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在佛教中與「迷」相對,是佛教徒的修行目的,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見地,獲得「體驗性的智慧」。

在廣義上等同於菩提、覺悟、覺;在禪宗的語言文化裡,也可以說成開悟、證悟、悟入。禪宗所言的開悟,通常是指「明心見性」,即悟到真如實相。

 

開悟即是禪宗所謂的「明心」,明心二字:一為明、二為心,以「能明」的心去找出「被明」的心,意即透過能明白思維的意識心去找到法界實相心。

舉例來說,真正的黃金可藉由色澤、延展性、導電性、密度等特性來辨別。

因此,必須符合前述所有特性的物質,方能說是黃金。若僅單取金黃色澤及導電性佳的特性,那麼黃銅也符合這兩種特性,但能說黃銅是黃金嗎?

現今社會常有不知、不解實相心體性者,僅單取實相心其中一或二項體性,便表示其所證悟為實相內涵。

例如單取自性中本無動搖之特性,便錯誤執取意識心為實相心,表明可以藉由修行令意識心一念不生,即稱已開悟,豈不如前所述,把黃銅當黃金嗎?

 

開悟的三種情況

自明悟

自己即時就明白自己已經開悟。如虛雲和尚56歲在高旻寺打禪七時,開水燙手,茶杯落地粉碎,當下大悟。

 

他點悟

自己沒有立刻明白,但有禪師在旁邊,他知道你已經開悟,於是提點,於是明白已開悟。

 

未明悟

自己已經開悟但不曉得,又無禪師在旁點撥,這種人過一段時間,就會達到自明悟,或者有緣遇到禪師,達到他點悟。

這沒有什麽奇怪,因為這種開悟,畢竟只是人生的第一次,沒有經驗,致使某種根器的人不可能當即明白。

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他在未明白自己開悟時的開悟,不是開悟。

恰如某人從未見過和吃過芒果,有一天朋友請他吃了,但不告訴他這就是芒果,他不知道自己吃了芒果,能說他沒有吃過芒果嗎?

 

自明悟、他點悟、未明悟,這三者的差別,是意對開悟這件事的認識的差別,決定這種差別的是悟前六根修行基礎的差別,與開語本身的程度無關。

 

初悟

指一個人身的第一次開悟,許多人只能達到最初級悟的程度,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修行,再一級一級開悟上去。

而有些人的初悟一下子就達到徹悟。離我們最近的一位在初悟時即徹悟的人是釋迦佛,後面將是彌勒佛。

然而有人往往不知不覺地用徹悟來衡量開悟。

聽人說某人開悟了,就用釋迦佛的標準來看待他,見他沒有能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就斷定他沒有開悟。這顯然是不妥當的。

 

一般來說,以前世達到什麽果位,今世的初悟就能達到那個或略低於那個果位,因為他前世在這個果位上的修行不夠堅固。

如果初悟只達到略低於前世那個果位,那麽他很快就能達到前世那個果位的。然後依各人的進一步修行情況,決定他在以後能達到何種果位。

 

開悟 悟道 佛教修行 初悟

 

三乘菩提的覺悟

覺悟佛法的道理,由於悟的內涵不同,所以分為三乘:

聲聞乘即是修學、覺悟聲聞菩提者。

緣覺乘人即是修學、覺悟緣覺菩提者。

賢聖菩薩乃至究竟佛即是覺悟佛菩提者。

 

開悟的方法則是指通過佛教教法的聞思修的基礎學習,並以可令人開悟的禪法加以鍛鍊參悟而達到的覺悟境界。

一般來說佛教中的開悟是指佛法智慧上的開啟突破,所以說是「開智悟理」,而且是對佛法中的三乘菩提的內涵有所徹悟,尤其是指大乘佛菩提道。

如禪宗行者因為禪法的修習後,或由教門之經教熏修後而一念相應,能證得不生不滅的真如法身,能現觀真如法身之真實與如如之體性。

 

廣義的開悟,除了大乘佛菩提道證得法界實相的真如法身之外,二乘解脫道的緣覺菩提及聲聞菩提則是覺悟世間的無常本質,那即是世間一切法皆是五蘊的無常變異相。

這包含了色身、能知能覺的意識覺知心的色心自我,以及一切種種的五欲粗重身心覺受、因透過打坐觀想身心內外的殊勝相,以及經過正確的修定功夫而有的四禪八定的清淨禪定境界等,這一些皆是不離五蘊的境界,也仍然都是虛妄無常相。

透過佛法四聖諦八正道乃至因緣法的修習,確實勝解實證世間一切法皆是五陰虛妄、因緣假合,終能心得決定,斷除三縛結,這便是修習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行者的證解。

也有人主張禪定等修行方式在意識覺知心上的升華或突破。

開悟者感受到神聖生命的本質———人類自身乃至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所以能夠愛他者如愛自己。

 

聲聞菩提所悟

聲聞菩提之要義,是依聞佛之音聲說法,思惟修證佛所詳述或略述的五蘊 十二處六入 十八界之意涵,因此而可以斷除我見,進而修除我執而後能出離三界輪迴,所以才叫做聲聞。

聲聞菩提就是意謂著經由聽聞佛或善知識的音聲說法,而覺悟一切有情無我,因如此而覺悟所以稱為聲聞菩提。

 

聲聞種性的學人,體認陰、處、界等一切法是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是苦、是空、是無我,因此斷除身見而說為覺悟。

聲聞弟子聽聞如來開示四聖諦,依教觀察:一切色無常,由因緣所生之色,更是無常變易之法,由此正確的觀察色陰無常。

 

為何六識身無常?由眼、色為緣生眼識,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由此正觀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身皆由他因、他緣而得出生,故知六識身無常。

 

為何六受身無常?由眼、色為緣生眼識,由眼、色、眼識三事和合生眼觸,因眼、色、眼識、眼觸為緣生眼受;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由意、法、意識三事和合生意觸,因意、法、意識、意觸為緣生意受,由此正確觀察六受身無常。

 

為何六想身無常?由眼、色為緣生眼識,由眼、色、眼識三事和合生眼觸,因眼、色、眼識、眼觸為緣生眼想,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由意、法、意識三事和合生意觸,因意、法、意識、意觸為緣生法想,由此正確觀察六想身無常。

 

為何六思身無常?由眼、色為緣生眼識,由眼、色、眼識三事和合生眼觸,因眼、色、眼識、眼觸為緣生眼思,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由意、法、意識三事和合生意觸,因意、法、意識、意觸為緣生法思,由此正確觀察六思身無常。

 

聲聞弟子如實、如理觀察五陰我、十八界我無常,無常者是苦,無常者是空,無常者無我 ,因此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粗、細、好、醜、遠、近的五陰、十八界,皆不見此五陰、十八界是我,不見異我,也不見相在於我,是為聲聞菩提之覺悟。

 

聲聞弟子已經如實覺悟五陰、十八界無常、苦、空、無我,已斷了三縛結,所以不敢因為貪求色、受、想、行、識的韻味而造惡 ,佛說這樣的弟子,即使放逸也可以天上人間極盡七有,而究竟苦邊。

緣覺菩提所悟

緣覺菩提之要義,是指緣覺行者藉由思惟因緣觀而親證蘊處界空。

因為不同於聲聞是依聞佛之音聲而悟入,所以不稱為聲聞菩提,而稱為緣覺菩提,因為此乘行者是緣於世間一切法而覺悟,因如此覺悟故所以稱緣覺菩提。

緣覺種性的行者,因體認十二因緣,知此事有故而彼事有。

知因此事起故而彼事得生,得此智慧斷除身見而說為覺悟。 緣覺行者見此世間無常,乃至思維「為何有我此無常之身,受老、病、死苦呢?」他如實觀察是「因為有『生』這個法,因為我『出生』了,才有我受老、病、死苦」。

 

靜心 聲聞菩提所悟 無我 悟道

 

那為何有『生』呢?他如理觀察是因為有『有』這個法,因為我母親懷有我的胎藏,所以才有我的出生。

 

那為何有『有』呢?他如理觀察是因為有『取』這個法,因為我父母行欲,由『欲取』為因,所以有了我的胎藏。

 

那為何有『取』呢?他如理觀察是因為有『愛』這個法,因為對欲行的『貪愛』故取,而有我胎藏,乃至出生受老死苦。

 

那為何有『愛』呢?他如理觀察是因為有『受』這個法,因為此欲行有所『覺受』,由樂求此覺受的韻味故愛,由愛故取,乃至有生。

 

那為何有『受』呢?他如理觀察是因為有『觸』這個法,因為欲行有所『接觸』,因為接觸故有覺受、然後有貪愛、乃至有生等。

 

那為何有『觸』呢?他如理觀察是因為有『六入』法,由眼入色、身入觸乃至意入法,由入到觸乃至此欲受引生貪愛等法,皆因為有『六入』法。

 

那為何有『六入』呢?他如理觀察是因為有『名色』法,由於有名身和色身,所以才有此『六入』、觸、愛等法。

 

那為何有『名色』呢?他如理觀察必有一入胎『識』入胎、出生名色,由於『入胎識』故才有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等法出生。

 

那為何有『識』呢?他如理觀察思維此入胎『識』已,出生之法到此為止了,他發現『識』並不是被出生的法,如果『識』是被出生的法,此一切都將成為無因而有的斷滅法,那先前所觀察的因果次序就不能成立,所以並無他法出生此『入胎識』。

 

那為何『識』會出生『名色』呢?他再如理觀察思維此『識』和名色的關係,由於父母的名色行欲,而我前世的名色也貪愛此欲行,以至於當我父母和合之時,入胎『識』前去投胎,執持母親腹中胎藏,然後再有我這一『名色』的出生,原來由於先有識故才有名色轉;又由於名色有故而又轉於識[13],由此三世輪轉無有休息。

 

此行者順、逆推求,反復觀察,如理思維,終於確認此法真實 ,終於從輪轉生死的迷霧中,覺悟此三世十二因緣法。

於是他決定精進,修不放逸行終究證得因緣覺的極果,他如果生在無佛法的時代,自覺自證則成為辟支佛(獨覺佛),如是聲聞弟子的緣覺行者,則成為緣覺阿羅漢。

 

佛菩提所悟

佛菩提又稱為大菩提,具備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至高無上,究竟無比,才能夠稱為大。

主要是因為聲聞菩提及緣覺菩提是二乘所證的菩提,二乘菩提所覺悟的智慧,只能成就出離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脫果,不能成佛,佛菩提也涵蓋二乘菩提,所以才能稱為大菩提。

大乘菩薩若得證悟大乘菩提,不論證悟後是否證得有餘涅槃,證悟大乘菩提後皆必依於大悲之心,而發起世世受生、永不入無餘涅槃之大願;世世自度,並且也如是教人轉而度化有情。

如是長時劫自度度他,無有疲厭乃至成佛,其中所度眾生無量,才能被稱為大乘菩提,也因此大乘菩提亦可被稱為大佛菩提。

佛菩提的開悟,就是親證如來藏,這個實相心。

 

菩薩種性的佛弟子,聽聞佛說如來藏,德相備足如佛無異,志心信樂,想要實證這個人人都有的實相心,想要悟知這個離我、我所的自性清淨涅槃妙心,想要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菩薩常隨善知識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菩薩常隨善知識熏習,如來藏來自性清淨涅槃妙心,能出生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法,一切世、出世間法皆由此而出生得證,當菩薩修學六度萬行至般若波羅蜜多,滿足第六住位時,般若波羅蜜多正觀現在前時,即是親證如來藏實相心,再值佛菩薩等善知識所攝護,而入菩薩第七住位,即成為不退位菩薩,正式邁向成佛之道。

 

離常見的開悟

以色、受、想、行、識的少分或多分為恆常不壞的我,是為常見論者。

佛說有四種常見神我的施設:

 

第一種人認為,有一個微細色法是真實我能往來三世。

 

第二種人否定有微細色是真實我,而認為有一個無量無邊的色法是真實我能往來三世。

 

第三種人否定有微細色法是真實我,也否定有無量無邊的色法是真實我,而認為有一個微細的覺知法為真實我能往來三世。

 

第四種人否定有微細色法是真實我,也否定有無量無邊的色法是真實我,也否定有微細的覺知法為真實我,而認為有一個無量無邊的覺知法為真實我能往來三世。

 

離斷滅見的開悟

以色、受、想、行、識為現在的我,而不認為命終後還有未來世的我,是為斷滅見者。

有一種人,否定有微細色法是真實我,也否定有無量無邊的色法是真實我,也否定有微細的覺知法為真實我,也否定有無量無邊的覺知法為真實我。

當他身壞命終時,這個真實的神我離開微細色、無量無邊色、微細覺、無量無邊覺時,他還是執著無真實我的看法。

 

 

開悟的人的內心因為經由證悟法界實相、生命本源並確實證知五陰虛妄;涵蓋在識陰中的意識心須藉許多緣而現起,念念變異;所以是無常、是苦。

由此漸斷我見,我執而解脫於三界,獲得了終極的自由,所有的欲望、波動、煩惱熄滅了。佛陀將開悟簡單地定義為「受苦的終結」。

 

開悟後,當事人獲取事業成就過程會更加精准高效與輕松快樂。

小孩的簡單快樂,老人的智慧充盈,壯年的旺盛精力將同時具備。

無論在生意場、社會交往中還是在家庭生活、親人共處中都更加自在釋然、游刃有余。

工作和家庭不再是向左向右的兩個選擇,完全可以做到兼得與貫通,而且人生會更加豐富多彩、自由快樂。­

 

解脫三界 悟道後 開闊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