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Mon, 03 Jan 2022 19:52:1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八十一至一百卷) https://lafot.org/3815/%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8%aa%aa%e5%94%90%e7%8e%84%e5%a5%98%e8%ad%af%e7%ac%ac%e5%85%ab%e5%8d%81%e4%b8%80%e8%87%b3%e4%b8%80%e7%99%be/ Mon, 03 Jan 2022 19:52:18 +0000 https://lafot.org/?p=3815

《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攝釋分之上 如是已說攝決擇。   云何攝釋。總嗢拕南曰。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說眾聽讚佛  略廣學勝利   云何為體。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云何為釋。謂略有五。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義。四者釋難。五者次第。  云何為文。謂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字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   名身者。謂共知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者假立名。二者實事名。三者同類相應名。四者異類相應名。五者隨德名。六者假說名。七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顯名。十者不顯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廣名。假立名者。謂於內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外假立瓶衣等名。實事名者。謂於眼等色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同類相應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異類相應名者。謂佛授德友青黃等名。隨德名者。謂變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日。如是等名。假說名者。謂呼貧名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立其名。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與此相違是非同所了名。顯名者。謂其義易了。不顯名者。謂其義難了。如達羅弭茶明呪等。略名者。謂一字名。廣名者。謂多字名。   句身者。謂名字圓滿。此復六種。一者不圓滿句。二者圓滿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者摽句。六者釋句。不圓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當知復由第二句故方得圓滿如說。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善調伏自心  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則文不究竟。若言諸惡者。則義不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圓滿句。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如說。 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  生必滅故 彼寂為樂   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後是能成。即能成句。摽句者。如言善性。釋句者。謂正趣善士。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為名首。名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若唯一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唯字無名。問何因緣故施設名等三種身耶。答為令領受諸增語觸所生受故。問名是何義。答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名為名。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名為名。又由語言之所呼召故。名為名。攝受諸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隨顯名句故。名為文。如世尊說增語增語路。乃至廣說此中增語者。謂一切眾同類相應名增語。路者謂并眾同類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又即此語各別於彼彼處若摽若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施設者。謂一一分別施設。建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欲即是詞。無有別欲。此即增語施設之路。又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者法。二者義。三者補特伽羅。四者時。五者數。六者處所。彼廣分別當知已如聞所成地。語者。當知略具八分。謂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如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德。謂所餘種。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者。文句顯了故。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相稱者。如眾會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八十一至一百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二十一至四十卷) https://lafot.org/3807/%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8%aa%aa%e5%94%90%e7%8e%84%e5%a5%98%e8%ad%af%e7%ac%ac%e4%ba%8c%e5%8d%81%e8%87%b3%e5%9b%9b%e5%8d%81%e5%8d%b7/ Sun, 02 Jan 2022 03:03:23 +0000 https://lafot.org/?p=3807

《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姓地第一 如是已說修所成地。云何聲聞地。一切聲聞地總嗢拕南曰。  若略說此地  姓等數取趣  如應而安立  世間出世間  此地略有三  謂種姓趣入  及出離想地  是說為聲聞   云何種姓地。謂嗢拕南曰。  若略說一切  種姓地應知  謂自性安立  諸相數取趣   謂若種姓自性。若種姓安立。若住種姓者所有諸相。若住種姓補特伽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種姓地。   云何種姓。謂住種姓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姓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槃能得能證。問此種姓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問今此種姓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於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姓種子界性。是名種姓。   云何種姓安立。謂應問言。今此種姓為當言細為當言麁。應答言細。何以故。由此種子未能與果未習成果故名為細。若已與果已習成果。爾時種姓若種若果俱說名麁。   問如是種姓當言墮一相續墮多相續。答當言墮一相續。所以者何。若法異相俱有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為種姓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   問若住種姓補特伽羅有涅槃法。此住種姓有涅槃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槃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答四因緣故不般涅槃。何等為四。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云何生無暇。謂如有一生於邊國及以達須蔑戾車中。四眾賢良正至善士不往遊涉。是名生無暇。云何放逸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或非達須非蔑戾車。四眾賢良正至善士皆往遊涉。而生貴家財寶具足。於諸妙欲耽著受用。不見過患不知出離。是名放逸過。云何邪解行。謂如有一雖生中國。乃至廣說而有外道種種惡見。謂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廣說乃至我自了知無諸後有。復由如是外道見故。不值諸佛出現世間。無諸善友說正法者。是名邪解行。云何有障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廣說如前亦值諸佛出現於世。遇諸善友說正法者。而性愚鈍頑騃無知。又復瘖瘂以手代言。無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或復造作諸無間業。或復長時起諸煩惱。是名有障過。如是名為四種因緣。由此因緣故雖有般涅槃法而不般涅槃。彼若值遇諸佛出世聽聞正法。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彼若遇緣若不遇緣。遍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   問何等名為涅槃法緣。而言闕故無故不會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種緣。何等為二。一勝二劣。   云何勝緣。謂正法增上他音。及內如理作意。云何劣緣。謂此劣緣乃有多種。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樂遠離。若清淨諸蓋若依三摩地。   云何自圓滿。謂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云何名為善得人身。謂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如是名為善得人身。云何名為生於聖處。謂如有一生於中國廣說如前。乃至善士皆往遊涉。如是名為生於聖處。云何名為諸根無缺。謂如有一性不愚鈍。亦不頑騃又不瘖瘂。乃至廣說支節無減。彼由如是支節無缺耳無缺等。能於善品精勤修集。如是名為諸根無缺。云何名為勝處淨信。謂如有一於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毘奈耶得淨信心。如是名為勝處淨信。言勝處者。謂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毘奈耶。能生一切世出世間白淨法故。此中所起前行增上諸清淨信。名勝處淨信。能除一切所有煩惱垢穢濁故。云何名為離諸業障。謂能遠離五無間業。所謂於彼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於如來所惡心出血。隨一所有無間業障。於現法中不作不行。如是名為離諸業障。若有於此五無間業造作增長。於現法中竟不能轉得般涅槃生起聖道。故約彼說離諸業障。唯由如是五種支分自體圓滿。是故說此名自圓滿。云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云何名為諸佛出世。謂如有一普於一切諸有情類。起善利益增上意樂。修習多千難行苦行。經三大劫阿僧企耶。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最後上妙之身。安坐無上勝菩提座。斷除五蓋。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名為諸佛出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由如是名為出世。云何名為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如是名為說正法教。諸佛世尊及聖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然後為他宣說稱讚。是故說此名為正法宣說。此故名正法教。云何名為法教久住。謂說正法已轉法輪已。乃至世尊壽量久住。及涅槃後經爾所時。正行未減正法未隱。如是名為正法久住。如是久住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云何名為法住隨轉。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如是名為法住隨轉。云何名為他所哀愍。他謂施主。彼於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淨命資具。所謂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如是名為他所哀愍。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財穀珍寶。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勞策所學尸羅是名正出家。云何戒律儀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戒律儀。云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甞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於意根修律儀行。是名根律儀。云何於食知量。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名為於食知量。云何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謂彼如是食知量已。於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過此分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右脇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於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如是名為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云何正知而住。謂彼如是常勤修習覺寤瑜伽已。若往若來正知而住。若覩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鉢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於覺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勞睡時正知而住。如是名為正知而住。云何樂遠離。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峯穴。草藉逈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邊際臥具。是名樂遠離。云何清淨諸蓋。謂彼如是住阿練若或復樹下或空室等。於五種蓋淨修其心。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以疑蓋。從彼諸蓋淨修心已。心離諸蓋安住賢善勝三摩地。如是名為清淨諸蓋。云何依三摩地。謂彼如是斷五蓋已。便能遠離心隨煩惱。遠離諸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尋伺寂靜於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遠離喜貪安住捨念。及以正知身領受樂。聖所宣說捨念具足安樂而住。第三靜慮具足安住。究竟斷樂。先斷於苦。喜憂俱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安住。如是名為依。三摩地。...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二十一至四十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六十一至八十卷) https://lafot.org/3813/%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8%aa%aa%e5%94%90%e7%8e%84%e5%a5%98%e8%ad%af%e7%ac%ac%e5%85%ad%e5%8d%81%e4%b8%80%e8%87%b3%e5%85%ab%e5%8d%81/ Sun, 28 Nov 2021 08:01:41 +0000 https://lafot.org/?p=3813

《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 復次如佛世尊為出愛王所說經言。彼王一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有一沙門若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真實過失。現前呵諫於我。我於爾時其心不生悔惱憂慼。何以故。觀此過失。於我自身都不見故。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真實功德。現前讚勸於我。我於爾時心亦不生歡喜踊躍。何以故。觀此功德。於我自身都不見故。彼諸沙門及婆羅門既退還已。我便獨處空閑靜室。生如是心籌量尋伺。我當云何了知諸王真實過失真實功德。若我知者當捨其失當修其德。誰有沙門或婆羅門能了諸王真實過失真實功德。亦能為我廣開示者。既尋伺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定當了知諸王所有真實過失真實功德。我今當往佛世尊所請問斯義。故我今者來至佛所請決是義。唯願如來為我開示。世尊云何諸王真實過失。云何諸王真實功德。作是請已。爾時世尊。告出愛王曰。大王大王。今者應當了知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發王可愛法。   云何名為王之過失。大王當知。王過失者。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然不可歸仰。何等為十。一種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思不順儀則。八不顧善法。九不知差別忘所作恩。十一向縱任專行放逸。   云何名王種姓不高。謂有國王隨一下類王家而生非宿尊貴。或雖於此王家而生。賤女之子不相似子。或是大臣輔相國師群官等子。如是名王種姓不高。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謂有國王為諸大臣輔相國師群官所制。不隨所欲作所應作錫賚群臣。於妙五欲亦不如意歡娛遊戲。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類或餘人等。隨於一處現行少小不如意事。即便對面擯黜發麁惡言。咆勃忿恚顰蹙而住。時生憤發設不對面。背彼向餘而作於前擯辱等事。設不對面亦不背彼向餘而作於前黜罵等事。然唯內意憤恚欝怏。懷惱害心懷怨恨心。然不長時持憤恚心相續不捨。復有內意憤恚欝怏。懷惱害心懷怨恨心。亦於長時持憤恚心相續不捨。由如是相對面暴惡。背面暴惡。懊恚暴惡。暫時暴惡。長久暴惡。如是名王立性暴惡。大王當知。長久暴惡名獲大罪。非是餘者。   云何名王猛利憤發。謂有國王。諸群臣等有小愆過有少違越。便削封祿奪去妻妾。或以重罰而刑罰之。如是名王猛利憤發。   云何名王恩惠奢薄。謂有國王。諸群臣等供奉侍衛。雖極清淨善稱其心。而以微劣軟言慰喻。頒賜爵祿酬賞勳庸。不能圓滿不順常式。或損耗已或稽留已。或推注已或怨恨已。然後方與。如是名王恩惠奢薄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國王。諸群臣等實非聰叡有聰叡慢。貪濁偏黨不閑憲式。情懷謀叛不修善政。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進諫議。由此因緣王務財寶名稱善政並皆衰損。如是名王受邪佞言。   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謂有國王。不能究察不審究察。不能思擇不審思擇。諸群臣輩於彼彼務機密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堪委任者而不委任。堪驅役者而不驅役。不堪役者乃驅役之。應賞賚者而刑罰之。應刑罰者而賞賚之。又於群臣不善安處先王儀則。由此群臣處大朝會。餘論未終發言間絕。不敬不憚而興諫諍。不如旨教而善奉行。不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   云何名王不顧善法。謂有國王。不信他世亦不曉悟。由於他世不信不悟。便於當來善不善業愛非愛果。不能信解。不信解故無有羞恥。隨情造作身語意業三種惡行。不能時時布施修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不顧善法。云何名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相國師及群官等。其心顛倒不善了知忠信伎藝智慧差別。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於忠信所非忠信想。無伎藝所生伎藝想。有伎藝所無伎藝想。於惡慧所生善慧想。於善慧所生惡慧想。彼由如是心顛倒故。於非忠信無有伎藝惡慧臣所。敬重愛養。忠信伎藝善慧臣所。反生輕賤。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長夜供奉侍衛。知其無勢無力無勇。遂不敬愛。不賜爵祿不酬其賞。設被陵蔑捨而不問。如是名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云何名王一向縱任專行放逸。謂有國王。於妙五欲一向沈沒。耽著嬉戲愛樂受行。不能時時勗勵方便作所應作勞賚群臣。如是名王一向縱任專行放逸。若有國王。成就如是十種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而不可歸仰。大王當知。此十過失。初一是王種姓過失。餘九是王自性過失。   云何名為王之功德。大王當知。王功德者。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大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而可歸仰。何等為十。一種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惡。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諦思善順儀則。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知所作恩。十不自縱任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種姓尊高。謂有國王。處在相似王家而生。宿世尊貴。是相似子。如是名王種姓尊高。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謂有國王。自隨所欲作所應作勞賚群臣。於妙五欲歡娛遊戲。於諸大臣輔相國師群官等所。凡出教命宣布無礙。如是名王得大自在。云何名王性不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隨於何處。雖行增上不如意事。性能容忍不現擯黜。不發麁言亦不咆勃。廣說乃至不生憤發。亦不背面而作前事。亦不內意祕匿忿纏。亦不長夜蓄怨憤心相續不捨。不現暴惡不背暴惡。不匿暴惡不久暴惡。如是名王性不暴惡。   云何名王憤發輕微。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雖有大愆有大違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祿奪其妻妾。不以重罰而刑罰之。隨過輕重而行黜罰。如是名王憤發輕微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謂有國王。諸群臣等正直現前供奉侍衛。其心清淨其心調順。於時時中以正圓滿軟言慰諭。具足頒錫爵祿勳庸。而不令彼損耗稽留劬勞怨恨。易可供奉不難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謂有國王。諸群臣等實有聰叡無聰叡慢。無濁無偏善閑憲式。情無違叛樂修善法。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進言議。由此因緣國務財寶名稱善法皆悉增盛。如是名王受正直言。...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六十一至八十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解深密經》一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https://lafot.org/4376/%e8%a7%a3%e6%b7%b1%e5%af%86%e7%b6%93%e4%b8%80%e5%a4%a7%e5%94%90%e4%b8%89%e8%97%8f%e6%b3%95%e5%b8%ab%e7%8e%84%e5%a5%98%e5%a5%89%e8%a9%94%e8%ad%af/ Wed, 24 Nov 2021 20:43:01 +0000 https://lafot.org/?p=4376

解深密經的梵文本已失傳,現存漢譯本與藏譯本,其中最為完善的本子是唐朝玄奘大師,於貞觀21年(647年)翻譯的譯本。   解深密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 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 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 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 災橫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止妙觀以 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眾所建立。大宮 殿中是薄伽梵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 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 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 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 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與無量大聲聞眾俱。一切調順皆是佛子。心善解脫慧善 解脫。戒善清淨趣求法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捷慧速 慧。利慧出慧勝決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現法樂住 大淨福田。威儀寂靜無不圓滿。大忍柔和成就無減。已善奉行如來聖教   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皆住大乘遊大乘法。於諸眾生其心 平等。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摧伏一切眾魔怨敵。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轉地息一切眾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 現在前其名曰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法涌菩薩摩訶薩。善 清淨慧菩薩摩訶薩。廣慧菩薩摩訶薩。德本菩薩摩訶薩。勝義生菩薩摩訶薩。觀自在 菩薩摩訶薩。慈氏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等。而為上首     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 這篇文章 《解深密經》一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四十一至六十卷) https://lafot.org/3811/%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8%aa%aa%e5%94%90%e7%8e%84%e5%a5%98%e8%ad%af%e7%ac%ac%e5%9b%9b%e5%8d%81%e4%b8%80%e8%87%b3%e5%85%ad%e5%8d%81/ Thu, 04 Nov 2021 15:39:56 +0000 https://lafot.org/?p=3811

《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二 如是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有違犯及無違犯是染非染軟中上品。應當了知。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日日中若於如來或為如來造制多所。若於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怛纜藏摩怛理迦。若於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眾。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若不恭敬嬾惰懈怠而違犯者。是染違犯。若誤失念而違犯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心狂亂。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常無違犯。由得清淨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淨苾芻恒時法爾於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其大欲而無喜足。於諸利養及以恭敬生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謂為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為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行。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耆長有德可敬同法者來。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起承迎不推勝座。若有他來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稱正理發言酬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非憍慢制無嫌恨心無恚惱心。但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遭重病。或心狂亂。或自睡眠。他生覺想而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或自為他宣說諸法論義決擇。或復與餘談論慶慰。或他說法論義決擇屬耳而聽。或有違犯說正法者。為欲將護說法者心。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護僧制。或為將護多有情心而不酬對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延請。或往居家或往餘寺。奉施飲食及衣服等諸資生具。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餘先請。或為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或為引攝未曾有義。或為所聞法義無退。如為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決擇當知亦爾。或復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為護他多嫌恨心。或護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請。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眾多上妙財利供具。慇懃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捨有情故。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復知彼於施迷亂。或知施主隨捨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匱。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求法。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妬變異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諸外道伺求過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復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復知彼是鈍根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見增長邪執衰損惱壞。或復知彼法至其手轉布非人。而不施與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暴惡犯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為緣。方便棄捨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棄捨。由忘念故。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何以故。非諸菩薩於淨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益。如於暴惡犯戒有情於諸苦因而現轉者。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為將護多有情心。或護僧制方便棄捨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得名為妙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鉢亦爾。如求衣鉢。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里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復過是數亦應取積。如是等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制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安住淨戒律儀菩薩。於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現無繫屬習婬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捨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麁惡語猛利訶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於諸有情出麁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婬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於中皆悉善巧。於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為作綺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婬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現行綺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生起詭詐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無有羞恥堅持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為掉所動心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諠譁紛聒。輕躁騰躍望他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忘念起。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廣說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惱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慎將護。隨彼而轉。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內懷嫌恨惡謀憎背。外現歡顏表內清淨。如是一切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忻樂涅槃。應於涅槃而生厭背。於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三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如諸聲聞於其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於大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聞唯為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為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於有漏事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自能發不信重言。所謂惡聲惡稱惡譽不護不雪。其事若實而不避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事不實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謗聲流布。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謗聲流布。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義利護其憂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觀由此緣於現法中少得義利多生憂惱。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罵報罵他瞋報瞋。他打報打他弄報弄。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執。不如理謝而生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放逸。不謝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若是外道。若彼悕望要因現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若彼有情性好鬪諍。因悔謝時倍增憤怒。若復知彼為性堪忍體無嫌恨。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恥。而不悔謝。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所侵犯。彼還如法平等悔謝。懷嫌恨心欲損惱彼不受其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雖復於彼無嫌恨心不欲損惱。然由稟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謝。亦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一切如前應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謝。不受彼謝亦無違犯。...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四十一至六十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