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代表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盤的程度。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菩提字面意思是覺悟,了解事物的本質,是指不昧生死輪迴,從而導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釋迦牟尼正是因為成就這種覺悟而成正果。

按部大乘佛教、派佛教的說法,遵從佛陀的經教可修成菩提,即成為阿羅漢或佛,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

 

菩提之分類

三乘菩提

三乘是將佛教修行的法道的總體大綱分成三種:大乘佛菩提道、中乘緣覺菩提、小乘聲聞菩提,透過這三種修行的法道,可以開悟佛法的智慧。

透過二乘菩提智慧的覺悟,可以證得包含從聲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及緣覺辟支佛的五種次第的解脫果,最後證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

而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所覺悟的佛菩提的智慧,則是次第實證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果證,可以次第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最後成佛而證無住處涅槃。

這三者的修行,都能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的苦,大乘菩提的智慧與覺悟可以含攝整個的二乘菩提,但佛菩提的智慧卻是二乘人所無法了解,更不能實證的。故佛亦可謂之阿羅漢,而阿羅漢不可謂之佛。

 

佛之菩提

發心菩提

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伏心菩提

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明心菩提

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出到菩提

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故稱出到菩提。

 

無上菩提

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報佛菩提與應佛菩提等三種菩提。

 

菩提 菩提心 菩提意義

 

菩提心

菩提心是悲智並運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之心。

終日度生是悲,終日無度是智,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之心是菩提心。

凈業行人一心為利樂有情故,求生凈土。

願見佛聞法後,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如是之心,即是發菩提心之初步。

蓋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無大智慧決不能信凈土法門也。

往往有些人自求極樂,卻無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指成佛的心,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

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凈法長養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菩提心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凈法故,菩提心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猶如凈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菩提心猶如凈日,普照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猶如盛月,諸白凈法悉圓滿故。

延伸稱呼

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

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

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

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

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

結講念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

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

 

雖然我們發願利益眾生並付諸行動,但對一般人來說,這些願行仍是不究竟的,因為它們是建立在世俗心的基礎上,是有漏而有限的,也是充滿不平等的,故稱世俗菩提心。

如何將這種有限的願心轉化為無限的慈悲?需要通過空性慧進行提純,進行拓展,將發心過程中摻入的各種雜質逐步剔除,唯有通達空性之後,我們才能真正體悟到自己和眾生本是一體,才能對眾生生起佛菩薩那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觀音菩薩也是在不斷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過程中,完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生命品質,如果我們像佛菩薩那樣胸懷一切眾生,盡力幫助他人,也能完成和觀音菩薩,乃至十方諸佛菩薩同樣的生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