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Mon, 24 Jan 2022 07:30:0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 《入楞伽經》—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https://lafot.org/4191/%e3%80%8a%e5%85%a5%e6%a5%9e%e4%bc%bd%e7%b6%93%e3%80%8b-%e5%85%83%e9%ad%8f%e5%a4%a9%e7%ab%ba%e4%b8%89%e8%97%8f%e8%8f%a9%e6%8f%90%e7%95%99%e6%94%af%e8%ad%af/ Mon, 24 Jan 2022 07:30:06 +0000 https://lafot.org/?p=4191

《楞伽經》是後期大乘論經,抉擇當時印度內外諸學,近無著、世親之學。   入楞伽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請佛品第一   歸命大智海毘盧遮那佛。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大海畔摩羅耶山頂上楞伽城中 。彼山種種寶性所成。諸寶間錯光明赫炎。如百千日照曜金山。復有無量花園香樹皆 寶香林。微風吹擊搖枝動葉。百千妙香一時流布。百千妙音一時俱發。重巖屈曲處處 皆有仙堂靈室龕窟。無數眾寶所成。內外明徹日月光暉不能復現。皆是古昔諸仙賢聖 。思如實法得道之處。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皆從種種他方佛土俱來集會。是諸菩 薩具足無量自在三昧神通之力奮迅遊化。五法自性二種無我究竟通達。大慧菩薩摩訶 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而授佛位。自心為境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 隨種種心種種異念。無量度門隨所應度隨所應見而為普現   爾時婆伽婆。於大海龍王宮說法。滿七日已度至南岸。時有無量那由他釋梵天王 諸龍王等。無邊大眾悉皆隨從向海南岸。爾時婆伽婆。遙望觀察摩羅耶山楞伽城。光 顏舒悅如動金山。熈怡微笑而作是言。過去諸佛應正遍知。於彼摩羅耶山頂上楞伽城 中。說自內身聖智證法。離於一切邪見覺觀。非諸外道聲聞辟支佛等修行境界。我亦 應彼摩羅耶山楞伽城中為羅婆那夜叉王上首說於此法。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 聞如來聲。時婆伽婆離海龍王宮度大海已。與諸那由他無量釋梵天王諸龍王等圍遶恭 敬。爾時如來觀察眾生阿梨耶識大海水波。為諸境界猛風吹動。轉識波浪隨緣而起。 爾時羅婆那夜叉王而自歎言。我應請如來入楞伽城。令我長夜於天人中。與諸人天得 大利益快得安樂。爾時楞伽城主羅婆那夜叉王。與諸眷屬乘花宮殿至如來所。與諸眷 屬從宮殿下遶佛三匝。以種種伎樂樂於如來。所持樂器皆是大青因陀羅寶而用造作。 大毘琉璃瑪瑙諸寶以為間錯。無價色衣以用纏裹。以梵聲等無量種音。歌歎如來一切 功德。而說偈言  心具於法藏  離無我見垢   世尊說諸行  內心所知法   白法得佛身  內身所證法   化身示化身  時到入楞伽   今此楞伽城  過去無量佛 ... 這篇文章 《入楞伽經》—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大乘起信論義記》—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https://lafot.org/4530/%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8%ab%96%e7%be%a9%e8%a8%98-%e4%ba%ac%e5%85%86%e5%ba%9c%e9%ad%8f%e5%9c%8b%e8%a5%bf%e5%af%ba%e6%b2%99%e9%96%80%e9%87%8b%e6%b3%95%e8%97%8f%e6%92%b0/ Thu, 20 Jan 2022 00:45:52 +0000 https://lafot.org/?p=4530

又稱大乘起信論疏、起信論義記、藏疏、賢首疏。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為大乘起信論三大疏之一。本書係以華嚴宗之立場而注釋大乘起信論者。 《大乘起信論義記》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 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夫真心寥廓。絕言象於筌蹄。沖漠希夷。亡境智於能所。非生非滅。四相之所不 遷。無去無來。三際莫之能易。但以無住為性。隨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緣而 起滅。雖復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靜謐虛凝。未嘗乖於業果。故使不變性而緣起 染淨恒殊。不捨緣而即真凡聖致一。其猶波無異水之動故。即水以辨於波。水無異動 之津故。即波以明於水。是則動靜交徹。真俗雙融。生死涅槃夷齊同貫。但以如來抂 世。根熟易調。一稟尊言無不懸契。大師沒後。異執紛綸。或趣邪途。或奔小徑。遂 使宅中寶藏叵濟乏於孤窮。衣內明珠弗解貧於傭作。加以大乘深旨。沈貝葉而不尋。 群有盲徒。馳異路而莫返。爰有大士。厥號馬鳴。慨此頹綱。悼斯淪溺。將欲啟深經 之妙旨。再曜昏衢斥邪見之顛眸令歸正趣。使還源者可即返本非遙。造廣論於當時。 遐益群品。既文多義邈。非淺識所闚。悲末葉之迷倫。又造斯論。可謂義豐文約。解 行俱兼。中下之流。因茲悟入者矣。然則大以包含為義。乘以運載為功。起乃對境興 心。信則於緣決定。往復折徵。故稱為論。故云大乘起信論。餘義下當別辨。將釋此 論。略開十門。一辨教起所因。二諸藏所攝。三顯教分齊。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 。六所詮宗趣。七釋論題目。八造論時節。九翻譯年代。十隨文解釋   初教起因者。略有十因。一依何智。二示何法。三云何示。四以何顯。五依何本 。六藉何力。七為何義。八以何緣。九由何起。十幾何益。初依何智者。謂依論主洞 契心源之智。隨機巧妙之辯。十地論云。歎辨才有三種。一真實智。謂無漏智故。二 體性成就無量義辨才故。三者果字義成就。復是滑利勝上字義成就故。解云。此初是 根本智為依。二是後得智為因。三是言說教為果。是故教起內依智也。二示何法者。 謂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等法。此即是大乘之中起信之法。是所示也。三云 何示者。謂以巧便開一味大乘。作法義二種。分一心法。復作二門。析一義理。復為 三大。由此善巧而得開示。四以何顯者。謂妙音善字譬喻宗因。方令義理明了顯現。 五依何本者。謂佛聖言。及正道理。定量為本。六藉何力者。謂歸命三寶。承力請加 。賴彼勝力。有所分別故。能造論。七為何義者。謂助佛揚化。摧邪顯正。護持遺法 。令久住世。報佛恩故。八以何緣者。謂緣於眾生欲令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故。造斯論 。九由何起者。謂由菩薩大悲內融愍物長迷。由此造論。法施群品。十幾何益者。略... 這篇文章 《大乘起信論義記》—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教你如何從信佛到成佛的《大乘起信論》 https://lafot.org/4540/%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8%ab%96-%e6%b3%95%e6%80%a7%e5%ae%97%e7%9a%84%e9%87%8d%e9%bb%9e%e4%b9%8b%e4%bd%9c/ Fri, 31 Dec 2021 15:53:23 +0000 https://lafot.org/?p=4540

《大乘起信論》文字流暢、條理清晰,在論藏中較為平易近人,漢傳佛教中很多宗派,例如華嚴宗、天臺宗、禪宗、淨土宗等皆受其影響,是真常唯心論的典型論著。   大乘起信論—法性宗的重點之作 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論書,法性宗的提綱挈領之作。   它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點: 以眾生心為所依體; 以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為理論構架; 以真生、本始不二為宗義。   關於《大乘起信論》的著者、譯者及其是否為來自印度佛教的學說,在佛教不同宗派間和學術界內,歷來眾說紛紜、爭論不斷。   相傳為馬鳴菩薩依據《楞伽經》所造,依據真諦三藏之弟子曹毘為其所作傳記,此論為真諦於太清四年(西元550年)譯。   篇幅凡一卷,是自隋、唐起對漢傳佛教影響很大的一部論著。   印順法師認為,一意識論透過真諦傳入中國,影響了《大乘起信論》,本論立心、意、意識三分。   其中的意又分為: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這與《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五心說可能有對應關係,並與《解脫道論》的九心輪等可能也有著類似含義。   呂澂根據《楞伽經》魏譯本與劉宋譯、唐譯二本之間,有些地方存在由於根本教理分歧而導致的明顯差異,認為這是出自菩提流支的誤解。   而《大乘起信論》於此等處完全同於魏譯本,可斷定《大乘起信論》是根據魏譯《楞伽經》而寫作,因而此論是在中國寫成,並推測其可能出自修習「一行三昧」的禪宗四祖道信宗門之中。   最早傳譯「一行三昧」的是扶南三藏曼陀羅仙,通過對扶南相關經論和真諦三藏所譯經論的特殊要點進行的研究,加上真諦有著在扶南遊化多年的背景,印順認為本論與玄奘新譯的唯識學的不同之處,可能是扶南傳大乘佛教的特色。     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理論: 《大乘起信論》文字流暢、條理清晰,在論藏中較為平易近人,漢傳佛教中很多宗派,例如華嚴宗、天臺宗、禪宗、淨土宗等皆受其影響,是真常唯心論的典型論著。  ... 這篇文章 教你如何從信佛到成佛的《大乘起信論》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大乘起信論》—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https://lafot.org/4521/%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8%ab%96%e3%80%8b-%e5%a4%a7%e5%91%a8%e4%ba%8e%e9%97%90%e4%b8%89%e8%97%8f%e5%af%a6%e5%8f%89%e9%9b%a3%e9%99%80%e5%a5%89%e5%88%b6%e8%ad%af/ Fri, 10 Dec 2021 07:31:08 +0000 https://lafot.org/?p=4521

《大乘起信論》主要闡述了於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簡明扼要地概述了如來藏唯識學派思想,體現了漢傳佛教部份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之宗旨。   《大乘起信論》 新譯大乘起信論序   夫聲同則應道合自隣。是以法雄命宗賴宣揚乎法子。素王垂範假傳述乎素臣。蓋 德必不孤聖無虛應矣。起信論者。大乘之祕典也。佛滅度後五百餘年。有馬鳴菩薩。 出興于世。時稱四日道王五天。轉不退輪建無生忍。銘總持之智印。宅畢竟之真空。 受波奢付囑。蒙釋尊遠記。善說法要大啟迷津。欲使群生殖不壞之信根。下難思之佛 種。故造斯論。其為論也。示無價寶。詮最上乘。演恒沙之法門。惟在方寸。開諸佛 之祕藏。本自一心。遣執而不喪其真。存修而亦忘其相。少文而攝多義。假名而會深 旨。落落焉晈智月於淨天。滔滔焉注禪河於性海。返迷歸極莫不由之。此論東傳總經 二譯。初本即西印度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此云真諦。以梁武帝承聖三年歲次癸酉九月十 日。於衡州始興郡建興寺。共揚州沙門智愷所譯。此本即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 齎梵文至此。又於西京慈恩塔內。獲舊梵本。與義學沙門荊州弘景崇福法藏等。以大 周聖曆三年歲次癸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已丑。於授記寺。與花嚴經相次而譯。沙門復禮 筆受。開為兩卷。然與舊翻時有出沒。蓋譯者之意。又梵文非一也。夫理幽則信難道 尊則魔盛。況當劫濁尤更倍增。故使偏見之流。執成唯識誹毀此論。真妄互熏。既形 於言遂彰時聽。方等甘露翻為毒藥。故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豈可輒以 凡心貶量聖旨。夫真如者。物之性也。備難思之業用。蘊不空之勝德。內熏妄法令起 厭求。故勝鬘經云。由有如來藏。令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又經云。闡提之人。未來以 佛性力故。善根還生。如彼淨珠能清濁水。是勝義之常善。異太虛之無記。故經云。 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豈執事空以齊真理。夫論妄者。依理故迷真 性。隨流為妄漂動。故經云。隨其流處有種種味。又楞伽經云。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 習所熏。名為識藏。密嚴經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雖在纏而體淨。不變性而成迷。故經云。然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又云。雖 處五道受別異身。而此佛性常恒不變。若言真不熏妄妄不熏真。真妄兩殊豈會中道。 故梁攝論云。智慧極盲暗。謂真俗別執。今則真為妄體。妄假真成性相俱融一異雙遣 。故密嚴經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聖教明白。何 所致疑。良由滯相而乖真。尋末而棄本。言越規矩動成戲論。自貽聖責深可悲哉。余 少小以來。專心斯論。翫味不已。諷誦忘疲。課拙傳揚二十餘遍。雖未究深旨。而麁... 這篇文章 《大乘起信論》—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楞伽經的最完整介紹-全名:大乘入楞伽經 https://lafot.org/4195/%e6%a5%9e%e4%bc%bd%e7%b6%93-%e6%b8%85%e5%87%80%e6%97%a0%e5%9e%a2%e7%9a%84%e5%bf%83/ Sat, 30 Oct 2021 21:58:37 +0000 https://lafot.org/?p=4195

《楞伽經》是禪宗以及法相宗(唯識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中觀學派論師清辯亦曾以此經解釋中觀空義。在印度、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楞伽經—宣說心性本淨 梵語:लंकावतारसूत्र 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   是大乘佛教中綜合『虛妄唯識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經典,說明唯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 「自覺聖智(ārya-jñāna-pratyātma-gati)所行」為楞伽經眼目之所在。   《楞伽經》是禪宗以及法相宗(唯識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中觀學派論師清辯亦曾以此經解釋中觀空義。在印度、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楞伽經》是後期大乘論經,抉擇當時印度內外諸學,近無著、世親之學。   經義的主要根據,乃源於大眾部之「心性本淨」說,又融攝了犢子系「不即蘊,不離蘊」的真我說,而成「真常」與「淨心」之融的唯心論。   然經標「如來藏藏識」為依,與無著、世親學有不同,蓋承《阿毗達磨大乘經》依他通二分,進而貫通如來藏與阿賴耶二大思想系者。   《楞伽經》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本經的主要內容,是五法、三自性、八識和二種無我: 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三自性是緣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 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加上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二種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 其中三自性可含攝於五法中。   佛陀在經中開示,名和相屬於妄想自性,也就是遍計執性。依於妄想自性,第八識就會出生七識心,而使八識心出現於三界中。   八識心和其種種心所法的現行和運作則屬於緣起自性,亦即依他起性。而正智和如如則攝屬圓成實性。   同樣的,八識和二無我亦可匯歸於五法,所以,此五法可含攝三乘一切佛法,菩薩道中相續次第深入,乃至究竟佛地,悉入其中。  ... 這篇文章 楞伽經的最完整介紹-全名:大乘入楞伽經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