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為戒律受持,則稱爲十善戒、十戒,不是指沙彌十戒

行十善業道,即不行十惡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即可生欲界天,有關欲界可參考大千世界

五戒與十善,一向被認為是人天善法,在別解脫戒中,雖以五戒為基本,卻未以十善法列入七眾戒。

而大乘菩薩戒,有大乘經論中集出的菩薩戒本,也有三聚淨戒作菩薩戒的總綱,卻未能將十善法作為菩薩戒的基礎來處理,以致漢傳的大乘菩薩戒,徒具嚴格的受持形式,而缺少易學易持的實用效果。

 

十善以業道的性質而言,身三、口四的七個項目稱為業,意的三個項目,為前七個項目的道,故稱業道,十個項目相加,行惡即合稱為十惡業道,行善則合稱為十善業道。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人趣報:何等為十?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邪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綺語。六者:不兩舌。七者:不惡口。八者:不貪。九者:不瞋。十者:不邪見,於十善業,缺漏不全。以是十業,得人趣報。

 

不綺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殺生

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

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不殺害人類以及畜生下至昆蟲等生命。

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

 

不偷盜

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

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

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移, 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

 

不邪淫

即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

若非己妻,茍合淫欲,即名邪淫。

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不妄語

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

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

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不兩舌

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

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罪魁。

 

不惡口

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說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

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

 

不綺語

所謂綺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取樂,都叫做綺語。

說此綺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

故要說合於禮儀,不乖違真實的正經話,便叫做不綺語,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不貪慾

不貪戀他人財富而欲求自身財富。

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欲歸我,叫做貪。

慳貪的人追求財、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對於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

人生因貪而受苦,因貪而違法亂紀,危害他人社會,佛教乃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慳貪。

 

不瞋恚

嗔恚即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

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嗔恚過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他大事業。

 

不愚癡

愚癡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

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

 

者以行好故,亦名為善。謂能修行勝德,利安一切,其數亦十。

救護生命 不惟不行殺害,更能行其救護。

給施資財 不惟不行盜取,更能行其給施。

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凈。

說誠實語 不惟不行誑惑,更能行其實語。

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離間,更能行其和合。

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獷,更能行其柔和。

作利益語 不惟不行雜穢,更能行其正直。

常懷舍心 不惟不行慳貪,更能行其施舍。

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見,更能行其正信。

 

十善既為世間一般人都該遵守的常法,如果已是一個佛教徒的三寶弟子,不論在家出家,都應至少要以遵守十善戒為起碼的條件,行十善而有智慧,亦是解脫法,若無智慧,不離我執,十善仍是世間善法,故對世間一般人而言,行十善是能夠生於人間及天界的善業,若對聲聞乘的修行者而言,便是解脫法,故亦可將十善與八正道,同名之謂正事及正道。

 

十善 十善道 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