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旁人發出對美色的迷戀或是對情慾的癡纏時,常會有人開玩笑地用「色即是空」來勸諫他,但你知道其實我們一般人對「色即是空」的解讀是錯誤的嗎?

想要理解「色即是空」,得先從「色是什麼」與「空是什麼」理解起。

師父:主要在說明,從人的肉身,回歸到真實自性的過程。而真實的自性,又稱作如來,空,自性,般若。如來需要以物質載體呈現,而有了人的肉身。肉身有無常的體性,生命有苦的輪迴,智慧在修行中體現無我。

什麼是色即是空?

我們常常將「色」理解為情色、女色、好色等等跟情慾有關的負面詞彙,但事實上此處的「色」是五蘊中「色受想行識」中的「色」,是我們所存在的物質世界的意思。而「空」也不是解釋為虛無,而是不執著。

在佛教的觀念裡,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隨時隨地在變化,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而有業,一旦沒有了業的糾纏,即就不存在了,因此不要過度執著。這就是佛教的「色空觀」。

舉個例子來說:一件衣服的產生,是因為它被需要,而我們因為在美感上或性質上有需要,才會選擇買這件衣服,這時它就與我們產生了關聯。而一旦過季、退流行或是其他原因,不需要這件衣服了,它就會被停產,進而從這個世間消失。

佛教即是這個意思,事件的萬物一直在發生變化,不必太過執著,不必因為它的消失而悲傷不已,不必因為它的出現而興高采烈,只要順其自然即可。

佛教常講「緣起性空」,明白萬物都是暫時因緣和合,不去執著,更重要的是不去執著我,就是緣起性空。

不只色即是空,也要五蘊皆空

除了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的觀念外,佛教還有「五蘊皆空」。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除了「色」是物質外,其他都是思想上的,因此佛教也認為,除了物質世界上會有「空」,思想方面一樣會有「空」,宇宙萬事萬物以及每一刻的起心動念都逃不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