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的基礎,則《俱舍論》的價值甚大。

世親雖一面以說一切有部教學為標準,然亦以批判態度介紹經量部與大眾部等學說,以「理長為宗」的立場造《俱舍論》。

 

佛必讀《阿毗達磨俱舍論》

簡稱《俱舍論》,佛教論書,由印度世親所著。本論是其代表作之一,對說一切有部學說進行整理與改造,被推崇者稱為是佛法知識的寶庫,學習佛法的必讀之書。

 

《俱舍論》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上,被譽為「聰明論」,或「以理為宗」的。

 

「阿毗達摩俱舍」爲音譯;「阿毗達摩」初譯「阿毗曇」,簡稱「毗曇」。

「毗」字亦有異體字「毘」的用例。

 

阿毗(abhi)意譯爲「對」

達摩(dharma)含義為「法」

阿毗達摩合起來義爲對法、勝法、無比法、大法;

 

俱舍(kośa)漢譯為「藏」。

故阿毗達摩俱舍的漢譯爲「對法藏」。

 

而梵文名的bhāṣya或śāstra者,「論」也,故《阿毗達摩俱舍論》全名譯成漢文就是《對法藏論》。

漢地有些人依文解義,說「俱舍」是全部捨棄的意思,這是不正確的見解。

 

俱舍論,割舌

 

瑜伽行唯識學派創始人—世親菩薩

世親菩薩為婆羅門種姓,出身健馱邏國,自小受完整婆羅門經典教育。

 

他原本通達小乘,造《阿毘達磨俱舍論》,對佛法有些誤解因此誹謗,其兄無著擔心他誹謗大乘會下墮惡道,因此想方設法與弟弟世親見面,並誦出十地經。

 

世親聽聞之後,體悟到大乘甚深妙法,很後悔以前誹謗大乘,於是拿著刀想要把自己的舌頭割掉謝罪,無著菩薩告訴他曰:「你原來犯的罪實在太大了,即使你有一千條舌頭,都割下去也不能滅你的罪孽。

 

你如真的想滅除此罪,應當尋找更有效的辦法。你的罪既然由舌而生,自然也應該用舌去滅。你如能誠心誠意地宣揚大乘,以前的罪孽就會因此滅掉。」「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世親聽了哥哥的話,不再斷舌頭,並開始弘揚大乘,造了超過百部的大乘論,並且修證到接近初地的十迴向位。

 

 

《俱舍論》曾二次譯為漢文:

  1. 陳真諦的『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2. 唐玄奘的『阿毘達磨俱舍論』

俱舍論,經文

 

《俱舍論》由真諦譯成漢文,傳入中國,受此影響,成立了俱舍宗,是漢傳十三宗之一,被稱為「小乘有宗」。

此論傳至西藏後,諸大德也十分重視,尤其格魯派將之列為必學的五部大論之一。

 

在藏傳佛教正規學制中,《俱舍論》是專攻四年的課程,畢業後方可考取顯教格西學位,以難度大而著稱。

 

《俱舍論》中關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轉及還滅等方面的知識所說最為詳細。

俱舍論,五蘊

 

《發智論》、《六足論》、《大毘婆沙論》等內容亦無不攝盡,因此被譽為「聰明論」、「慧毒門」(如身少破,著少毒藥,片刻毒滿全身。此論亦爾)。

 

印順法師認為,《俱舍論》是出入於有部阿毘達磨與經部之間,成為一折中的學派。

有部的論師眾賢曾造《順正理論》來破《俱舍論》,對其中經部論師的觀點一一反駁。

 

 

《俱舍論》的八品:

《俱舍論》以《雜心論》作為體例範本。

  1. 《界品》《根品》從總體上建立有漏、無漏法,屬於總說四諦的性質。
  2. 《世間品》講苦諦的內容,《業品》《隨眠品》講集諦的內容。即有漏的生死流轉因果;世是苦果,業是苦因,煩惱是苦緣。
  3. 《賢聖品》講滅諦的內容,《智品》《定品》講道諦的內容。即無漏的生死還滅因果;賢聖是無漏果,智是無漏因,定是無漏緣。

俱舍論,八品

傳統上的說法,世親造《俱舍論》是為了詮釋《大毘婆沙論》。

在日本俱舍宗的研究中,開始認為《俱舍論》的範本是《雜阿毘曇心論》而不是《大毘婆沙論》。

至木村泰賢時,比較《俱舍論》與《雜阿毘曇心論》的內容,考證認為《俱舍論》是以《雜阿毘曇心論》為範本,進一步發展而成。

如印順等人的研究,也認為《俱舍論》並不是全然肯定《大毘婆沙論》,而是參考經量部的說法與《雜阿毘曇心論》的架構後,對說一切有部的學說進行的重新改造。

 

「俱舍」是梵文koza的譯音,意思是寶藏;

所以《俱舍論》全名是《阿毘達磨俱舍論》,意思是「阿毘達磨的寶藏」

「阿毘達磨」有「殊勝法、超越法」的意思,因為說一切有部認為契經(法)是佛在世時隨機說法的結集。

「阿毘達磨」是經過辨析、整理、研究、詮釋過的佛法,所以是「殊勝法」。

而《俱舍論》則是這殊勝法、超越法的寶藏。因此從其立名,就可見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