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散二善為往生之行因,阿彌陀佛之弘願為往生之勝緣,因緣和合之際乃得往生之果。此外,能修定善之根機,稱為定機;不能修定善的散動之根機,或狹修散善者,稱為散機,定、散二機總攝一切眾生。

散善義曰:「前明十三觀,以為定善。即是韋提致請,如來已答:後明三福九品,名為散善。是佛自說,雖有定散兩門有異總明正宗分竟。」觀經玄義分曰:「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定善

 

指定心修善。為「散善」之對稱。即修行觀佛三昧等。

 

就觀無量壽經所說之日觀、地想觀、真身觀、中輩觀、下輩觀等十六觀而言,慧遠、智顗、吉藏等諸師以十六觀皆為定善之觀法,善導則以前十三觀為定善觀法,後三觀為散善觀法。又慧遠謂二善之中,以定善之功德為勝。

 

釋迦牟尼佛十三定觀

 

日想觀、水想觀、寶地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華座觀後面是像觀,觀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寶像;然後是真身觀,觀六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麽高的阿彌陀佛真身;然後是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觀,一共十三觀,這叫定觀。

 

日想觀

又作日觀、日想。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

 

水想觀

又作水觀、水想。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地想觀

又作地觀、琉璃地觀、地想。觀想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

 

寶樹觀

又作樹觀、樹想。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花葉作異寶色,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

 

寶池觀

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觀。觀想極樂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摩尼水流註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之鳥,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寶樓觀

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故又作總觀。亦作總觀想、總想觀。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

 

華座觀

又作華座想。觀佛及二菩薩所坐之華座。

 

像觀

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觀音、勢至二菩薩像侍於其左右,各放金光。

 

真身觀

又作佛觀、佛身觀、遍觀一切色身想。觀想無量壽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見一切諸佛。

 

觀音觀

又作觀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想彌陀脅士中之觀世音菩薩。

 

勢至觀

又作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觀想另一脅士大勢至菩薩。

 

普觀

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觀自生於極樂,於蓮花中結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

 

雜想觀

又作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

 

釋迦牟尼佛十三定觀 寶池觀 寶樓觀 華座觀

散善

 

為「定善」之對稱。指散亂心所修之善業。

 

諸師對於觀無量壽經所說之三福、十六觀,配於定散二善有各種異說。

淨影寺慧遠等謂,修習三福稱為散善往生,修習十六正觀稱為定善往生,此即十六觀皆屬定善之說;唐代淨土教高僧善導則認為,三福、九品之行總為散善,唯最初之十三觀為定善。

 

三福是凈業三福,即世福、戒福、行福;九品是九品往生,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淺的不同,可以分為上、中、下三輩。在三輩中,每一輩又可分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

 

三福

凈業三福,即世福、戒福、行福。

 

世福

世福,世間的善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

 

世福是世間不管信不信佛教,都知道是善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當然都是善法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通途的善法。

 

戒福

戒福,即受戒善法,「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

 

「受持三歸」,歸依佛、法、僧三寶了。

「具足眾戒」,五戒、八戒、菩薩戒,出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一切大乘、小乘戒都具足,或受多分戒,或受少分戒,或受全分戒,或受大乘戒,或受小乘戒

「不犯威儀」,佛法裏不僅有大的行為要求,也有細小的要求,所謂「八萬四千細行」,叫威儀。

 

戒福是佛教內部特有的善行,那就比世福更高了。

 

大乘行福

大乘行福,是大乘佛法的內容,「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四句。

「發菩提心」是一般聖道法門各宗各派都要求的,很殊勝的。你不發菩提心、不願廣度眾生,怎麽成佛呢?所以要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因果有二種:一個是世間因果,一個是出世間因果,要深信。我們很多人講信因果,都很淺,甚至煩惱一來,稍微有點不如意,就不信因果了。

「讀誦大乘」,讀誦大乘經典,《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等等。

 

「勸進行者」,勸導其它的人,要精進努力地修行。

 

九品

上輩觀

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即觀上輩徒眾自發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聖眾迎接,及往生後得種種勝益之相。

 

中輩觀

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即觀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父母之行等,及感得聖眾迎接而往生等相。

 

下輩觀

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即觀下輩徒眾雖造作惡業,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彌陀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定善 散善 定散二善 往生淨土之二種善

定散二善

 

定善與散善略稱定散。即往生淨土之二種善。

善導主張凝心摒除雜念者為定善,即以定心所修之善;而棄惡修善者為散善,即以散心所修之善,此二類皆得往生淨土。

 

蓋善導以觀無量壽經所說之水觀、寶樹觀、像觀、普觀、雜想觀等十六觀中,前十三觀係以定心觀淨土之依、正二報,故稱為定善;後三觀係以散心修習三福、九品之行,故稱為散善。

 

孝養父母,你不一定要入定;奉事師長,你也不一定要入定。不用定觀,散善比較容易,但是散善的力量也就比不上定善。

 

散善九品的前三品:上輩上品、上輩中品、上輩下品,這三品是學大乘佛法之凡夫;中輩上品、中輩中品,這兩品是修小乘佛法之人;中輩下品,是學世間善法之人,孝養父母等,他也沒學大乘,也沒受小乘戒,不知道佛法,在世間行善。

 

這六種人是善人,一個比一個檔次低,大乘善法做不到就小乘善,小乘善法做不到就世間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