧鎧,及西藏翻譯官智慧軍共譯而成,分為15卷5品。

 

梵文本

1898年,印度佛教學者達斯(Das, Bahu Sarat Chandra)發表了梵文本,分為五品:轉法輪、陀羅尼、棄施、菩薩授記、布施等五品。

 

關於悲華經在歷史上的各種翻譯版本,以及悲華經經文簡述概要。 悲華經 佛經

 

悲華經內容簡述

「悲華」,即「慈悲的白蓮華」之意,喻指釋迦牟尼佛,以及如諸佛般發大菩提心,慈悲攝受眾生的大行願者。

佛陀出此濁世的因緣在《悲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中有詳細的記載,亦可參閱藏地大成就者麥彭仁波切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在明代末期,藕益大師曾廣弘《悲華經》。

本經共分六品。

 

第一轉法輪品與第二陀羅尼品,描寫類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蓮華尊如來之蓮華世界。

 

轉法輪品第一

記載佛在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菩薩四百四十萬,及梵天、六欲天等。時彌勒等上首菩薩,向東南方稱贊蓮花尊佛的功德。于是寶日光明菩薩問佛其中的因緣?佛答其故,謂蓮花尊佛于昨夜,初成無上正等正覺,並作大佛事。

 

 

陀羅尼品第二

說彼蓮花世界相貌,及說過去日月尊佛授現佛記,授與解了一切陀羅尼門。說此事已,十方菩薩同來靈鷲山,聽受陀羅尼門,皆得見彼蓮花佛剎。次有解脫怨憎菩薩,問修集陀羅尼法。佛答以四法,五法,六法。七歲中修。

彌勒自言,于十恆沙劫前,已從娑羅王如來處得聞得修,以本願故,久在生死,待時成道,求佛授職。佛為說諸章句,令眾獲益。又入遍一切功德三昧,度三惡道眾生令生天人,為諸天人示宿世因緣。

 

 

大施品第三

敘述寂意菩薩問佛陀出現於穢土的理由,佛陀告以出現於不淨國土,系由於大悲心以及前生之誓願(本願)而來,遂廣說無諍念王之故事。

就寂意菩薩問佛出此濁世因緣,佛陀備述恆沙阿僧祗劫前之事,謂過去有世界名刪提嵐,善持劫中,

 

有佛陀號曰寶藏如來,有轉輪王名為無諍念,有大臣名為寶海,王及千子諸小王等,皆悉供養寶藏如來,但未發大心。

寶海做一夢,知大家未發大心。便以夢問佛,勸彼諸人發無上心,誓願成佛,各取凈土,攝護眾生。

 

關於悲華經在歷史上的各種翻譯版本,以及悲華經經文簡述概要。 悲華經 佛經

 

諸菩薩本受記品第四

敘述無諍念王由於大臣寶海之勸告,而起淨土成佛之誓願,並由寶藏如來授記,將來必成無量壽佛(音譯阿彌陀)。

寶藏如來授轉輪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將來成佛,即無量壽佛。

 

第一太子,即觀世音菩薩

第二王子,即大勢至菩薩

第三王子,即文殊菩薩

第四王子,即普賢佛。

第五王子,即今成無上正等正覺的蓮華尊佛。

第六王子,即法自在豐王佛。

第七王子,即光明無垢堅香豐王佛。

第八王子,即普賢菩薩

第九王子,即阿閦佛

第十王子,即香手菩薩。

第十一王子,即寶相菩薩。

 

又授五百王子記,又授四百王子記,又授八十九王子記,又授八萬四千小王記,又授寶海八十子記,又授寶海三億弟子記,千童子記,侍者五人記。

 

最後寶海發大悲願(五百大願),諸菩薩等皆悉贊嘆,東西南北及于上下六方諸佛,獻花贊嘆,稱嘆寶海為大悲菩薩,寶藏如來為寶海摩頂授記,當來成佛,即釋迦牟尼佛。並說菩薩四法懈怠,四法精進。

 

一者願取清凈世界,

二者願于善心調伏白凈眾中,施作佛事,

三者願成佛已,不說聲聞、闢支佛法。

四者願成佛已,壽命無量,是名四法懈怠。

 

一者願取不凈世界,二者于不凈人中。

施作佛事,三者成佛已,說三乘法,四者成佛已,得中壽命,不長不短,是名四法精進。

 

大臣寶海之子八十人及弟子三億人,亦各發無上菩提心,受穢土成佛之記別。寶海本人更起五百大願,願於五濁惡世成佛,寶藏如來授記其成佛時名為釋迦牟尼如來,且稱之為大悲菩薩。

 

 

檀波羅密品第五

敘述大悲菩薩之菩薩行,以布施波羅蜜為主。寶藏如來為大悲菩薩說諸三昧門助菩提法清凈門經,大悲菩薩歷劫行諸難行苦行。

 

 

入定三昧門品第六

明示釋迦佛之入定三昧,並列舉十種經名。

十方諸佛皆我釋迦所化度者,皆遣菩薩來會供養,佛入三昧,令諸大眾皆入身毛孔中,復說十專心發于菩提,能入一切行門。

乃至結名,結益,勸持,無怨沸宿大仙夜叉,發願流通。

 

瑜伽師地論,佛眾

 

悲華經的第二種譯本

除本經外,另有大乘悲分陀利經,八卷,三十品,秦代譯者失佚。

據出三藏記集卷二所載,或謂本經為東晉道龔和上所譯;

 

又據開元釋教錄載,本經共有四譯,即西晉竺法護譯閒居經一卷、大乘悲分陀利經(秦代譯者失佚)、北涼道龔譯悲華經十卷、曇無讖譯悲華經十卷;

 

另據歷代三寶紀卷六法護譯經條載,閒居經有十卷、一卷二部,一卷經系由生經(亦法護譯)所別出,十卷經則為悲華經之異譯。

 

但依今人之說,道龔所撰者可能為八卷之大乘悲分陀利經,而法護所譯之一卷閒居經應系由生經別抄而成者,十卷閒居經亦不宜視為本經之異譯;

 

又本經與增一阿含經、無量壽經、阿閦佛國經、法華經等,或亦有密切關係。

 

西元一八九八年,印度之佛教學者達斯(Das,BahuSaratChandra)刊行本經之梵本,分為轉法輪、陀羅尼、棄施、菩薩授記、布施等五品。

 

西藏譯本系九世紀頃,由印度之勝友、天主覺、智慧鎧,及西藏翻譯官智慧軍等共同譯成,凡十五卷、五品。

 

此二本之記述均與本經雷同。此外,本經在我國流傳極廣,抄經亦多,出三藏記集卷四失譯雜經錄及法經錄卷二眾經別生錄中,即列舉寶海梵志成就大悲經等十九部。

 

 

更多關於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的文章:

  1. 關於阿彌陀佛一字心咒的修學方法。 
  2. 關於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簡介故事、心咒以及功德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