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Fri, 04 Feb 2022 15:41:1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 《大悲咒》— 佛咒穩座NO.1 https://lafot.org/2654/%e3%80%8a%e5%a4%a7%e6%82%b2%e5%92%92%e3%80%8b-%e5%92%92%e4%b8%ad%e4%b9%8b%e7%8e%8b-%e5%8d%81%e4%ba%8c%e5%8a%9f%e5%be%b7/ Fri, 04 Feb 2022 15:41:13 +0000 https://lafot.org/?p=2654

《大悲咒》是聖觀音本尊的,唸誦《大悲咒》消十五種惡、得十五種生。 威力強大,消災解困、令一切得圓滿。   《大悲咒》 梵語:महा करुणा धारनी 全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又稱《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音大悲咒》、《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也稱《青頸觀音大悲咒》,義爲「青頸陀羅尼」,但有時也指《千句大悲咒》;是關乎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分,漢傳共有八十四句,為梵語構成的咒文章句。     《大悲咒》就是觀世音菩薩本尊: 從經本看來,《大悲咒》因“觀世音菩薩”宣說而為眾生所聞知,故其本尊是“觀世音菩薩”;但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依《大悲咒》的出處《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內容來看,是“觀世音菩薩”從“千光王靜住如來”處受持得到該《大悲咒》,頓超八地而歡喜發願,之後才具足“千手千眼”; 並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宣說,而是“觀世音菩薩”自身得到並宣說《大悲咒》。 所以《大悲咒》的本尊是“觀世音菩薩”自身,即“聖觀自在菩薩”。   從咒文看來,《大悲咒》有出現“披黑鹿皮”、“虎皮裙”的描述,為密教化的“聖觀音”形象。 “聖觀音”在顯教一般為一面二臂的“寂靜相”,而也出現有“不空羂索觀音”的“披黑鹿皮”、“虎皮裙”的特徵,如《華嚴經》有:“伊尼鹿皮作下帬”;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有:“畫聖觀自在菩薩形像…以瑿泥耶鹿王皮而覆肩上”;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有:“觀自在菩薩…虎皮為裙…以黑鹿皮,角絡而披”… 這類“聖觀音”逐步具有密教特徵而仍為一面二臂。   而有些密教經典也將“不空羂索觀音”與“聖觀音”等同看待。 《大悲咒》此描述即是密教化的“聖觀音”形象。   《大悲咒》各本系中,均有出現“青頸”(nīlakaṇṭha)一詞,所以《大悲咒》與“青頸觀音”也存在一定的關聯。但除了咒名提到一次外, 其餘的皆是在咒文中提到。 這裡的“青頸”只是外相的描述,並非指“青頸觀音”;且咒文中外相不只有“青頸”,還有“豬面”、“獅子面”等其他描述。 整篇咒文所弘贊描述的物件仍是“聖觀自在”,而不是“青頸觀音”或“千手千眼觀音”。故本尊仍為“聖觀自在”。至於“青頸”的概念,則屬於“聖觀音”的一個側面反映。... 這篇文章 《大悲咒》— 佛咒穩座NO.1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六字大明咒》— 轉經筒上的萬咒之王 https://lafot.org/2675/%e3%80%8a%e5%85%ad%e5%ad%97%e5%a4%a7%e6%98%8e%e5%92%92%e3%80%8b-%e8%bd%89%e7%b6%93%e7%ad%92%e4%b8%8a%e7%9a%84%e8%90%ac%e5%92%92%e4%b9%8b%e7%8e%8b/ Fri, 14 Jan 2022 22:16:30 +0000 https://lafot.org/?p=2675

自於本心,許予本心。 唸咒一遍,淨他劫難消取罪障。唸萬遍,斷三惡門。唸咒千萬遍,提身而成佛。   《六字大明咒》— 觀世音菩薩的本心 梵語:ॐ मणि पद्मे हूँ 又名《六字真言》、《六字大明陀羅尼》,是佛教裡最常見的真言,是觀世音菩薩願力與加持的結晶(微妙本心),故又稱為《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四臂白觀音)。六字真言除了刻在石上,亦多刻在轉經筒上。   《六字大明咒》的敘述在中國首見於為中國大乘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聖典之一的《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其認為六字真言有十大功德。其中,釋迦牟尼佛雲:「此六字大明陀羅尼(註:六字真言),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為《大正藏》中記載六字真言法門的根本經典。   此咒雖只六個字,而光大圓明,妙用無盡,故名《六字大明咒》。隨著觀音信仰在北傳佛教傳播地區的流行,此咒隨之流傳,在西藏地區更是幾乎人人誦持此咒,成為最廣為人知的咒語之一。   漢傳佛教所持的《大悲咒》,是《千手觀音咒》,藏族所持較短的大悲咒,是十一面觀音咒。至於《六字大明咒》,則是四臂觀音的咒語。三者所根據的經典並不一樣。然而對大多數藏傳佛教行者而言,他們把千手觀音咒當成觀音長咒,十一面觀音咒當成中咒,《六字大明咒》則是短咒。   《六字大明咒》—齊豫   摧破一切煩惱的《六字大明咒》:   嗡 嘛 呢 叭 咪 吽 「嗡嘛呢叭咪吽」六字中,嘛呢(Maṇi)意為珍寶,唄美(Padme)意為蓮花;「嘛呢叭咪」按照梵文方位格語法,意指「珍寶在蓮花上」,而前置詞「嗡」和後置詞「吽」是代表神聖的感嘆語。   《六字大明咒》手印的結法: 掌根、拇指、小指,三點合,其餘六指自然分開,置於胸前。... 這篇文章 《六字大明咒》— 轉經筒上的萬咒之王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代表無上智慧的般若佛母心咒 https://lafot.org/4889/%e4%bb%a3%e8%a1%a8%e7%84%a1%e4%b8%8a%e6%99%ba%e6%85%a7%e7%9a%84%e8%88%ac%e8%8b%a5%e4%bd%9b%e6%af%8d%e5%bf%83%e5%92%92/ Wed, 12 Jan 2022 02:22:46 +0000 https://lafot.org/?p=4889

般若法門最高的佛母,就叫作「般若佛母」,也就是出生一切諸佛的佛母,所以祂的法力是非常大的,給予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般若佛母心咒 又稱「般若心咒」,在《心經》里又稱的: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持誦般若心咒時要以至誠心、書寫讀誦,才可以如法修行成就。   般若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以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 密教之般若佛母分為一門之尊與普門之尊,前者指胎藏界虛空藏院與持明院中之般若菩薩,後者則指大日如來。   (雜語)智度論三十四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同百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存不名為失利。’   大品般若薩陀波侖品曰:‘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般若佛母是一尊最大的佛母,所有的佛甚至是從般若佛母所出生。   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說《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的濃縮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俗稱的《金剛經》。   《大般若經》濃縮就是《金剛經》,《金剛經》的濃縮就是《心經》。所以《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其實是一系列的。   釋迦牟尼佛的二轉法輪,就是「般若法門」。   所有的諸佛都是由二轉法輪大般若經裡面所出生,所以,般若法門最高的佛母,就叫作「般若佛母」,也就是出生一切諸佛的佛母,所以祂的法力是非常大的,給予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心咒有三個版本: 摘自《心經》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摘自《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第六智慧波羅蜜多菩薩說真言曰:南謨薄伽伐諦曳。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冒地莎訶。   摘自《佛說陀羅尼集經》... 這篇文章 代表無上智慧的般若佛母心咒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無所住其心 https://lafot.org/2633/%e3%80%8a%e8%88%ac%e8%8b%a5%e7%b6%93%e3%80%8b%e9%87%8d%e9%bb%9e%e7%b5%90%e9%9b%86-%e3%80%8a%e8%88%ac%e8%8b%a5%e6%b3%a2%e7%be%85%e8%9c%9c%e5%a4%9a%e5%bf%83%e7%b6%93%e3%80%8b/ Thu, 25 Nov 2021 04:46:53 +0000 https://lafot.org/?p=2633

心經為甚麼受人讚揚?除了用字簡單,也是五百部般若經的摘要,也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總綱。 如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一樣。老少咸宜。 《般若經》重點綱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語: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從字面上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義爲「大—慧—心要—契經」。 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在敦煌遺書中,又稱《般若心經》、《多心經》、《心經》,著名佛教經典之一。 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為一切法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常被認為是可以與般若經類的《金剛經》相互詮釋。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朗讀、背誦的經典。 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相和般若思想的經典,包含整個整個大乘佛教思想的架構,算是般若經的摘要,淺顯易背,用字也簡單。 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其經文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 老佛爺引言:心經為甚麼看不懂? 心經只是般若經的綱要,摘要,很多人看了心經之後,詢問好像很簡單,為甚麼聽不懂?這是正常的,你拿起一本書,看作者的前言,喔!原本這本書打算說這些。但是你還是要看完才能深刻了解"空"的內涵。 如果我們想要的是如理順意,看心經沒什麼用處,但是你可以買幾本和尚寫的心經解說看下,大概知道修行的方向有哪些?但要若想透過閱讀心經,行佛,個人認為是有一定難度的。 因為很多人很常拿心經的話來說,但是充其量認知的內涵還是一些心靈雞湯的意思,尚未到心經本身的內涵。反而誤以為心經其實很簡單。 而另一個角度則是,心經是給普通人的啟蒙書籍,就是把佛法的重點觀念的單字,整理成一個記憶口訣。 另一個常見抄寫:則是當成靜心,抄寫心經,念誦心經,則是可以的,但是不怎麼做,沒什麼要緊,因為這如同國小兒童,一開始還是得抄寫,念誦。 有人說,抄寫心經可以迴向冤親債主?做功德嗎?功德只是從自身身口意修來,福德曾還是得從勤修六波蘿蜜開始,不想深入理解的人,其實抄寫念誦其實幫助性很大的。 功德或者福德,都是修行得來。 心經適合大多數人一開始先了解,如果之後有興趣,在針對每一個闡述的概念,去擇一研究,去貫徹執行,也是一個好方法。 建議一開始心經要怎麼讀: 初學者看佛經,可以先聽別人說的大意,先不要逐字逐句。跟學英文一樣,單字的意思不懂也沒差,主要你是要溝通。看佛經你先溝通一點點意思,之後熟悉了,再去深入研究,才不會看不懂,要不然很多概念都是互相連結。 由於心經更是幾百萬字的摘要,更是不適合逐字逐句,先聽聽別人的大意介紹。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摩訶」: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律與特質,約略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 「般若」為梵語prajñā音譯,指通達妙智慧;人之所以愚痴,就是因為了解自身空性的智慧,而智慧是洞察現象真實的空。 「波羅蜜多」為梵語pāramitā音譯,通常彼岸的一艘船,解脫的方法。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內容所探討的主體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內容的重要性。 「經」:字義是線、路、徑,引申為經典。代表前人走過的路途、獨特而深入的經歷或見解,藉口述語言或文字記載來傳承後世,以供人們做為參考指引。 《心經》—齊豫... 這篇文章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無所住其心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早晚課誦集—佛教徒在朝起和暮休所必做的法事儀軌 https://lafot.org/4022/%e3%80%8a%e6%97%a9%e6%99%9a%e8%aa%b2%e8%aa%a6%e9%9b%86%e3%80%8b-%e6%97%a9%e8%b5%b7%e7%9a%84%e9%b3%a5%e5%85%92%e6%9c%89%e8%9f%b2%e5%90%83/ Tue, 09 Nov 2021 03:19:15 +0000 https://lafot.org/?p=4022

早晚課誦念經是通過一種聲音,還有每個人的心力,傳播一種波動。這種波動是一種和諧的力量,能給世界帶來吉祥和安寧。 告訴你早晚課誦集的儀軌及持誦的收獲。   《早晚課誦集》—每日必修課 是指佛教徒在朝起寅時和暮休申時所必做的法事儀軌.。 是佛寺中每日必持的修行功課,也是漢傳佛教佛事活動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儀軌。   是在漢傳佛教發展的歷史中,歷經唐宋元明清的一些高僧大德,通過自己的傳承實證以撰集、修訂、充實而逐漸定型,並成為十方叢林法定的必修課。   佛弟子想在課誦中得到受用,引發勝功德,戒定慧圓修,變化氣質改變人生需要大致瞭解念誦的意義和方法。   它包括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和梵唄歌贊等法事,因其冀獲功德於念誦準則之中,所以亦稱為功課。   佛教傳入中國已經兩千多年,但是出家和在家的佛門弟子們誦經打坐念佛起初並沒有固定的早晚課誦本。   佛教的課誦制,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譯家們傳來的。   在印度原始佛教時期,僧眾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便是每日各自進行修行。   修行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學習教理,二是修習禪定,並無定則。後來,隨著佛教的發展,寺院中有了見於文字的經典,於是出現了諷誦經典的日常儀式。   古印度諷誦佛經奉行所謂“三啟”儀制,即首先頌揚馬鳴所集的贊佛詩文《佛所行贊》,其次正誦佛經,然後陳述回向發願。   這種“三啟”念誦法傳入我國,亦轉化為我國佛教古今法事尤其是課誦的基本儀制。   佛教提倡課誦,歷史十分悠久。最早有關課誦的記載,可以追溯至《吳書·劉繇傳》附記後漢笮融的事蹟裡。   不僅佛教內部,而且我國歷代朝廷舉凡崇佛者,大都提倡課誦,例如唐玄宗就曾經詔不空誦《仁王經》,代宗“敕百沙門於禁中念誦謂之內道場”,又敕“灌頂道場,造沙門七十二員,為國長誦《佛頂咒》”(《佛祖統紀·祈禱災異》)。   由此課誦在我國佛教中歷代相傳,廣為流行,僅《佛祖統紀》卷五十三在“持誦功深”條下,即列舉了從東晉安帝(397-419)到趙宋光宗(1190-1195)間七百餘年道俗念誦佛經的突出事例十九起。... 這篇文章 早晚課誦集—佛教徒在朝起和暮休所必做的法事儀軌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