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Thu, 09 Feb 2023 09:02:1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2 佛教小知識:五色 https://lafot.org/3418/%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4%ba%94%e8%89%b2/ Thu, 09 Feb 2023 09:02:11 +0000 https://lafot.org/?p=3418

何謂佛教代表之五色?其意義為何?第六色的存在?五色旗長什麼樣子? 佛教裡五色 經上說是釋迦牟尼佛方成佛時從身上發出的六種顏色(第六種爲前五種的混合),代表了如來的德行與智慧。這五色也被佛教採用爲象徵,例如佛教旗。 在南傳佛教的傳說中,釋迦牟尼佛坐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身上放出六種光芒,普照十方。其中五種爲藍、黃、紅、白、橙,第六種爲五色的混合,非肉眼可見。在北傳佛教中,受到道教五色的影響,橙色常代以樺色或黑色。 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藍色代以綠色(日本佛教旗)、暗藍色(緬甸佛教旗),橙色代以粉色(淨土真宗、緬甸佛教旗)、樺色或黑色(藏傳佛教)、紫色(尼泊爾佛教旗)、暗藍色(日本佛教旗)。在藏地和日本的密宗中,藍色代以綠色,橙色代以暗藍色。 五色意義 藍色光由佛陀的毛髮放出,代表慈悲、和平。 黃色光由佛陀的皮膚放出,代表中道。 赤色光由佛陀的肌肉放出,代表加持、成就、福德。 白色光由佛陀的骨齒放出,代表法性、清淨、解脫。 橙色光由佛陀的掌、踵和唇放出,代表佛法、莊嚴、智慧。 第六色爲前五色合成,非肉眼所能見,代表佛教的真理、真如。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五色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翰林學士承旨中奉大夫安藏奉詔譯 https://lafot.org/3416/%e3%80%8a%e8%81%96%e6%95%91%e5%ba%a6%e4%bd%9b%e6%af%8d%e4%ba%8c%e5%8d%81%e4%b8%80%e7%a8%ae%e7%a6%ae%e8%ae%9a%e7%b6%93%e3%80%8b-%e7%bf%b0%e6%9e%97%e5%ad%b8%e5%a3%ab%e6%89%bf%e6%97%a8%e4%b8%ad%e5%a5%89/ Sun, 16 Jan 2022 05:21:38 +0000 https://lafot.org/?p=3416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能夠消除一切災難,滿足一切願求、增長一切功德、斷除一切業障,對於一切眾生的需求無微不至、面面俱到。   敬禮聖大悲藏觀自在菩薩 波答拉勝境  綠色答(嘛)字生 三世佛業母  頂嚴無量光 祈並眷屬臨  諸天非天頂髻嚴  恭敬跪捧兩足蓮 度諸窮苦中之母  致禮救度佛母前     御製救度佛母讚 世尊威力大神通 無驚怖畏安樂住 能滅一切諸垢障 於眾轉廣大法輪 盡諸苦報出死生 具足成就等正覺  譬如須彌山不動 金剛堅固鎮長存 利樂三界諸有情 不動悉成無畏力 聞是妙法不思議 證入無上菩提心 有能顯揚大名稱 不假慈筏到彼岸 亦復得成大自在 德超十力大丈夫 恆懷攝受大慈悲 平等具足無邊智 清淨廓然無怖畏... 這篇文章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翰林學士承旨中奉大夫安藏奉詔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圓覺經》—經文美學代表 https://lafot.org/3057/%e3%80%8a%e5%9c%93%e8%a6%ba%e7%b6%93%e3%80%8b-%e7%b6%93%e6%96%87%e7%be%8e%e5%ad%b8%e4%bb%a3%e8%a1%a8/ Sat, 25 Dec 2021 10:38:59 +0000 https://lafot.org/?p=3057

《圓覺經》所傳達的獨特美學價值,在佛典中極為少見,向來受到天臺、華嚴、禪宗等宗派的重視,世間咸認經文極為優美,是一閱讀的一種享受。   讓性靈智慧提升的《圓覺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大乘佛教經典。 《圓覺經》與《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合稱漢傳「二經一論」   言簡意賅,裡面有理論,有修行的方法,把整個佛法的義理全都包括,是一部非常好的經典。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說法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經,只有兩部經裡頭有,一個就是本經《圓覺經》,另外一部就是《華嚴經》,這句話其他經裡面找不到。   相傳初唐時,在智昇《續古今譯經圖記》中,首次記錄此書為佛陀多羅在洛陽白馬寺所譯,但譯出時間不詳,佛陀多羅的生平也沒被記錄下來。   圭峰宗密在《圓覺經大疏》中記錄了一個說法,此經於長壽二年(693年)譯出,但也無法提供更精確的資料,此外,宗密曾見到一古本,據傳貞觀21年(647年)於潭州寶雲寺譯出,但無法確定真假。   但因為其譯出過程不詳,又無梵文本傳世,現代佛教研究學者懷疑此經可能是在中國寫成,非由印度傳入。   「大方廣」就是佛性的體用: 「大」是指佛性光明,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超出時間空間; 「方」是指佛性的體,用是由佛性的體發揮出來; 「廣」是佛性的用,是時時加庇我們眾生的,猶如太陽光明一照,將一切昏塵照破,照著我們眾生。 「圓」就是指佛性遍滿虛空,圓滿不漏; 「覺」就是指本來絕對的大覺,不是指對迷而覺得覺、相對的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讀誦:   此經是唐、宋以來天台宗、賢首宗、禪宗等盛行講習的經典。最早提倡此經的是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他為此經作了七部註解,著名的有《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   全經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一共十二章,也可以稱之為十二會,這部經的好處,每一章都可以獨立,換句話說,十二部小經,合起來稱一部《圓覺經》,章章都獨立,章章都有一個宗旨。   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 此經在《開元釋教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收入華嚴部。... 這篇文章 《圓覺經》—經文美學代表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因應需求而化現的「二十一位度母」 https://lafot.org/3425/%e5%9b%a0%e6%87%89%e9%9c%80%e6%b1%82%e8%80%8c%e5%8c%96%e7%8f%be%e7%9a%84%e3%80%8c%e4%ba%8c%e5%8d%81%e4%b8%80%e4%bd%8d%e5%ba%a6%e6%af%8d%e3%80%8d/ Sun, 07 Nov 2021 21:26:37 +0000 https://lafot.org/?p=3425

在佛教藏經中的《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中詳細介紹度母的功德事業、誦經利益,並說明因應眾生的種種需求化現二十一多羅菩薩(度母)。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共有二十一尊,稱為二十一度母,皆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綠度母是二十一尊度母之主尊。   相傳,白度母和綠度母是觀音菩薩的兩滴眼淚所化現,綠度母是觀世音菩薩右眼眼淚所化。   觀世音菩薩為了不同根器的眾生,又化現了二十一多羅菩薩(二十一度母)、一百八多羅菩薩(一百八度母)、五百多羅菩薩(五百度母)等等。   包括了非常有名的: 「綠多羅菩薩(綠度母)」 「白多羅菩薩(白度母)」、 「紅多羅菩薩(紅度母、咕羅菩薩、咕嚕咕咧菩薩、作明佛母)」、 「黃多羅菩薩(黃度母、持世菩薩、持世母、財續母)」等等。   這在漢文、藏文的經典、儀軌經(續典)當中都有記載。 佛教也認為,所有女性的聖者都是多羅菩薩的化現。    此二十一多羅菩薩(度母),若依照在經典記載的功德誓願,詳加作職能分類,可分作: 「解脫八難護祐母」 「吉祥圓滿燦耀母」 「善趣道路導引母」 「三惡道門斷除母」四個類別。 能夠消除一切災難,滿足一切願求、增長一切功德、斷除一切業障,對於一切眾生的需求無微不至、面面俱到。   可說是將大乘菩薩道利益眾生的大悲事業推展到了巔峰,彰顯觀世音菩薩悲德之餘,亦是大乘佛教濟世精神運用於經典形象中的實體呈現。     「二十一度母」法相,心咒總集:    ... 這篇文章 因應需求而化現的「二十一位度母」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觀世音菩薩」—觀音為眾生化現為各種人形 https://lafot.org/3109/avalokitesvara/ Sun, 07 Nov 2021 01:03:56 +0000 https://lafot.org/?p=3109

「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觀世音菩薩會根據眾生根機不同、緣份不同、處境不同,會化現為各種人形、動物甚至物品,方便救渡眾生。 能化現成千手千眼、分身無數,溫柔憐憫、深切同情、有自我犠牺精神,最貼近母性之愛的「觀世音菩薩」。   全台灣人都在拜的:觀世音菩薩 梵語: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又譯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過去佛號是正法明如來。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形象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   一般來說,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瓔珞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手持蓮花的觀音菩薩也被稱爲蓮花手菩薩或持蓮觀音,在大中華地區佛教自唐代開始主要是以蓮華部母白衣觀音為所有觀世音菩薩的本尊。   觀世音菩薩是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觀音漆」上,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 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佛祖」)、觀音大士、觀音娘娘、觀音媽、白衣大士。   在道教稱為「慈航真人」、「慈航道人」、「白衣大士」; 中國民間信仰稱「觀音娘娘」; 一貫道稱「南海古佛」; 靈山派奉為「五母」之一; 在龍華教、齋教、越南高台教中都是信奉的對象。     在密教中,祂為蓮華部尊,在淨土宗則是西方淨土的大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分別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觀音的傳說—妙善公主成道記  ... 這篇文章 「觀世音菩薩」—觀音為眾生化現為各種人形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佛陀多羅譯 https://lafot.org/3044/%e3%80%8a%e5%a4%a7%e6%96%b9%e5%bb%a3%e5%9c%93%e8%a6%ba%e4%bf%ae%e5%a4%9a%e7%be%85%e4%ba%86%e7%be%a9%e7%b6%93%e3%80%8b-%e5%94%90%e4%bd%9b%e9%99%80%e5%a4%9a%e7%be%85%e8%ad%af/ Sat, 30 Oct 2021 15:47:04 +0000 https://lafot.org/?p=3044

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 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此經在《開元釋教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收入華嚴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佛陀多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他,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這篇文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佛陀多羅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