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有貪、嗔、癡三毒的存在,貪讓人永不滿足,嗔讓人產生惡意,癡讓人產生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又會導致貪欲、憎恨、愚癡。佛教中,通常用鴿子、蛇、豬代表貪欲、憎恨、愚癡三毒。

早期又譯作淫、怒、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稱三毒。

稱爲毒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他像毒藥會有損眾生,它是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煩惱的根源是有行,造下種種惡業,故稱愛欲淫為本,但是要有身體才能造作,故身體為命根,無身命即是無輪迴。

其反義為三善根,即無貪、無瞋與無癡這三者的總合稱。

 

貪欲指的是渴求,世人引取各種事物、名分的欲望,它使人迷醉於一切順情的境,貪取無厭。

貪欲是一種向外的追求,意味著內裏面缺少點什麽,所以必須向外追求,以滿足此渴望,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後占有欲又繼續增長、擴大。

 

貪欲的基本渴求有兩種,一是感觀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續的渴求。

除此之外,貪還有一個最要緊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識中對追求的貪執,這種煩惱的危險更大。

 

正因為三毒的貪欲難以滿足,所以佛教強調貪是一種疾病,用滿足貪的方式去解決不是辦法,只有斷除三毒的貪欲,才是根本辦法。

 

嗔恨對於不順己意的人、事、物,產生排斥,甚至厭惡,人有恚忿之心,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惱怒打罵傷害他人,三毒中此毒為最惡,佛經中所講的忿、恨、覆、惱、嫉、害就是對嗔恨形態的概括。

 

嗔的本質雖是嗔恨對方,其意圖雖是要傷害或毀滅對方,但無論意圖是否達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剎那,其人之心中直覺的會感到極端的痛苦或不快。

嗔恨之所以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痛苦,是因為嗔之本質是惡意的,惡意在對別人之時,則其無形的反作用也會自然傷害自己。

所以佛經中說,極度憤恨的怒火,給人帶來的灼痛實不亞於地獄之火。

 

愚癡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人有迷闇之心,心性闇鈍,迷惘於事理,或對事理顛倒,因果迷亂,也稱無明。

無明為十二因緣之首,為有情生死流轉的根本,即對世間道理及佛法義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種種煩惱,即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無明有兩層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錯誤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認為,癡就是我執,後來又有四邪見來加以說明:一是把無常的事物認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認作為快樂;三是把無我的認作為有我,四是把可惡的認作為可愛的。

錯知的癡是小乘佛教對癡的基本解釋,大乘佛教除了錯知之外,還加上了無知,如不知道自心即佛性。

 

癡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癡為根源產生貪和嗔,沒有三毒的癡,就不會有三毒的貪和嗔,所以佛教特別強調癡是一切煩惱及痛苦的根本。

 

貪嗔癡 佛教三毒有哪些 如何熄滅貪嗔癡

 

貪嗔癡是凡夫的生命狀態

生命有迷惑和覺悟兩個系統,迷惑系統中有種種心理活動,佛教將之歸納為貪嗔癡,其中又以癡為根本,癡就是迷惑,由此引發貪嗔之心,對喜歡的想要占有,對不喜歡的加以排斥。

在佛教心理學中,煩惱主要是以貪嗔癡為根本,佛陀真是有大智慧,用三個字就概括了凡夫的整個生命狀態。

癡是由於對生命不了解,從而產生各種錯誤認知,又因為錯誤認知而看不清,所以向外尋求依賴。

既然你把自己丟了,自然會把外在的身份、地位、身體作為支撐,想要牢牢抓住。

事實上,這些都是抓不住的,所以導致焦慮、恐懼,缺乏安全感。一旦貪著對象受到沖擊,就會引發對立和嗔恨,這是最具破壞性的情緒。

 

如何熄滅貪嗔癡

佛教認為只要還有貪嗔癡,就是輪迴中的病人,這個貪是因,那個果就是餓鬼,如果得不到,起嗔恨心,果就是地獄。透過佛門中的解脫智慧知見的聞思修,確實了知五蘊的虛妄,因而自然斷除三毒。另外通過勤修戒定慧三學得到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也能熄滅三毒。

 

佛法不外乎轉迷啟悟、轉染成凈的行踐。轉迷啟悟與轉染成凈的關鍵,即是知。

「知」就是明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轉識成智,若能轉識為智,則無明煩惱滅盡,自能開顯佛性,找回自我,所以佛法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