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經》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佛典,經中無任何生動的故事,因而在經變中只能用眾多小說法圖加榜題形式來表達經文內容。

誦講《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思益梵天所問經

又名梵天所問經、網明菩薩經,簡稱思益經、梵問經、明網經等,收於大正藏〈經集部〉。

 

本經記載佛陀為「網明菩薩」及「梵天殊特妙意(思益梵天)菩薩」等菩薩,解說諸法空寂之理,其要旨為:「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本經曾受到諸多漢傳僧人的重視而頗為風行,作為當時高僧讀誦修持的依據。

 

禪宗北宗的開創者神秀將其列為其宗門「五方便」思想中,「明諸法正性」之經典,並把本經和《楞伽經》同列為禪學之所宗要。

 

思益,是「梵天殊特妙意菩薩」的名號,天竺正音為「毘絁沙真諦」,又譯作「持(特)心」、「勝思惟」。

 

梵天,是色界初禪天離欲界之欲,寂靜清淨,所以稱作梵天。

 

誦講《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屬於北宗一系的神秀傳法普寂時,也授以《思益》及《楞伽》。

 

《思益經》雲清潔國有一名叫思益的梵天來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網明菩薩等一起向佛請問佛法。

 

《思益經》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佛典,經中無任何生動的故事,因而在經變中只能用眾多小說法圖加榜題形式來表達經文內容。

 

比起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彌勒經變、賢愚經變等情節生動有趣的經變,思益經變可謂單調枯燥,很難想像這樣的經變在當時能吸引信徒們長久駐足觀覽.

 

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典中的哲理學 佛經

 

思益梵天所問經僅有的三種譯本

本經現存三種漢譯本以及藏譯本,以鳩摩羅什的本子最為通行。釋宗禪根據漢譯經錄的記載,推斷本經可能曾有支謙譯本流通過。

 

現存的三種漢譯本,分別為:

竺法護,《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

鳩摩羅什,《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菩提留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本經解說諸法空寂之理,依高麗藏本分〈序品〉、〈四法品〉、〈分別品〉、〈解諸法品〉、〈難問品〉、〈問談品〉、〈談論品〉、〈論寂品〉、〈仂行品〉、〈志大乘品〉、〈行道品〉、〈稱嘆品〉、〈詠德品〉、〈等行品〉、〈授不退轉天子記品〉、〈建立法品〉、〈諸天嘆品〉、〈囑累品〉等十八品。

 

宋、元、明三本及契丹藏本則分二十四品。

 

二十四品本之〈菩薩正問品〉中,載有網明菩薩與思益梵天之問答,頗可藉之以見全經大義:

 

『梵天言︰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爾時世尊贊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如汝所說。』

 

思益梵天所問經 經文

 

思益梵天所問經所紀錄的網明菩薩

又譯作明網、光網、網光。或稱網明童子菩薩。為賢劫十六尊之一。

 

賢劫十六尊是佛教中的十六位大菩薩,即賢劫千佛時期的十六位上首菩薩,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81號《賢劫十六尊》。

 

該十六尊在密教中具有特殊地位,受到修法者的高度尊崇。他們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排列:

 

東方四尊為:彌勒菩薩、不空見菩薩、滅惡趣菩薩、除憂暗菩薩;

南方四尊為:香象菩薩、大精進菩薩、虛空藏菩薩 、智幢菩薩;

西方四尊為:無量光菩薩、賢護菩薩、網明菩薩、月光菩薩;

北方四尊為:無盡意菩薩 、辨積菩薩、金剛藏菩薩、普賢菩薩

 

此尊系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等之輪壇外西方五尊中,安於北方之第二位。密號方便金剛、普願金剛。

 

亦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二十五尊、文殊八大童子之一。位居中尊右方第一位。

 

其稱號乃表示文殊之智光如網般周遍法界,以種種瓔珞莊嚴教網,張於十方以利益眾生之義。

 

其形像為黃色童子形,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罥索,坐赤蓮華座。密號為色相金剛,即妙慧莊嚴相、生不可得之義。

 

網明菩薩示現外用之相,光網童子則表示內證之德。

 

 

思益梵天所問經敦煌書法欣賞

伯希和敦煌手稿《持心梵天所問經》
伯希和敦煌手稿《持心梵天所問經》
敦煌書法文献《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二》
敦煌書法文献《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二》
敦煌書法文献《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二》
敦煌書法文献《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