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Thu, 09 Feb 2023 09:01:17 +0000 en-US hourly 1 佛教小知識:涅槃 https://lafot.org/3538/%e6%b6%85%e6%a7%83/ Thu, 09 Feb 2023 09:01:17 +0000 https://lafot.org/?p=3538

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的自體性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二乘佛教的見解是從此不再受後有。 為什麽要涅槃 佛教認為,眾生所有的行為、言語和意念都會招致業報,行善就會得善報,行惡就會得惡報。而得到了善惡報應的眾生,又會在新的生命活動中造作新的業,導致新的報應。 眾生就這樣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中輪回不息,在六道中輪回的眾生具有無盡的痛苦和煩惱。 眾生一切煩惱的根源在於有欲望,而欲望的產生直接源於人的無知,所以人只有擺脫無知,才能從根本去除人的欲望和痛苦,跳出六道輪回,進入一種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不生不滅、永恒寂靜的涅槃境界。 對於涅槃含義的解說,一般小乘經論認為有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種,大乘學者認為除了以上兩種之外,還有本來自性清靜涅槃和無住處涅槃,共四種。       涅槃的四種類型 有余涅檗 指涅槃後仍存有不徹底的心念,是羅漢的境界。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身體的存在,要受世間風雨、饑餓等痛苦,故稱有余涅槃。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後,擺脫了煩惱,達到了涅槃的境界,但身體還在,這時也屬於有余涅槃。   無余涅槃 若肉身已死、斷絕一切想念、一切果報也完全不存在了,就得到了無余涅槃。無余涅槃是佛的境界,釋迦牟尼佛雖然早已證得無上菩提,但只有80歲時在娑羅樹下入滅後才進入無余涅槃。   本來自性清靜涅槃 是指一切有情平等共有的真如法性,真如是一切現象的本質,故稱自性;真如不生不滅,本來寂靜,一切有情平等共有,有情雖然有聖凡的分別,但本具的真如法性無異。真如與一切法相非一非異,但都只能憑聖者的內證,並非語言文字和思想概念所能描述,本性寂靜,故稱涅槃。   無住處涅槃 指雖已斷除煩惱障,但尚未能斷除所知障,所以仍有法執,不住生死而住涅槃,大智大悲時常並起,由於大智所以超脫煩惱,由於大悲,所以不舍眾生,本體雖然寂靜,大用卻能無邊,所以能夠利樂眾生,盡未來際。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涅槃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法華經》—初期大乘經典 https://lafot.org/3211/%e3%80%8a%e6%b3%95%e8%8f%af%e7%b6%93%e3%80%8b-%e4%bd%9b%e7%b6%93%e4%b8%ad%e7%9a%84%e5%af%b6%e7%8f%a0/ Tue, 21 Dec 2021 19:09:28 +0000 https://lafot.org/?p=3211

法華經是佛陀的一本密經,像國王頭上的寶珠,不容易輕易示範給人。 只有大福報大因緣發大心的人,才能看到這個寶珠。 所以很多人念普門品,但是有時候業障沒有消時,是不容易看到法華經普門品中的寶貝。   《法華經》—大乘經典之一 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   簡稱《法華經》,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而目前廣為人知的,抄寫經文,誦讀這些有功德,則為法華經開創。素有「諸經之王」、「諸經中寶」之稱,兼具宗教性、哲理性與實踐 性,不僅內容豐富、譯文優美,且具濃 厚文學色彩,是廣為人所尊崇及信奉的經典。 而法華經,也非一人所寫,而是經過一段時間,集結整理而成的經典   相傳在釋迦牟尼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為了給眾生開示悟入涅槃之大智慧,一時宣說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歸一(佛乘)之微妙法,並給諸聲聞授記。   經中調和大小乘各種觀點,稱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並稱佛說此經時,多寶塔從地涌出,十方諸佛集會證明,六萬恒河沙等菩薩及其眷屬護持流佈,又稱凡護持、誦讀、書寫《法華經》者,均可得無量無邊功德。   相傳鳩摩羅什法師譯出《法華經》後,非常重視,命弟子彭城道融法師講解,鳩摩羅什自聽。大量寺廟的法華鐘之上,鑄刻本經經文,足以說明本經在佛教界的地位。如法鼓山鐘樓。本經中最受歡迎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有著推廣的作用。   而普門品,也將觀音大菩薩,救苦救難,來到世間,給予眾生安定的心,也是大乘佛教的特性,但觀世音目前被學者懷疑是由其他宗教引入到佛教來。但是觀世音在西元一世紀則已經存在。   金庸在《天龍八部》一書中,藉由掃地僧和蕭遠山的互動提及《法華經》,以文學家的身分,無形中認證了本經的重要性。奠定了《法華經》在文藝中的地位。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指微妙、究竟、圓滿、正確的法,即佛所說法微妙無上,是佛所自證不可思議難得的真理。 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潔白、清淨。象徵《法華經》含具深遠的妙理,在多惱濁世之中,不為世俗所染。 Sūtra... 這篇文章 《法華經》—初期大乘經典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