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正等正覺義爲「至高無上的平等的覺悟」,是指佛教修行上的最高覺悟、最高涅槃境界,證得者即等同於成佛,其又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多數人也這樣稱呼。

無上正等正覺

佛教修行以證量作為成果的驗證,同時瞭解修行是否有所偏誤,這稱為證果、證等,即分成四個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與沙門四果合稱四向四果。

而「無上正等」不僅是指沒有修行偏誤而獲得「正等正覺」,且是最高的階位,同時是沒有偏差的正確覺知、領悟、感受。

通俗的講就是:對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為出發點,完全、徹底、客觀及宏觀地去認知,產生正確的理解,從而處理問題,得出的圓滿結果所顯現出的智慧。

破除個體觀念,從我、人、大家、整體,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也叫換位覺知,圓滿去解決問題。所謂的換位覺知及整體概念就有不同的級別,有羅漢,菩薩,佛。

所謂的整體概念就比如國家,地球,宇宙,終極是包容宇宙的虛空。

佛教認為智慧不是思考出來的,和西方哲學不同。西方認為我思故我在,佛教所追求達到的宏觀是要消除這個“我”的定義和概念後產生整體。甚至最終覺悟每個個體之間的銜接比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海和一滴水的概念都沒有, 但覺悟者明白他們自性相同沒有差別。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證到阿羅漢果,實質上與現代教育制度的學位名稱相同,例如大學畢業,授給您一個學士學位,在佛陀教育裏面的學位就叫做阿羅漢。

因為您已經真正證得正覺,正覺就是您對宇宙人生,思想,見解,行持,絕對是正確的,正如三皈所說的正而不邪、覺而不迷、凈而不染,這時就得到正覺的果位,尊稱為阿羅漢。

 

再升一級是正等正覺,等於佛而不是真正成佛,比佛差一級,由此可知正等正覺雖然覺悟沒錯,但跟佛還是不能相等。

正覺是小乘,正等正覺是大乘。大乘學位的名稱是菩薩,再往上去就是成佛,是佛陀教育中最高的學位。

在得到最高究竟圓滿的智慧,絲毫缺陷也沒有,就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更圓融了,所以這個學位的名稱為佛陀,如我們現代教育所稱的博士。

 

佛是博士,菩薩是碩士,阿羅漢是學士,這是三個階段修學的果位,也就是佛法修學的目的。

歸結起來講,它是覺悟明了宇宙人生的實相,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通達,具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是智慧的教育。

佛法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您有智慧,不迷惑,所作所為都會是正確的,所以行行都能成就,這是佛教教給我們的。

 

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至高領悟

 

怎樣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心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就是說,只要遵循般若波羅密多,即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般若波羅密多為登上彼岸的佛智慧,也意味法自然而到達理想境界的靈覺。

 

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是:開啟靈覺,隨性而動,法自然而行。

 

過去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有個冤家拿尖刀刺進他的心肝,還把刀轉一轉問他:你痛不痛?

一般人要起恨心了,但這個時候菩薩說:真可憐啊!你受煩惱的業苦啊,今天不是你害我,而是煩惱害你。

我是菩薩,我應該使你覺悟。我沒使你覺悟,你還受煩惱的苦,這是我的責任,將來我成佛,我先度你。

在釋迦牟尼成佛時,首先被度的五比丘中就有這個人。

菩薩是這樣忘我利他的,所以我們處處要從大悲心出發。忘我利他,是最要緊的,忘記了這個利他的思想就不是佛弟子。

 

忘記利他就不是正覺。一樣事情正覺容易,樣樣事情正覺就難了。要修成處處遍正覺,叫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一樣事情正覺,樣樣事情正覺,遍等正覺。

 

要獲得無上正等正覺,請先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不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任何美好的心願無以達成,任何美好的理想無以實現,不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永遠也難獲無上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