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慈經需要培養哪些美好的特質?包括個性、生活上的行為,為你一一舉例說明。附慈經全文、及慈經禪修祈禱文PDF下載

 

慈經是對眾生的祝福

《慈經》這部經典記載著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對禪修的比丘們教導一個修禪者,應如何對於宇宙眾生慈愛與祝福的開示。

 

以「慈心應作」這個字為經題,所以又經常被稱為《慈心應作經》。

 

這部經廣為人知,在很多儀式中,出家眾都會誦念這部經。

 

 

慈經的由來

據佛經中的記載,那時佛陀在舍衛城中傳法的時候,一群比丘們來到佛陀的面前,請求佛陀教導並傳授他們修禪的方法。

 

佛陀慈愛的將禪修的方法授予比丘們之後,比丘們認真的學習、研究佛陀所教授的禪修法之後,便按照當時佛陀的約制制度,在雨季結夏安居來臨之前,分別前往遠處的一座森林中,持續禪修的練習。

 

比丘們歡喜的來到的森林裡,每位比丘皆選擇一棵大樹做為他們精進修禪的修習之地。

 

由於他們禪定中時所散發的力量,使這些原本居住在樹上的樹神、精靈等,無法在這樣的力量之下,繼續安然的居住在禪修的比丘之上。它們被迫必須離開樹上,轉移到地面上生存依附。

 

樹神與精靈們離開了原有的安逸的住所,這使它們覺得非常的悲傷。它們希望比丘們能夠盡速的離開森林。

 

然而好幾天過去了,比丘們不但似乎沒有離開的意思,而且比丘們精進禪定的力量愈來愈大,這使得原本就無法適應地上氣息的樹神與精靈們更加的痛苦。

 

整座森林都快要被比丘禪定中的所散發的精神力量給包覆了,在這樣震攝的力量之下,樹神與眾精靈們,都快要無處安住了。

 

得知整個三個月的雨季,比丘們都將要待在這裡,它們的悲傷使它們愈來愈感到憤怒。於是它們決定趕走比丘們。

 

慈經的由來

 

為了順利趕走這群比丘,樹神與精靈們不僅現化初各種令人恐懼的可怕幻象各種猙獰可懼的聲音來驚嚇比丘,還用各種方法來攻擊侵擾比丘,破壞比丘們的禪定。

 

並且樹神還散發出可怕,令人難以忍受的氣味,這令比丘們非常的難受。

 

受到這些壓迫的比丘們,無法安住精進禪定。在比丘們努力忍受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無法在這樣繼續下去,於是他們回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報告這樣的狀況,並請佛陀允許,送他們到其它的地方禪修。

 

佛陀透過神通專注地觀察,知道了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裡更適合比丘禪修的地方了,於是佛陀向比丘們說:『比丘,除了那裡,在也沒有更適合的處所值得你們禪修精進了,你們必須回到原來的地方,持續的精進。』

 

比丘們聽了之後,深感到不可思議的向佛陀說:『親愛的佛陀啊,我們很願意遵從您的指示,只是我們有不明白之處,想請佛陀開示。如果回到原來的地方,這樣依然會受到樹神與精靈們的壓迫而無法禪修。佛陀,您為什麼還要把我們送回同樣的處所呢?』

 

佛陀說:『比丘啊,之前你們在那裡修習之時,並沒有攜帶著面對的武器,現在我將給予你們最得利、且將再也無有恐懼的武器,你們帶著武器回到原來的地方,繼續練習禪修,那裡是你們唯一的處所。』

 

佛陀給予比丘們的武器,就是無限慈愛的修習法『慈心』!也就是這部《慈經》的內容。

 

於是佛陀便在這殊勝的機緣中為比丘們宣說了禪修者修習慈心的重要,與如何修習慈心的方法。

 

佛陀並且要比丘們除了要經常誦念這部經之外,並且要時時培養獲得內心安祥的特質,對所有眾生散發慈心。

 

比丘們受到了佛陀的教導與鼓勵後,歡喜的受持慈經,認真地修習慈心。

 

它們帶著無懼的武器—內心的安祥、寧靜、善順、溫和、謙虛、無求、與對眾生慈愛的心,再度回到森林裡的個別的處所,並根據佛陀的教誨,使整個森林都籠罩在慈愛的波動當中。

 

那些樹神與精靈們深深地被這份慈愛的波動所感動,紛紛決議讓比丘們留下並且不再侵擾比丘們,比丘們也順利的完成安居期的禪修。

 

慈心觀善於行善

 

慈經原文詳述

善於行善並希望內心安詳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

他必須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順、溫和,以及謙虛。

 

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生活少務、簡單。善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亦不貪戀眷屬。

 

他應當不輕犯任何極微小的過失,避免也許受到智者的譴責。接著,他應當在心中培養如下的心念:

 

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不論那一類的眾生,軟弱或強壯;長、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眾生,願所有眾生,無一例外地,和喜充滿。

 

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且不管身在何處,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願人們也能對眾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

 

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橫遍十方,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

 

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的,無論站著、行走、坐著或躺下,他應當保持正念,這就是所謂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一位放棄執著於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見,正直且具足觀智,他必定將不再進入母胎受生。

 

 

慈經念誦 —黃慧音

 

慈經禪修祈禱文PDF下載

 

 

在慈經裡培育美好的特質

這部經並沒有像一般經典以「如是我聞」開始,因為它是被記載在《小部經》中一部非常簡短的經,但它的內容卻是豐富且多樣的。

 

經文的一開始,佛陀講述比丘應有的特質 ──修習慈心觀前必須具備的特質。

 

但這並不表示比丘在修習慈心觀前,一定得具備這些,也不表示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比丘便不能修習慈心觀。這些美好且理想的特質,雖然比丘們可能無法完全地具足,但還是必須盡量嘗試培育及養具。

 

善於行善並希望內心安詳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

 

「善於行善」意為善知如何對事物做出合宜的回應;

「內心安詳」是指寂靜安詳的涅槃境界。

希望到達涅槃的人,應當照著以下所教導的去做。

 

個性的培養

他必須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順、溫和,以及謙虛。

 

  1. 有能力

必須有能力為解脫生死的輪迴而奮鬥,必須有不斷精進於禪修的準備。

 

  1. 完全地正直

必須完全地,沒有任何迂迴的正直。也就是必須坦誠,不僅是一般所認為的坦誠,而且是完完全全地坦誠。

 

  1. 善順

必須具足接受別人的勸告與批評而不發怒的特質。所謂的「善順」是指一個人必須有接受他人勸告而不生氣的心理準備。

 

  1. 溫和

在行為、語言及意念上必須保持溫和。

 

  1. 謙虛

必須謙虛而不自滿,也不應自傲。應該試著減少並去除這種自滿的心,而保持謙虛。

 

慈心觀個性的培養

 

生活行為

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生活少務、簡單。善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亦不貪戀眷屬。

 

  1. 知足

知足是指對於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當能夠知足時,你就會擁有快樂。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因為他們不再需要任何東西。

佛陀說:「知足是最好的財產,知足是最大的財富。」

 

  1. 容易被護持

「容易被護持」是不對自己的所得做太多反應。

「知足」與「易被護持」,是必須對已擁有及他人所給予的感到知足。當具足了這二種特質,將能真正地住於喜悅之中。

 

  1. 少務

不應該周旋於過多事務之中;也不應忙碌於世間的事,在那些無益於精神提升的事中團團轉。如果必須要做些什麼,也必須是修習佛陀的教法及研究法義,其他的責任及事務,都應是次要而不是非做不可的。

 

  1. 生活簡單

簡單的生活型態就是保持生活的輕簡。

當擁有的不多,就能自由地遊行各處,不管想往那裡去,都不必擔心背負太多東西。

學著過簡單或輕便的生活,能輕便地到任何地方去,不需太多的財物。

 

  1. 守護根門

守護眼、耳等六根,這也是一項好特質。守護眼根是指必須照顧自己的眼根而不染上惡法,不管什麼時候,看到所緣時,必須訓練自己不染上惡法。

在言語或其他根門的守護上也是一樣,必須能控制自己。

 

  1. 謹慎、不輕率

謹慎是聰明、有智慧的真實展現。除此之外也應該不輕率,不在行為、言語,以及意念上輕率。不應莽莽撞撞,也不應該自負。

 

  1. 不貪戀眷屬

不應對在家人有所執著,這樣的特質是值得被鼓勵及讚歎的。

 

 

不犯錯

不應該輕犯極小的錯誤,以免被他人及智者所譴責。如果所做的這一件事將帶來責難,就應該避免。

 

修習慈心觀

 

修習慈心觀有十一種功德

  1. 睡得好:不像他人那樣輾轉反側及作鼾聲的睡得不安,卻能安眠;其入眠如入定相似。
  2. 醒時有朝氣:沒有他人那樣呻吟,欠伸,輾轉反側的不安而寤的現象,猶如開的蓮花,安樂不變而寤。
  3. 不會有惡夢:能見吉祥之夢,如禮塔廟,作供養及聞法等不像別人夢見自己為盜賊所圍,為野獸所追及墮於懸崖等。
  4. 受眾人敬愛:為人喜悅,如掛在胸前的珠飾,如頭飾及花鬘相似。
  5. 受非人尊敬:如為人愛敬一樣為非人愛敬,如毗舍佉長老相似。
  6. 受諸神冥冥中庇護:為諸天之所守護,如父母保護兒子一樣。
  7. 不會被刀、毒、火等所傷
  8. 禪修時很容易入定:心得迅速等持,不是遲鈍的。
  9. 容光煥發:他的顏色光彩,如欲離蒂而落熟了的多羅果相似。
  10. 臨死前不會恐懼昏亂:住於慈者,沒有昏迷而死的,必能不昏迷如入眠一樣的命終。就算生前未得解脫,死後也能往生到梵天:慈定不能證得阿羅漢的上位,然而死後生於梵天猶如睡醒一般。

 

修持慈心還有獲致財富權勢的福報。

一般來說,累積財富可以用布施、持戒、智慧、專業、努力、乃至任何善法獲得,但修持慈心也會在今生及來世獲得財富及權勢等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