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本年度結束, 一點感言

以家庭作為一個總結,也給現在在當父母的一個思考的方向,這也是我們針對生活中各種離婚,現代人產生的問題,而探索出的原因。

離婚,外遇,晚婚,不婚,不孕其實都是個體處於社會長期經濟壓力大,導致的不安,外在誘惑多,而離婚則是社會問題的起源。

 

每個人都是人生父母養, 所以每個人內心的成長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通常我們長期的觀察下, 原生家庭, 姬形媽媽, 秦獸爸爸

家庭環境導致孩子的行為模式,而帶來社會各種問題

通常來找我們諮詢的父母,我們都會希望帶小孩前來,通常看小孩就知道父母的問題了,因為省下了聽父母表面自我安慰的廢話。

 

看小孩,就知道家庭的問題

如果看到小孩,特別乖的,功課好,特別像個小大人,自己會煮飯, 很獨立, 那麼我就會判斷, 他的父母對於他的生活起居照料, 可能不是很完善,放了太多在工作上, 缺少了給小孩更多的情感照顧, 加速不到十歲的小孩過度成熟。

 

我們也看過很多,木頭小孩,小孩缺少靈動性,很像一個僵化的娃娃,一舉一動都似乎看到畸形媽媽控制慾的展現,小孩存在就是討媽媽開心,而母親卻將生活重心放在小孩上,媽寶兒子,有很大機率就是一個有一個控制慾特強的媽媽。

 

有些小孩過度自閉, 總喜歡自己玩, 不喜歡跟小朋友玩再一起, 而且沉默寡言,在對自己的情感過度封閉, 那麼父母的情緒暴力可能持續比較長時間, 通常秦獸爸爸,跟姬行媽媽,很喜愛在外面前表現父慈母愛。

 

導致小孩封閉自己情感明顯階段, 比如說, 父母打完小孩, 小孩第一時間, 都會討抱抱。但是當有一天, 打完小孩, 小孩已經不討抱抱, 反而跑去躲了起來, 那麼親子關係已經出現明顯隔閡冷漠。

 

極端一些的小孩, 吸毒, 過早懷孕, 離家, 暴力, 不良少年, 這就是家庭關係錯誤的, 而普遍出現在單親家庭身上。

2022年心得-家庭婚姻的重要性 師父說

單親,離婚, 造就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

單親家庭的小孩, 雖然監護權的小孩,都會往返父親母親家中,但這類型的小孩行為依舊會失常,比較沉默, 或者陰沉, 或者反向極端體現在學業特別優秀, 但是對人的共情上卻缺少人的慈愛, 過度的,就會殘忍虐待小動物。

 

也包含遠距離婚姻,一樣可能出現單親家庭的問題。

 

單親家庭跟正常家庭的小孩, 依然有許多的不同。雖然也要看離婚的子女是否與父母情感關係的互動而定, 但是普遍來說,單親家庭確實普遍存在人格教育,情感聯繫疏離。

小孩子需要的生長過程情感的穩定,就算單親付出再多的感情,小孩內心的不安依舊存在

小孩其實是父母的混合,也是屬於父母的各一半

往往離異父母互相撕逼, 創造道德制高點上, 對於小孩的情感暴力造成一輩子不可抹滅的影響。對於性別教育也有會有很多的自我挫折。

 

性別教育,政治正確性的危害

父母是小孩人生第一個面對的異性, 父親是女兒第一個男人, 兒子第一個女人則是媽媽。

而女兒第一個學習對象的小姐姐則是母親, 兒子第一個學習對象是父親。

 

每一次當父母互相爭執, 冷暴力, 或者拳打腳踢的暴力, 其實就是在心靈虐待小孩。特別是情緒不可控,歇斯底里鬼吼鬼叫,這行為普遍出現在母親身上,而父親,往往更多是對小孩辱罵,拳打腳踢。

 

而許多父親對待太太, 言語暴力 , 家暴,或者外遇後, 母親教育女兒, 男人都是壞東西, 天天都在愁眉苦臉,  長期下來,  就是在女兒潛意識, 對於男人就會恐懼, 男人有甚麼好? 不敢結婚, 不敢交男朋友, 最終演變生命的缺陷。

當一個長期的高強度的心靈虐待持續十年以上, 將會對小孩心靈產生自我性別認同畸型與不正當對待異性。

 

 

雖然我們知道毆打異性是錯誤的,但從小從父母的關係互動知道, 暴力也是愛情的可選擇的互動模式之一。

2022年心得-家庭婚姻的重要性 師父說

曾有人問,我的兒子,我比平常更愛他,也對他更照顧,沒有父親依然可以活得很健康?

確實是如此,但是父親是給兒子一個支持,父親從小在跟兒子玩耍,肢體動作都會比較暴力,激動,還是玩的遊戲,也會比較激烈,有挑戰性,這在培養小孩在出社會後面對困難的環境的內心支持,和成為兒子一輩子的學習楷模的意義。

<遊戲跟工作一樣, 都是挑戰困難, 解決問題, 邁向下一個關卡, 無形中就是在訓練自己的競爭力, 從幼兒到成年, 皆是如此>

而母親普遍比較溫柔,照顧細心,保守,心思細膩,關心,但若長期給兒子缺少男性需要的激烈遊戲,或者太過保護小孩,那麼小孩可能過度保守,懦弱,發展更多女性化的陰柔氣質,當然如果母親,有在教育小孩要像個男人一樣,別像個娘泡,那麼反而會發展出更多的男性化特質。

性別教育,最大的困難則是以身作則,這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關,而以身作則又牽扯到父母自我成長,客觀評估自身的第一步。

記得,男生就有男生的樣子,女生就有女生的樣子,男女生生理心理本質上就存在不同,而非透過政治上的操作命題就能改變,不當的性別教育,反而造成更多不男不女的畸形現象。

 

男人女人的分工

小孩玩的時候找爸爸,睡覺則找媽媽。母親更多意義在陪伴照顧,父親更多意義在於玩耍。

父親在玩耍應當比母親多出70%, 而母親則是在照顧需要多出70%。這是根據男性和女性心理,生理,各方面特性最好的職務分工分配。

不過若是雙薪家庭,兩邊都出去工作,其實對於家庭的功能則是有所欠缺,保母無法取代母親,而教育也是從父母的言行身教,其實都會影響小孩子對於家庭的不安定感。

最好的方式,還是男主外,女主內,但是現今社會普遍男性無法賺取足夠一個家庭的薪水,導致女性也得出外工作,職場女性,職場男性,長期來說,並不具備一個家庭,分工原則: 誰做正確的事情,與誰做最有效率的事情,也不利於資源分配,家庭意見之制定。

雄性生物,很難接受雌性生物的掌控,雄性尊嚴的作祟下,家庭煮夫,小狼狗之類的社會無競爭能力的雄性生物,注定外遇,也注定被社會所淘汰。但或許為了存活,賣臉,以情感交換,獲得強大女性的包養,在失去尊嚴下,不失為一種生存方式。

 

女人會說,凡事都要照顧男生尊嚴

男人會說,講話吼一下,拍下桌子,十個女的,十個報警說你暴力她。

男女生生理不同,心理不同,需求也不相同。

 

 

2022年心得-家庭婚姻的重要性 師父說

原生家庭的錯誤,可以改正嗎

原生家庭的錯誤,最終還是得看小孩是否在學校,社會,成長在一個有關懷,有愛,互相幫助的環境,人都是會自我成長,優化,只要不發展出極端的特質,基本上倒是沒什麼太大關係,而每一個人也都會建立家庭,生兒育女,自然會在家庭制度下,心智發展,責任義務的成熟。

不過不婚族,不孕族,卻跟離婚,也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的延伸物。

貧賤夫妻百事哀

 

而現在的人,青春期也更漫長,也就是一個不成熟的年齡,最晚在25-28歲之間,才有安定,穩定,成熟的思想出來。比二三十年早期,十八歲的還要更不成熟。因為現在的人,讀書讀太久,出社會都22-23。讀個碩士,可能都25歲了,出社會後,又熱愛換工作,反正不開心就離職,畢竟不工作也餓不死。

所以成熟就往後挪了。

 

若不要結婚就讀到博士

而女性在最青春,最吸引異性的年齡,則是20-28

20-25太青春

25-28,恰恰好。

而上到18歲~80歲的男性都在追求這一個年齡層。

華人有句名言: 若不要結婚就讀到博士

其實是客觀, 統計上顯著意義,並且站在女生生育, 男性選擇, 智慧名言。讀完博士,基本上就跟青春說再見了。而這輩子最吸引男性,最容易懷孕的年齡,雌性母體最具價值性的日子,也再見了。

大齡女子,常愛說,我的條件不錯,公司高管,有車,有房,但怎遇不到好對象。

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濫觴,基本上這句話,從沒考慮過他人感受,並不具有人性的共情思維。

從出生到成長,人唯一會由自我﹑轉向他人思考,第一階段是談戀愛,會去想對方怎麼想的?但這階段,還是一半為自己。第二最重要階段,則是小孩子,人只有擁有自己的孩子,才有脫離自私自利的自我,才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而女性心思細膩,對外界敏感,跟男性粗心大意,完全不同,所以當一個人年紀越來越大,對於自身的徬徨,自身屬於哪個團體,我是誰?對於自身安定感也會更強烈,也會放大孤單,寂寞,同時再去加強其他特質。而懷孕是女性,安身立命,生命的轉折點。

 

往往女性讀書,工作耽擱,結果超過30歲後,晚婚,或者找不到對象,不婚的比例就變高。懷孕困難,各方面也都出現,而試管嬰兒,人工受孕,造成的問題也多。

 

而男性要在職場累積一定的經歷,穩定工作,至少也需要5-8年時間,才有一個基礎。假設28+8=36歲,其實也太老,因為小孩成熟要20年,36+20=56歲

單身在職場太久, 容易在資本主義下,養成太過自私, 維持單一個體的存在太久。結婚後, 依然我行我素。不願意為家庭付出

以工作來思考,普遍30幾歲,尤其是35歲以上的工作者,都已經很難教育和改變了。

 

很多兩個40幾歲的人結婚, 容易離婚, 很大問題都是一樣維持到自我思維,各過各地。

以現在人來說,30歲左右結婚,個體的心智尚未定型,改變還容易。

 

整個婚姻周期就會挪,婚姻對於一個人人生階段,其實產生的問題很多。此類問題,不在詳述。

人生十年一個階段,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固定的腳色要扮演與執行。不願意受約束,只願意順著自私慾望的人,就是前半生50年過得幸福快樂,但是後半生造成兄弟姊妹吵架,社會福利負擔。

 

歐美畸形內容

歐美行成了政治正確性,一大批學者,有哈佛,各大常春藤學校,基本上是為了政治而服務,不管甚麼內容,都能幫你包裝的跟聖經差不多。但真的就是金字塔裡的木乃伊

倚老賣老

 

不符合歐美的價值觀,政治正確,就是跟反抗勢力,無法獲得獎章,但也限制了各大文明的多樣性,與道德性正確性,單純以自由包裝的慾望,以平等分配權力。

 

畸形文化的傳播

過去,內心畸形慾望,各種人格特質,都會在社會文化的背景下被導正,不至於偏頗太多,不過近年來,腫瘤型網紅,亂七八糟的知識,東湊西湊,單純以渲染力,傳播力,不論道德,價值觀,而去影響的大眾,將助長極端特質的發展,其實這也是社會動亂一個助力。

 

許多人,知識來源,從腫瘤行網紅,知識類網站,但基本上十個有八個都跟垃圾差不多。你可以看哪個厲害,你套用我們之前說個框架,上中下,個體->群體->概念。相對應,談權益,必談責任。

基本上每個說法,不攻自破。誰信誰倒楣,但相信的人,普遍都走在離婚的路上,工作也是換來換去,然後一事無成,天天抱怨社會,也是屬於社會低價值人群。

 

畢竟沒有人希望聽到公司叫我們提早30分上班打掃環境,而普遍希望想到才來上班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