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文字流暢、條理清晰,在論藏中較為平易近人,漢傳佛教中很多宗派,例如華嚴宗、天臺宗、禪宗、淨土宗等皆受其影響,是真常唯心論的典型論著。

 

大乘起信論—法性宗的重點之作

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論書,法性宗的提綱挈領之作。

 

它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點:

  1. 以眾生心為所依體;
  2. 以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為理論構架;
  3. 以真生、本始不二為宗義。

 

關於《大乘起信論》的著者、譯者及其是否為來自印度佛教的學說,在佛教不同宗派間和學術界內,歷來眾說紛紜、爭論不斷。

 

相傳為馬鳴菩薩依據《楞伽經》所造,依據真諦三藏之弟子曹毘為其所作傳記,此論為真諦於太清四年(西元550年)譯。

 

篇幅凡一卷,是自隋、唐起對漢傳佛教影響很大的一部論著。

 

印順法師認為,一意識論透過真諦傳入中國,影響了《大乘起信論》,本論立心、意、意識三分。

 

其中的意又分為: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這與《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五心說可能有對應關係,並與《解脫道論》的九心輪等可能也有著類似含義。

 

呂澂根據《楞伽經》魏譯本與劉宋譯、唐譯二本之間,有些地方存在由於根本教理分歧而導致的明顯差異,認為這是出自菩提流支的誤解。

 

而《大乘起信論》於此等處完全同於魏譯本,可斷定《大乘起信論》是根據魏譯《楞伽經》而寫作,因而此論是在中國寫成,並推測其可能出自修習「一行三昧」的禪宗四祖道信宗門之中。

 

最早傳譯「一行三昧」的是扶南三藏曼陀羅仙,通過對扶南相關經論和真諦三藏所譯經論的特殊要點進行的研究,加上真諦有著在扶南遊化多年的背景,印順認為本論與玄奘新譯的唯識學的不同之處,可能是扶南傳大乘佛教的特色。

 

教你如何從信佛到成佛的《大乘起信論》 佛經

 

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理論:

《大乘起信論》文字流暢、條理清晰,在論藏中較為平易近人,漢傳佛教中很多宗派,例如華嚴宗、天臺宗、禪宗、淨土宗等皆受其影響,是真常唯心論的典型論著。

 

有學者稱,其「一心開二門」的理論指出心能從超越性及現實性的兩面來生一切法,如此則較玄奘所傳譯的法相宗唯識學,有著更進一步的開展,能對清淨法的根源有所交代。

 

新儒家人士牟宗三,則借用了「一心開二門」的構造來說明其「兩層存有論」的概念,心真如門對應物自身,心生滅門對應現象界,而二門最後還是歸於一心。

 

《大乘起信論》主要闡述了於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簡明扼要地概述了如來藏唯識學派思想,體現了漢傳佛教部份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之宗旨。

 

以架構系統分為五個部份:

  1. 「因緣分」,敘述造本論的目的在於讓人們正確地瞭解大乘佛法的根本旨意,從而通過修行脫離苦惱、證得極樂;
  2. 「立義分」,確立本論的中心論點;
  3. 「解釋分」,詳細闡釋主題,為全論之重點所在;
  4. 「修行信心分」,著重指出通過修行鑒定大乘佛法的重要性;
  5. 「勸修利益分」,顯示依據本論進行修行將帶來的功德利益。

 

依實際內容,造論目的歸結於二:

  1. 立義分與解釋分
  2. 修行信心分與勤修利益分

造論宗旨在於因緣份,所謂「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

 

高山

 

依其思想內容加以剖析,亦可分為五項:

  1. 「一心」,是絕對唯一的本體或實體,是眾生心,也就是如來藏(真如)心
  2. 「二門」,就是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此二種門,由於真如不離生滅,生滅亦不離真如,所以各能總攝一切法。
  • 心真如門,是說眾生心性的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故名為真如。
  • 心生滅門,則揭示生滅心的體性是阿賴耶識。
  1. 「三大」,是指體、相、用三者。
  • 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於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常恒不變。
  • 相大,謂如來藏具足大智慧、光明等無量性功德。
  • 用大,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
  1. 「四信」,謂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
  • 信真如,因為真如是宇宙萬有的根本。
  • 信佛,是相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使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
  • 信法,是信教法中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
  • 信僧,是相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受教如實修行。
  1. 「五行」,謂修行有五門,以此五門成就上述所說的信心。五門是:施門、戒門、忍門、進門、止觀門。止與觀,是指禪定、智慧二波羅蜜,所以五門相當於六波羅蜜。

 

 

《大乘起信論》—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以南朝梁真諦三藏的譯本較為流行,譯於太清四年(西元550年),有說此真諦譯本為智愷執筆於承聖三年(西元554年),稱為梁譯;另外,唐代實叉難陀重譯《大乘起信論》,稱唐譯。

 

據說玄奘大師至印度求學時,曾經將此書自漢譯梵。近代楊仁山居士曾經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Richard Timothy)合作將本書合譯成英文。

 

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經文

 

對本書的註疏,歷代甚多,其中以隋代慧遠的《大乘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的《大乘起信論疏》、唐代賢首法藏的《起信論義記》最為重要,三書合稱為《起信論三疏》。

  1. 《大乘起信論義疏》—淨影寺沙門慧遠撰
  2. 《起信論疏》—釋元曉撰
  3. 《大乘起信論義記》—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又稱大乘起信論疏、起信論義記、藏疏、賢首疏。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為大乘起信論三大疏之一。本書係以華嚴宗之立場而注釋大乘起信論者。

 

《大乘起信論義記》—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的義記經文

共分成十門:

  1. 教起所因
  2. 諸藏所攝
  3. 顯教分齊
  4. 教所被機
  5. 能詮教體
  6. 所詮宗趣
  7. 釋論題目
  8. 造論時節
  9. 翻譯年代
  10. 隨文解釋

 

其中第三之顯教分齊中,初述自日照三藏傳至戒賢、智光之三時判,次將傳入東土之大小乘諸經論總判為四宗:

  1. 隨相法執宗,即指小乘諸部。
  2. 真空無相宗,指般若經、中論等。
  3. 唯識法相宗,指深密經、瑜伽論等。
  4. 如來緣起宗,指楞伽經、密嚴經、寶性論、起信論等。

 

 

大乘起信論書法欣賞:

敦煌写经章草大乘起信论略述残卷敦煌书法书法欣赏
敦煌寫經章草大乘起信論略述殘卷敦煌書法

 

奥登堡敦煌文献精选《大乘起信论一卷》俄罗斯科学院藏敦煌书法书法欣赏
奥登堡敦煌文献精選《大乘起信論一卷》俄羅斯科學院藏敦煌書法

 

节录大乘起信论_书法_妙虚作品展
節錄大乘起信論—妙虛作品展

 

 

大乘起信論的功德利益:

精勤專心修學三昧,現世當得十種利益

  1. 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2. 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
  3. 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4. 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
  5. 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6. 於如來境界,信得增長
  7. 遠離憂悔,於生死中,勇猛不怯
  8. 其心柔和,舍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9. 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
  10. 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