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
本文目錄
讚頌孝道的佛說盂蘭盆經
這一部經是佛教的孝經,一部講孝道的經。
由西晉佛教譯經師竺法護所譯。
主要記載著目犍連尊者,為了救度墮落於餓鬼道的母親,向釋迦牟尼佛請示救度之法,最終成功解救其母,釋迦牟尼佛便藉此向大眾宣說盂蘭盆法之經過。
該經收錄於大正藏經集部第16冊的685部,乾隆藏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38冊,另於嘉興藏、高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開寶藏、房山石經等經藏皆有收錄此經典。
「盂蘭盆」是梵語उल्लम्बन,
「盂蘭」意思是「倒懸」;
「盆」的意思是「救器」,
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
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佛說盂蘭盆經》—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否﹖」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佛說盂蘭盆經—盂蘭節的由來
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
相傳見母親身受餓鬼之苦,最終借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使母親解脫。
但最初故事原型是目連請佛陀為其母說法,讓他已經成為天人的母親修成果位,解脫輪迴,因說法佈施是大功德,而非儒教影響下轉變的忠孝故事。
佛教流傳中國後,民間信仰者認為,目連輔佐地藏王菩薩,立志普救枉死城眾生,故各大地藏庵時常以目連尊者配祀,如新莊地藏庵。
在地府中有目連廳,即目連治事之處,中有四大判官:查察司判官李玄邃、賞善司判官楊玄感、罰惡司判官韓子通、陰律司判官崔子玉等四大判官複審,判斷死者在死後七七四十九日之內,獲得了多少功德,添增了多少冥福。
佛教動畫—目犍連尊者救母
目連救母
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古印度國家之一)的祗園精舍。
祂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證得六種神通力,立志報答父母的哺乳之恩,便以神通力觀照,發現亡母墮落在餓鬼道中,沒有吃東西而且渾身只剩皮連骨,尊者見了非常難過。
便缽盛美食佳餚送到母親面前,目犍連的母親得到食物後,擔心其他人來搶食,便以一手護缽、一手把食物往口中塞,但食物到口中後立刻燃燒成火炭,讓她無法食用並且痛苦無比。
目犍連尊者非常的悲痛,立刻向釋迦牟尼佛報告此事,並且請求解脫母親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告訴目犍連因為他母親罪業之深重,非以尊者一人便可度脫,要解救母親脫離痛苦必須在十方眾僧在夏安居要結束的時候(七月十五日)。
準備種種上妙飲食、臥具等等並置入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讓僧人們共同修法,集結僧眾們共修的力量為現世父母及七世父母親屬做佛事。
目犍連尊者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最後其母親解脫,並且免於一劫遭受墮落餓鬼道之痛苦。
盂蘭盆
「盂蘭盆」意譯作「解倒懸」;「盂蘭」即「倒懸」之義,解救死者受到有如倒吊懸掛般的苦痛業報。
相傳目犍連尊者的母親得度後,便向釋迦牟尼佛請示,未來的佛弟子們,是否可用一樣的方法(供奉盂蘭盆)救度現世父母乃至於七世父母呢?釋迦牟尼佛非常高興,並向大眾宣說:
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等等行孝之人,都應該為他們現世的父母、過去的七世父母。
在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夏安居之終日這天,以種種上妙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眾,祈願現世的父母長壽無病、無一切苦惱,乃至於過去七世的父母脫離餓鬼道之痛苦,得生天人中享無量的福樂《玄應音義》卷十三:
「盂蘭盆正言烏藍婆挐,此譯雲倒懸。案西國法,至於眾僧自恣之日,盛設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懸之苦……舊雲盂蘭盆是貯食之器,此言訛也。」。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行修孝道的佛弟子們應時常憶念父母乃至於過去七世父母。
每年七月十五日,應以一顆孝順的心慈憶現世父母乃至於過去七世父母,並為他們作盂蘭盆供佛及僧眾等佛事,以報答父母長年養育慈愛之恩情,一切佛弟子應依此盂蘭盆法信受奉行。
佛說盂蘭盆經—報父母恩咒
南無密栗多。哆婆曳莎(訶
是為為報父母恩而念的咒語。
報父母咒的經典出處一般認為出自《佛說盂蘭盆經》(見《大正藏》第16冊,NO.0685),實則出自北宋遇榮《佛說盂蘭盆經疏孝衡鈔》卷1(見《卍續藏》第21冊,NO.375-B)。
但後來舉行盂蘭盆會念誦《佛說盂蘭盆經》時通常會在末尾附上“報父母恩咒”。
盂蘭盆供的功德利益
- 現在父母 – 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
- 七世父母 – 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
- 勵行孝慈,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
- 親近善知識,如法供養出家僧眾,培植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