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是持戒之根本,又稱為舊戒,違犯十善戒,懺悔不能除去惡報。

 

十善業道經—源自龍宮的教訓

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鹹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十善業道因果。

 

佛依二諦說法:隨順真理說「真諦」,隨順眾生說「俗諦」。

 

經中指出,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痛苦,遠離惡道。

 

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

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語言粗俗)、綺語(花言巧語);

從思想上遠離貪慾、瞋恚、愚癡。

 

離此十種惡業,就稱之為十善。

 

無論大乘佛教還是部派佛教,都視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方法。

 

十善業道經,佛陀在龍宮說法

 

所謂的十善業:

或稱十善行、十善、十善業道,是十種善行,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居士戒包括五戒,和受持一晝夜的八關齋戒,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為戒律受持,則稱爲十善戒、十戒,不是指沙彌十戒。

 

十善業道,即不行十惡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可生欲界天。

 

是於十惡行所依止之處,遠離故而發起之業道:

 

身三善業道:

  1. 不殺生:不殺害人類以及畜生下至昆蟲等生命。
  2. 不偷盜:不偷取他人財物。
  3. 不邪淫:不與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監護之人發生性行為。

 

語四善業道:

  1. 不妄語:不對他人說謊話、空話,不顛倒是非。
  2. 不兩舌:不對他人提是非,不挑撥離間。
  3. 不惡口:不用粗言令他人生起煩惱。
  4.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他人。

再加命清淨,即是四證淨中的聖所愛戒或稱聖戒。

 

意三善業道:

  1. 不貪慾:不貪戀他人財富而欲求自身財富。
  2. 不瞋恚:不怨恨或憎惡他人。
  3. 不邪見(正見):有施與,有愛樂,有祠祀;有妙行、惡行,有妙行、惡行果;有此世,有他世,有化生有情;有父,有母;世間有阿羅漢,有正至,有正行此世他世,即於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十善業道經,明瞭人生的因果

 

正見引領諸世間善行、出世間正行,正見不等同於三善根中的無癡。三善根為無貪、無瞋、無癡,是十善之因,是生一切善法之心所法。

 

龍樹《大智度論》稱,行善業道及不自放逸,不論受戒與否,皆名屍羅,屍羅可略說為八種身口律儀及淨命,不飲酒是其中身律儀;

 

十善業道是總相戒,在身口業七善業道所攝之戒外,不飲酒攝入不貪中;

 

十善業道是持戒之根本,又稱為舊戒,佛陀出世與否都常在,而其餘律儀是佛陀出於惡世時制定的戒律,違犯十善戒,懺悔不能除去其惡報;

 

十善業道中,身口七善業道是戒,七善業道是業,意三善業道不是業,以其能起業,又因業而生,故而合併為十善業道。

 

 

《十善業道經》—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十善業道經》中文本版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

北宋時施護重譯,名為《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實為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海龍王經》第十一品《十德六度》的異譯。

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的經文

 

 

 

佛典動畫 —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書法欣賞:

十善業道經,净空法师书法图片
净空法師書法

 

十善業道經,晨雨天闲暇时习笔·佛说十善业道经金句·小楷
晨雨天。佛說十善業道經金句·小楷

 

 

遵守十善業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在十善業道經中詳細的說明瞭十惡業將所受的各種苦楚果報,以及修行遵守十善業的功德,列出如下:

  1. 離殺生者成就十種離惱法

  • 于諸眾生普施無畏
  • 常于眾生起大慈心
  • 永斷一切嗔恚習氣
  • 身常無病
  • 壽命長遠
  • 恒為非人之所守護
  • 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 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 無惡道怖
  • 命終生天

 

  1. 離偷盜者得十種可保信法

  • 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 多人愛念
  • 人不欺負
  • 十方讚美
  • 不憂損害
  • 善名流布
  • 處眾無畏
  • 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 常懷施意
  • 命終生天

 

  1. 離邪淫得四種智所贊法

  • 諸根調順
  • 永離喧掉
  • 世所稱歎
  • 妻莫能侵

 

  1. 離妄語者得八種天所贊法

  • 口常清淨,優缽花香
  • 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 發言成證,人天敬愛
  • 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 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 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 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 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1. 離兩舌者得五種不可壞法

  • 得不壞身,無能害故
  • 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
  • 得不壞信,順本業故
  • 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
  • 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十善業道經,遠離十惡,稱為十善

 

  1. 離惡口者得成就八種淨業

  • 言不乖度
  • 言皆利益
  • 言必契理
  • 言詞美妙
  • 言可承領
  • 言則信用
  • 言無可譏
  • 言盡愛樂

 

  1. 離綺語者得成就三種決定

  • 定為智人所愛
  • 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 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

 

  1. 離貪慾者得成就五種自在

  • 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 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 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 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 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1. 離嗔恚者得八種喜悅心法

  • 無損惱心
  • 無嗔恚心
  • 無諍訟心
  • 柔和質直心
  • 得聖者慈心
  • 常作利益,安眾生心
  • 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 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1. 離邪見者得成就十功德法

  • 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
  • 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
  • 唯歸依佛,非餘天等
  • 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
  • 常生人天,不更惡道
  • 無量福慧,轉轉增勝
  • 永離邪道,行於聖道
  • 不起身見,舍諸惡業
  • 住無礙見
  • 不墮諸難

 

十善業道經,常懷施意

 

學習這部經典的意義,有五個方面:明瞭人生的因果、成就人天果報、安定社會、三乘佛法的基礎,及往生淨土的資糧。

 

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無論大乘、小乘佛教都視此經為基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