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佛學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六處 又譯為六入,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經·業相應品·度經》和玄奘譯《緣起經》等等,緣起法中的六處同於十二處中的六內處。緣於各種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長,叫做名色緣六處。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攝法 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為菩薩所修行的道,四攝包括了四種,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攝即攝受,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攝就是獲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聽法入道,終獲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十善 十善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為戒律受持,則稱爲十善戒、十戒,不是指沙彌十戒。 行十善業道,即不行十惡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即可生欲界天,有關欲界可參考大千世界。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法輪 法輪的說法,來源古印度傳說中的轉輪聖王,當有統一四大部洲的聖君出世,虛空中自然飛來金輪在其頭頂旋轉,為其證明、莊嚴。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念住 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 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世間事的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緣覺 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修空法,於其最後只生不依如來的聲教,感飛花落葉的外緣,而自覺十二因緣之理,以證辟支佛果。 閱讀更多» 02/09/2023 Page1 Page2 Page3 Page4 Page5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六處 又譯為六入,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經·業相應品·度經》和玄奘譯《緣起經》等等,緣起法中的六處同於十二處中的六內處。緣於各種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長,叫做名色緣六處。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攝法 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為菩薩所修行的道,四攝包括了四種,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攝即攝受,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攝就是獲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聽法入道,終獲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十善 十善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為戒律受持,則稱爲十善戒、十戒,不是指沙彌十戒。 行十善業道,即不行十惡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即可生欲界天,有關欲界可參考大千世界。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念住 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 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世間事的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