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父親的家庭
普遍是單親媽媽或者女強人家庭,生產怪物,試管生了一堆兒子,妄想自我催眠,改變生物本能。
一個小孩是透過父親跟母親, 而學習到不同的人格特質與兩性之間的互動的模式, 而同時學習到男性思維與女性思維。進而成長健全人格。
但是在不幸的人眼裡, 只會說男的垃圾, 卻不說女的垃圾, 其實是兩邊都是垃圾。
而單親的小孩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愛,與心智發展健全的大大小小問題。
所以如果真的不幸,只剩下單親媽媽,只要記得在生活中建議多參加,家庭聚會,讓小孩多看到健全的家庭,與正常的爸爸。
所以只好參加單親聚會,這無形中不同認同單親萬歲,合理不幸,陷入校正認知失調死迴圈。
人需要的是,不斷克服生命難關,基本上逃避的人,最終看到報應出現在小孩身上。
盡量多參加有愛,正面,光明的環境,基督教附近的教會就是很好的地點。
普遍家庭是需要分工,職務分工跟感情分工。
普遍父親是給兒子一個朋友般競爭性支持,兒子跟老爸再騎自行車,就容易不服輸,表現我很強,我很猛之類。
而父親從小在跟兒子玩耍,肢體動作都會比較暴力,激動,還是玩的遊戲,也會比較激烈,有挑戰性,這在培養小孩在出社會後面對困難的環境的內心支持,和成為兒子一輩子的學習楷模的意義。
而往往培養出成長的心態,不畏懼困難,更多是在爸爸的玩樂。
比如玩兒童越野車,就算摔下來,要是破皮流血,沒有太嚴重,一邊騎車一邊流血,兩個都覺得好玩。要是媽媽在就會歇斯底里鬼吼,怪叫,但無形中也是建立了安全邊際。也避免爸爸的過度無腦。
總之男性跟女性思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男生以事為主,而在做事情比較有項目推進的概念。
<遊戲跟工作一樣, 都是挑戰困難, 解決問題, 邁向下一個關卡, 無形中就是在訓練自己的競爭力, 從幼兒到成年, 皆是如此>
所以我也常帶自己的小孩,修理家中水電,組裝櫃子,各方面家裡事情,不過就是難的幫他做,協助慢慢做,有時候一個櫃子要4-5天才能做好,但小孩成就感也高。
母親普遍比較溫柔,照顧細心,保守,關心,基本上生活照料都是媽媽,但有些有錢人找了保母,將養育外包,這也會造成情感缺失,或者小孩母愛轉移到保母身上,其實透過小孩學習大人習性就知道他跟誰比較親近。
但兒子過度陪伴母親,長期下來兒子缺少男性需要的激烈遊戲,或者太過保護小孩,那麼小孩可能過度保守,懦弱,發展更多女性化的陰柔氣質,或者有很多低能媽媽,會把兒子當成芭比娃娃裝扮,更是錯誤的性別教育。
但我也遇到很多單親媽媽養育小孩特別有一套,這也是欽佩的地方,她知道自己缺少甚麼,就帶小孩補足甚麼,比如陽剛的遊戲,拳擊,騎車,或者養育小孩,更多強調你是男生,應該要如何如何。
也買了很多偉人的童書,告訴兒子應該要成為怎樣的人。
所以往往優秀的人,就算離婚脫離了不幸,但還是會找到幸福的方向。
但越是不幸的人只是將詛咒放大並且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