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是說仁王見眾生痛苦,生起憐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護之,稱為「仁王護國」。

仁王護國經的譯本很多,最著名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及不空翻譯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仁王護國經

又稱《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新譯仁王經》、《仁王經》。

 

《妙法蓮華經》《金光明經》,並稱護國三經。

皆屬於大乘經典,在五時八教中分屬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

 

三經中都有有關護國息災的內容故後世佛教徒常為祈求國泰民安、消災免難而舉行護國息災法會而讀誦三經。

 

「仁王護國」,是說仁王見眾生痛苦,生起憐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護之,稱為「仁王護國」。

 

「般若波羅蜜多」,是六度中的一度,能使眾生從苦惱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也就是借著般若法船,能護送一切眾生安穩到達彼岸,恆受妙樂。

 

因此,般若是能仁其國,能護其國的秘密要法。

 

《仁王護國經》是以佛陀為印度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國國王說示如何守護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及守護國土的因緣,而講說受持讀誦此經可息災得福,使一切世間有情安穩康樂。

 

仁王護國經,世間有情安穩康樂

 

仁王護國經分為二卷八品

先後有智者大師、吉藏法師、西明寺沙門圓測等作疏。另有不空大師譯《仁王般若念誦法》、《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介紹念誦儀軌。

 

序品第一。

佛在鷲峰,入大寂靜妙三摩地,毛孔放光,普照十方,菩薩前來集會。是三科中的序分,說明仁王般若法會發起的因緣。

 

 

觀如來品第二。

說護佛果護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佛為之印可。主旨在彰顯如來的果德,使眾生對福慧具足,清淨莊嚴的佛果,生起渴仰希求的心。

又本品以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佛果空等,廣顯般若空理。

如經中說:“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一切諸法皆空。”佛陀說諸法皆空,原是為了破除一切有執,但是又恐眾生執著空見,否定一切善惡因果,

因此又說:“諸有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說明諸法是緣起無自性的,所以能顯現如幻假有的諸法差別相。

如果能從如幻假有的諸法差別相上,照見諸法畢竟空寂,說空不落斷滅,談有不執實常,“不觀色如”,“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如此“無二無別,猶如虛空”,則能體見如來。

 

 

菩薩行品第三。

前品彰顯如來的果德,此品明其修因。有因有果,有廣大的菩薩行因,才能感得無上清淨萬德莊嚴的佛果。因此本品初以“依五忍法,以為修行”,繼而將五忍法開為十四忍,說明三賢十地菩薩所修所斷。

十四忍是趨向佛果的大道,如經中說:“此十四忍,十方世界,過去現在,一切菩薩所修所行,一切諸佛之所顯示,未來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一切智者,無有是處。

”並且以“自所行處,及佛行處”,教化一切眾生;又“以幻化身,而見幻化,正住平等,無有彼此,如是觀察,化利眾生”,說明雖化度一切眾生,而能不著能化所化之相。

 

 

二諦品第四。

主旨在說明二谛非一非異,二谛皆空的道理。諸佛出世,依證二谛而說法;菩薩修行,依解二谛而修行;

眾生流轉,依迷二谛而流轉。二谛,就是“寂滅勝義空”的勝義谛和“諸法因緣有”的世俗谛。諸佛說一切世間眾生法,說一切出世菩薩法,都是依二谛而說。

隨順世間,安立名相,意在顯示最勝第一義,因此,離世俗谛無勝義谛,無勝義谛則不必安立世俗谛。如經中說:“解心見無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谛一,一亦不可得。”

又說:“幻化見幻化,愚夫名幻谛,幻師見幻法,谛幻悉皆無。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義,遍於一切法,應作如是觀。”所以佛及眾生、染與淨、一與二、煩惱與菩提、有為與無為,平等無二。

 

仁王護國經,護國品第五

 

護國品第五。

前三品明內護,是護出世間法(護佛果、護十地行),此品明外護,是護有情器世間國土(護國)。

《觀如來品》中,波斯匿王請示佛陀護國法門,佛陀卻先為波斯匿王宣說護佛果、護十地行。這是因為五趣雜居地是眾生共業所招感的,因此,要護國,首先必須對三寶的不可思議功德生起信心,有了信心,自然能行善持戒,如此一來,自然可以護人護國。

宣說護國的法門是應當要受持讀誦講說本經,如經中說:“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汝等諸王應當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蜜多,嚴飾道場,置百佛像,百菩薩像,百師子座,請百法師解說此經,

於諸座前然種種燈,燒種種香,散諸雜花,廣大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房捨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時講讀此經,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受讀誦,如法修行,災難即滅。”

受持讀誦此經,不但可以消除國難,個人厄難也可以消除,所求如意。如經中說:“一切所求,官位富饒,男女慧解,行來隨意,人天果報,皆得滿足,疾疫厄難,即得除愈。杻械枷鎖,撿系其身,皆得解脫。

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毀諸戒,無量過咎,悉得消滅。”釋提桓因退頂生王軍,普明王感化斑足王,五千國王誦此經,現生獲報,都是修此法門免難獲益的明證。

 

 

不思議品第六。

內護修證,外護國土,都離不開般若法門。般若的甚深妙理,非口所能宣說,非心所能測度,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本品借散花之不可思議神變,而彰顯其非思議可及的德用。

又世尊為大眾示現一多無礙,大小兼容,淨穢不異,剎土互攝,聖凡無礙等不可思議神通,是因指見月,借事顯理,是說示萬法無自性的般若實相妙理。

 

 

奉持品第七。

有金剛手菩薩所說咒。在《菩薩行品》中,詳明諸位菩薩的化處及所化眾生,略明菩薩的所修法及所斷障。本品則略明化利眾生,詳明所修法和所斷障。經中說,十三觀門是三賢十聖的行法。

修持此十三觀門者,則稱為十三大法師。配之於五忍,則於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有上中下三種忍,共為十二,又加寂滅忍的下忍為十三。又修持此十三觀門者為大法王,應當如佛一般而受供養。

《護國品》中略明諸難的生起,本品則廣明諸難發生的景象,以及災難產生的原因。

災難有七種:

  1. 日月失度難。
  2. 星辰失度難。
  3. 諸火焚燒難。
  4. 時候失度難。
  5. 大風數起難。
  6. 天不下雨難。
  7. 賊來侵國難。

 

災難生起的原因是:

  1. 不孝順父母。
  2. 不敬事師長、沙門、婆羅門。
  3. 國王、大臣不行正法。

災難起時,諸國國王如果能供養般若正法,建立三寶,佛五方菩薩摩诃薩往護其國,令其國界,無諸災難。

 

仁王護國經,災難有七種

 

囑累品第八。

是屬流通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能否久住世間,化利一切眾生,端賴佛弟子是否依法修持,護持弘揚。所以世尊每於法會最後,必囑咐菩薩、比丘、及諸大眾要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使佛法能廣為流通,世代不絕,普利有情。

但窺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述玄奘說,謂西方未聞有此經本,是則本經梵本之有無亦成問題。

 

 

仁王護國經有多個譯本

  1. 267年 (晉武帝泰始三年),竺法護譯《仁王般若經》一卷;
  2. 401年 (後秦姚興弘始三年),鳩摩羅什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
  3. 554年 (梁元帝承聖三年),真諦譯《仁王般若經》一卷;
  4. 765年 (唐代宗永泰元年),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卷。前有《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唐代宗作。「文更順暢最宜流通。」
  5.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七卷,十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