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念住 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 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世間事的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三法印 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三聚、三聚戒 三聚是指三種類聚,正定聚、邪定聚以及不定聚,其說明眾說紛紜,此舉佛學大辭典與佛光大辭典之解釋。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攝法 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為菩薩所修行的道,四攝包括了四種,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攝即攝受,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攝就是獲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聽法入道,終獲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十善 十善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為戒律受持,則稱爲十善戒、十戒,不是指沙彌十戒。 行十善業道,即不行十惡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即可生欲界天,有關欲界可參考大千世界。 閱讀更多» 02/09/2023 Page1 Page2 Page3 Page4 Page5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念住 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 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世間事的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三法印 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攝法 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為菩薩所修行的道,四攝包括了四種,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攝即攝受,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攝就是獲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聽法入道,終獲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十善 十善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為戒律受持,則稱爲十善戒、十戒,不是指沙彌十戒。 行十善業道,即不行十惡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即可生欲界天,有關欲界可參考大千世界。 閱讀更多» 02/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