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所傳達的獨特美學價值,在佛典中極為少見,向來受到天臺、華嚴、禪宗等宗派的重視,世間咸認經文極為優美,是一閱讀的一種享受。

 

讓性靈智慧提升的《圓覺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大乘佛教經典。

《圓覺經》與《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合稱漢傳「二經一論」

 

言簡意賅,裡面有理論,有修行的方法,把整個佛法的義理全都包括,是一部非常好的經典。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說法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經,只有兩部經裡頭有,一個就是本經《圓覺經》,另外一部就是《華嚴經》,這句話其他經裡面找不到。

 

相傳初唐時,在智昇《續古今譯經圖記》中,首次記錄此書為佛陀多羅在洛陽白馬寺所譯,但譯出時間不詳,佛陀多羅的生平也沒被記錄下來。

 

圭峰宗密在《圓覺經大疏》中記錄了一個說法,此經於長壽二年(693年)譯出,但也無法提供更精確的資料,此外,宗密曾見到一古本,據傳貞觀21年(647年)於潭州寶雲寺譯出,但無法確定真假。

 

但因為其譯出過程不詳,又無梵文本傳世,現代佛教研究學者懷疑此經可能是在中國寫成,非由印度傳入。

 

「大方廣」就是佛性的體用:

「大」是指佛性光明,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超出時間空間;

「方」是指佛性的體,用是由佛性的體發揮出來;

「廣」是佛性的用,是時時加庇我們眾生的,猶如太陽光明一照,將一切昏塵照破,照著我們眾生。

「圓」就是指佛性遍滿虛空,圓滿不漏;

「覺」就是指本來絕對的大覺,不是指對迷而覺得覺、相對的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讀誦:

 

此經是唐、宋以來天台宗、賢首宗、禪宗等盛行講習的經典。最早提倡此經的是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他為此經作了七部註解,著名的有《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

 

全經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一共十二章,也可以稱之為十二會,這部經的好處,每一章都可以獨立,換句話說,十二部小經,合起來稱一部《圓覺經》,章章都獨立,章章都有一個宗旨。

 

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

此經在《開元釋教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收入華嚴部。

 

 

《圓覺經》—唐佛陀多羅譯

乾隆御書《圓覺經》

序分,敘述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諸佛眾生清淨寂滅平等圓滿不二所現淨土,有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為上首的十萬大菩薩眾,皆入此三昧,住於如來平等法會。

 

正宗分,敘佛因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次第請問,而依次宣說圓覺的義理和觀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長行問答說法,後以偈頌重宣其義。其中:

 

一、文殊師利菩薩章:是一經的宗趣所在。宣說有大陀羅尼──圓覺法門,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盤及波羅蜜。顯示佛菩薩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證本有的圓覺道理。以下各章即說其觀行。

 

二、普賢菩薩章:說示圓覺境界的修行方便,遠離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三、普眼菩薩章:說示修習圓覺,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堅持淨戒,宴坐靜觀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滅垢盡,一切清淨,覺性平等不動。

 

四、金剛藏菩薩章:說示圓覺本性平等不壞,眾生有思惟心不能測度如來境界,故應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五、彌勒菩薩章:說示愛慾為輪迴根本,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依事理二障而現深淺。應發大願,求善知識,漸斷諸障,證大圓覺。

 

六、清淨慧菩薩章:說示圓覺自性本無取證,但於除滅一切幻化修證位中,有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諸位差別。

 

七、威德自在菩薩章:說示修行的方便,依著眾生的根性而有三種差別: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此三法門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圓覺經

 

八、辯音菩薩章:說示單修奢摩他或三摩缽提或禪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後齊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方法。

 

九、淨諸業障章:說示覺性本淨,但由眾生從無始以來,妄執有我、人、眾生、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妄生嗔愛,生妄業道,不能入於清淨覺海。

 

十、普覺菩薩章:說示欲求圓覺,應除作、任、止、滅四種病相,以及去除諸病,求證圓覺之道。

 

十一、圓覺菩薩章:說示修行大圓覺者,長期、中期、下期三種安居的方法,以及修習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觀等方便。

 

十二、賢善首菩薩章:說示此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等五名,並信聞受持此經的功德利益等。此章通行本中只有長行問答說法,未有偈頌重宣其義,比起以前十一章來文體似欠完整。

 

《圓覺經》書法:

乾隆御書《圓覺經》

乾隆御書《圓覺經》

圓覺經-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圓覺經》遠離四禪病:

經裏主張破無始無明,應遠離四種禪病。

佛說:「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

 

四病就是:

一、是止病:將一切思想勉強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小乘斷六根、道家「清淨寡欲,絕聖棄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是作病:捨妄取真,將一個惡思想改為一個好思想,背塵合覺,背覺合塵,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孔子「正心誠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三、是任病:就是思想起也由他,滅也由他,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對境無心。儒家「樂天知命」、道家「返自然,歸嬰兒」,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是滅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斷盡了不起,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無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莊子「坐志」、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師,皆此病也。佛性非「滅」而有。

 

圓覺經,佛聚圖

 

釋迦牟尼佛的辯證法,用功有此四病,就是經裏邊說的:「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

 

四相就是:

  1. 我相 即我執。
    小乘人斷六根時,「小我」已滅,入於「大我」境界,此時心量擴大,有充滿宇宙之象,清淨寂滅。宋儒所謂「我心宇宙」,莊子所謂「坐忘」(出<大宗師>篇),希臘哲學家所謂「大我」、「上帝」,老子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2. 人相 即法執。
    起後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後念之「否認我」而破之,繼而復起一念以破此「否認我」之念,如是相續,以至無我,破見仍存,悉為「人相」。莊子所謂「吾今喪我」,即此相也。
  3. 眾生相 亦是法執。
    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眾生相,所謂「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是也,儒家所謂「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書經》:「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中」字即「眾生相」境界。
  4. 壽者相 即空執。
    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惡是非皆已忘卻,其中空無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說是「無記憶空」,二乘誤認為涅槃境界,其實即「無始無明」,禪宗稱為「無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謂「無極」,即此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