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指由小、中、大等三種「千世界」所成的世界。由小千、中千輾轉集成的大千世界,謂之「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模樣

以須彌山為中心,上自色界初禪,下至大地底下的風輪,其間包括四大洲、日、月、欲界六天及色界梵世天等為一小世界。

一千個小世界,名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蓋四禪九天,為一大千世界。即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小世界。

 

佛教的宇宙觀中說明: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尊佛所渡化眾生的世界,而所有的世間有著無數無量的佛,但是當中沒有王世間,所以有無數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

 

所謂「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指「有三千個大千世界」,而是指一個「大千世界」中包含了大千、中千與小千,也可以說是「一千個中千世界」或「一百萬個小千世界」;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個佛土、佛國,同時這一個佛土、佛國內會有一個佛來負責教導與管理工作。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從地獄位置開始,往上一直到大梵天,在極下與極上的空間內,有著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一座須彌山,日與月都只在這座山的山腰位置繞行。

中央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水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密教五輪塔於此中加火輪,地水火風空從下次第。

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

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

 

根據《阿毘達磨俱舍論》第十一卷的說法,這僅是一個「小世界」的構造,一千個這樣的世界,才稱作「小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即是由一千個「小千世界」所構成;而一個「大千世界」,即是由一千個「中千世界」所構成。

 

大千世界 三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中千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

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世界一詞原來含有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意義。《楞嚴經》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佛教指出從空間上看,宇宙是沒有邊際的。從時間上看,宇宙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

宇宙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佛說宇宙法而如是,即客觀規律自然生成就是這樣的。

對遠古的人類,佛該怎樣說出這些超前深邃的知識體系呢?佛將一個日月所照,稱為一個世界。在這佛用一個日月所照來比喻形象而正確的表達了這概念。

 

佛教裏所說三千大千世界的範圍包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等。

其中欲界諸天,主要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稱為欲界六天,或直接稱為六欲天。

 

欲界

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的有情眾生所居住的世界,因男女參居,故稱欲界。

欲界的人出生是胎生,欲界中上至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間包含人界所居住的四大部洲,下至無間地獄等。共有二十種各類生命形態的居住處所。

 

第一層四天王天,又稱地居天(因此天在須彌山山腰)。

第二層忉利天,也是地居天(因此天在須彌山頂,並未超出須彌山。四王天與忉利天都通稱為地居天)。

第三層是夜摩天,又稱時分天。(夜摩天以上都通稱為空居天)。

第四層是兜率天,也稱知足天,彌勒菩薩(即未來彌勒佛,因成佛之日在未來,故為菩薩道)現居於此天上。

第五層是化樂天。

第六層是他化自在天,這一層歸魔王波旬管轄。

 

色界

遠離欲界淫欲、食欲而仍具有清凈色質的有情眾生所居住的世界。

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眾生的出生方式是化生。

色界的眾生所居住的宮殿非常高大,都是由色化生,一切都非常的殊妙精好。但因為尚有色質,所以稱為色界。

色界又依禪定的深淺粗妙而分成四級,從初禪的梵天到四禪的阿迦膩咤天,共有十八天。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凈天。

三禪三天:少凈天、遍凈天、無量凈天。

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共十八天組成。這些天都有天王管理。

 

無色界

只有受、想、行、識四心,而沒有物質的有情眾生所居住的世界。

此界沒有任何物質之物,因此也沒有身體、宮殿、國土,只有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之中。

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第一空天:空無邊處天。

第二空天:識無邊處天。

第三空天:無所有處天。

第四空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小世界諸天圖解 三界 大千世界

 

科學對於世界或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執著為實有,雖然現代科學研究得很深刻,體系更加龐大,理論也越來越抽象飄渺,但它總執著萬事萬物都有一個不可變動的本體實性存在。

因此對於我們的生存環境——地球來說,科學同樣希望只有一個實際標準來描述它,若還有其它的說法,科學家就覺得不可理解。

 

但在佛經中,不認為萬事萬物有一個本質性的固定體存在,故允許有各不相同的現象共存。

因為眾生的業感不同,故所見到的外境也當然千差萬別,比如對於人們共同看到的一碗水,對於地獄有情來說,由於業感的顯現,所看到的就是滾燙的鐵汁,而對於餓鬼來說則是污穢的膿血,對於天界有情來說則是瓊漿玉液般的甘露。

還有對於一件衣服,一人覺得好看,而另一人覺得難看,若衣服上存在著絕對的好或不好,那麽就不應當生有二種不同識覺等等。

 

根據《俱舍論》的一個大疏講義論述,世界的大小及形狀不必就是固定的,因眾生種種業力不同而可顯現各種各樣的形象和特征。

比如在佛教中《俱舍論》所描述的世界與《時輪金剛》裏描寫的世界情況就不甚相同,屬於《俱舍論》根基的眾生不一定就能看見《時輪金剛》所描寫的世界。

同樣,佛經裏面提到的須彌山等有些眾生也不一定能看到,但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如無垢光尊者就曾親眼見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