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en-US hourly 1 《佛說彌勒下生經》—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https://lafot.org/3799/%e4%bd%9b%e8%aa%aa%e5%bd%8c%e5%8b%92%e4%b8%8b%e7%94%9f%e7%b6%93-%e8%a5%bf%e6%99%89%e6%9c%88%e6%b0%8f%e4%b8%89%e8%97%8f%e7%ab%ba%e6%b3%95%e8%ad%b7%e8%ad%af/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3799

主要描述彌勒下生時,人間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彌勒佛在龍華三會中說法渡眾的盛況。   《佛說彌勒下生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如來玄鑒無事不察。當來過去現在三世皆悉明了。過去諸佛姓字名號。弟子菩薩翼從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無數劫。皆悉觀察亦復如是。國王大臣人民姓字則能分別。如今現在國界若干亦復明了。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欲聞其變。弟子翼從佛境豐樂為經幾時。佛告阿難。汝還就坐聽我所說。彌勒出現國土豐樂弟子多少。善思念之執在心懷。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還就坐。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將來久遠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翅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清和。是時翅頭城中有羅剎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每向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常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為香淨。阿難當知。爾時閻浮地。東西南北千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減一萬。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鷄鳴相接。是時弊華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于地。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慇懃。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優單越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向。無若干之差別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便還合。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車磲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更相傷害。繫閉在獄受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鎮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國。伊羅鉢寶藏。多諸珍琦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梯羅國。綢羅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大國。有大寶藏亦多珍寶。第四波羅奈蠰佉。有大寶藏。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復不省錄之。意無財寶之想。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優單越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又且顏貌端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王女中最極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優鉢蓮華香。身作栴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態永無復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脇生。如我今日右脇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嫡。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翅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花。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於其夜成無上道。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返震動。地神各各相告曰。今時彌勒已成佛。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已成佛道。轉轉聞徹三十三天。豔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聲聞展轉至梵天。彌勒已成佛道。爾時魔王名大將。以法治化。聞如來名音響之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彌勒聖尊與諸天人。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大將魔王告彼界人民之類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彌勒今日已度彼岸。亦當度汝等使至彼岸。爾時翅頭城中有長者名曰善財。聞魔王教令。又聞佛音響。將八萬四千眾至彌勒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彌勒漸與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 。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心開意解。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與諸人民廣分別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是時善財與八萬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盡成阿羅漢道。爾時彌勒初會八萬四千人得阿羅漢。是時蠰佉王。聞彌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聞法。時彌勒佛與王說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爾時大王復於異時立太子為王。賜剃頭師珍寶。復以雜寶與諸梵志。將八萬四千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盡成道果得阿羅漢。是時修梵摩大長者。聞彌勒已成佛道。將八萬四千梵志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得阿羅漢。唯修梵摩一人。斷三結使必盡苦際。是時佛母梵摩越。復將八萬四千婇女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爾時諸女人盡得阿羅漢。唯有梵摩越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爾時諸剎利婦聞彌勒如來出現世間成等正覺。數千萬眾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門出家學道。或有越次取證。或有不取證者。爾時阿難。其不越次取證者。盡是奉法之人。患厭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爾時彌勒當說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葉者行十二頭陀。過去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當佐彌勒勸化人民      爾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 已衰耗向八十餘。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屠鉢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摩竭國界毘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是時彌勒。申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見是事已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爾時阿難。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復取種種華香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敬心於正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正真之道。阿難當知。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膖脹之想。食不消想。膿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若此眾中。釋迦文佛弟子。過去時修於梵行。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所。供養三寶。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彈指之頃修於善本。來至此間。或於釋迦文佛所。行四等心。來至此者。或於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歸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起神寺廟。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補治故寺。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受八關齋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香華供養。來至此者。或復於彼聞法悲泣墮淚。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所。專意聽受法。來至我所。或復盡形壽善修梵行。來至我所。或復有書寫讀誦。來至我所。或復承事供養。來至我所者。是時彌勒便說此偈  增益戒聞德  禪及思惟業   善修於梵行  而來至我所   勸施發歡心  修行心原本   意無若干想  皆來至我所   或發平等心  承事於諸佛   飯飴於聖眾  皆來至我所   或誦戒契經  善習與人說   熾然於法本  今來至我所   釋種善能化  供養諸舍利   承事法供養  今來至我所   若有書寫經  班宣於素上   其有供養經  皆來至我所   繒綵及諸物  供養於神寺   自稱南無佛  皆來至我所   供養於現在  諸佛過去者   禪定正平等  亦無有增減   是故於佛法  承事於聖眾 ... 這篇文章 《佛說彌勒下生經》—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八十一至一百卷) https://lafot.org/3815/%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8%aa%aa%e5%94%90%e7%8e%84%e5%a5%98%e8%ad%af%e7%ac%ac%e5%85%ab%e5%8d%81%e4%b8%80%e8%87%b3%e4%b8%80%e7%99%be/ Mon, 03 Jan 2022 19:52:18 +0000 https://lafot.org/?p=3815

《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攝釋分之上 如是已說攝決擇。   云何攝釋。總嗢拕南曰。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說眾聽讚佛  略廣學勝利   云何為體。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云何為釋。謂略有五。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義。四者釋難。五者次第。  云何為文。謂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字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   名身者。謂共知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者假立名。二者實事名。三者同類相應名。四者異類相應名。五者隨德名。六者假說名。七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顯名。十者不顯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廣名。假立名者。謂於內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外假立瓶衣等名。實事名者。謂於眼等色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同類相應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異類相應名者。謂佛授德友青黃等名。隨德名者。謂變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日。如是等名。假說名者。謂呼貧名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立其名。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與此相違是非同所了名。顯名者。謂其義易了。不顯名者。謂其義難了。如達羅弭茶明呪等。略名者。謂一字名。廣名者。謂多字名。   句身者。謂名字圓滿。此復六種。一者不圓滿句。二者圓滿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者摽句。六者釋句。不圓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當知復由第二句故方得圓滿如說。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善調伏自心  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則文不究竟。若言諸惡者。則義不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圓滿句。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如說。 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  生必滅故 彼寂為樂   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後是能成。即能成句。摽句者。如言善性。釋句者。謂正趣善士。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為名首。名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若唯一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唯字無名。問何因緣故施設名等三種身耶。答為令領受諸增語觸所生受故。問名是何義。答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名為名。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名為名。又由語言之所呼召故。名為名。攝受諸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隨顯名句故。名為文。如世尊說增語增語路。乃至廣說此中增語者。謂一切眾同類相應名增語。路者謂并眾同類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又即此語各別於彼彼處若摽若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施設者。謂一一分別施設。建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欲即是詞。無有別欲。此即增語施設之路。又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者法。二者義。三者補特伽羅。四者時。五者數。六者處所。彼廣分別當知已如聞所成地。語者。當知略具八分。謂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如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德。謂所餘種。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者。文句顯了故。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相稱者。如眾會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八十一至一百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二十一至四十卷) https://lafot.org/3807/%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8%aa%aa%e5%94%90%e7%8e%84%e5%a5%98%e8%ad%af%e7%ac%ac%e4%ba%8c%e5%8d%81%e8%87%b3%e5%9b%9b%e5%8d%81%e5%8d%b7/ Sun, 02 Jan 2022 03:03:23 +0000 https://lafot.org/?p=3807

《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姓地第一 如是已說修所成地。云何聲聞地。一切聲聞地總嗢拕南曰。  若略說此地  姓等數取趣  如應而安立  世間出世間  此地略有三  謂種姓趣入  及出離想地  是說為聲聞   云何種姓地。謂嗢拕南曰。  若略說一切  種姓地應知  謂自性安立  諸相數取趣   謂若種姓自性。若種姓安立。若住種姓者所有諸相。若住種姓補特伽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種姓地。   云何種姓。謂住種姓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姓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槃能得能證。問此種姓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問今此種姓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於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姓種子界性。是名種姓。   云何種姓安立。謂應問言。今此種姓為當言細為當言麁。應答言細。何以故。由此種子未能與果未習成果故名為細。若已與果已習成果。爾時種姓若種若果俱說名麁。   問如是種姓當言墮一相續墮多相續。答當言墮一相續。所以者何。若法異相俱有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為種姓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   問若住種姓補特伽羅有涅槃法。此住種姓有涅槃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槃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答四因緣故不般涅槃。何等為四。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云何生無暇。謂如有一生於邊國及以達須蔑戾車中。四眾賢良正至善士不往遊涉。是名生無暇。云何放逸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或非達須非蔑戾車。四眾賢良正至善士皆往遊涉。而生貴家財寶具足。於諸妙欲耽著受用。不見過患不知出離。是名放逸過。云何邪解行。謂如有一雖生中國。乃至廣說而有外道種種惡見。謂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廣說乃至我自了知無諸後有。復由如是外道見故。不值諸佛出現世間。無諸善友說正法者。是名邪解行。云何有障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廣說如前亦值諸佛出現於世。遇諸善友說正法者。而性愚鈍頑騃無知。又復瘖瘂以手代言。無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或復造作諸無間業。或復長時起諸煩惱。是名有障過。如是名為四種因緣。由此因緣故雖有般涅槃法而不般涅槃。彼若值遇諸佛出世聽聞正法。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彼若遇緣若不遇緣。遍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   問何等名為涅槃法緣。而言闕故無故不會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種緣。何等為二。一勝二劣。   云何勝緣。謂正法增上他音。及內如理作意。云何劣緣。謂此劣緣乃有多種。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樂遠離。若清淨諸蓋若依三摩地。   云何自圓滿。謂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云何名為善得人身。謂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如是名為善得人身。云何名為生於聖處。謂如有一生於中國廣說如前。乃至善士皆往遊涉。如是名為生於聖處。云何名為諸根無缺。謂如有一性不愚鈍。亦不頑騃又不瘖瘂。乃至廣說支節無減。彼由如是支節無缺耳無缺等。能於善品精勤修集。如是名為諸根無缺。云何名為勝處淨信。謂如有一於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毘奈耶得淨信心。如是名為勝處淨信。言勝處者。謂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毘奈耶。能生一切世出世間白淨法故。此中所起前行增上諸清淨信。名勝處淨信。能除一切所有煩惱垢穢濁故。云何名為離諸業障。謂能遠離五無間業。所謂於彼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於如來所惡心出血。隨一所有無間業障。於現法中不作不行。如是名為離諸業障。若有於此五無間業造作增長。於現法中竟不能轉得般涅槃生起聖道。故約彼說離諸業障。唯由如是五種支分自體圓滿。是故說此名自圓滿。云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云何名為諸佛出世。謂如有一普於一切諸有情類。起善利益增上意樂。修習多千難行苦行。經三大劫阿僧企耶。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最後上妙之身。安坐無上勝菩提座。斷除五蓋。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名為諸佛出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由如是名為出世。云何名為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如是名為說正法教。諸佛世尊及聖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然後為他宣說稱讚。是故說此名為正法宣說。此故名正法教。云何名為法教久住。謂說正法已轉法輪已。乃至世尊壽量久住。及涅槃後經爾所時。正行未減正法未隱。如是名為正法久住。如是久住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云何名為法住隨轉。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如是名為法住隨轉。云何名為他所哀愍。他謂施主。彼於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淨命資具。所謂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如是名為他所哀愍。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財穀珍寶。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勞策所學尸羅是名正出家。云何戒律儀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戒律儀。云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甞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於意根修律儀行。是名根律儀。云何於食知量。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名為於食知量。云何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謂彼如是食知量已。於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過此分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右脇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於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如是名為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云何正知而住。謂彼如是常勤修習覺寤瑜伽已。若往若來正知而住。若覩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鉢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於覺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勞睡時正知而住。如是名為正知而住。云何樂遠離。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峯穴。草藉逈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邊際臥具。是名樂遠離。云何清淨諸蓋。謂彼如是住阿練若或復樹下或空室等。於五種蓋淨修其心。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以疑蓋。從彼諸蓋淨修心已。心離諸蓋安住賢善勝三摩地。如是名為清淨諸蓋。云何依三摩地。謂彼如是斷五蓋已。便能遠離心隨煩惱。遠離諸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尋伺寂靜於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遠離喜貪安住捨念。及以正知身領受樂。聖所宣說捨念具足安樂而住。第三靜慮具足安住。究竟斷樂。先斷於苦。喜憂俱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安住。如是名為依。三摩地。...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二十一至四十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將心連結於一境 https://lafot.org/3863/%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0%87%e5%bf%83%e9%80%a3%e7%b5%90%e6%96%bc%e4%b8%80%e5%a2%83/ Wed, 15 Dec 2021 13:06:08 +0000 https://lafot.org/?p=3863

《瑜伽師地論》記載著瑜伽師(修行者,禪師)的修行階位與境界,也是一部精緻精神生活的追求者之百科全書。 師父說: 若一開始要學習唯識的內容,或者體系,不建議直接看瑜珈師地論,因為瑜珈師弟論,非一時,一地,一人的內容,所以內容夾雜各種體系,或者各種矛盾。建議其他唯識論著全部看完,等到形成自己的唯識論點之後,再來閱讀,如此思想更能經過激盪。   《瑜伽師地論》—追求精神者的百科全書 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此論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受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 漢傳譯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師於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間,在東都弘福寺所翻譯,共一百卷。   相傳一百卷,由戒賢論師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為玄奘大師一共講授了三遍。 《瑜伽師地論》意即瑜伽師修行所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   《瑜伽師地論》記載著瑜伽師(修行者,禪師)的修行階位與境界,也是一部精緻精神生活的追求者之百科全書。     《瑜伽師地論》完整的譯本: 《瑜伽師地論》共有一百卷,彌勒菩薩說。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一至二十卷)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二十一至四十卷)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四十一至六十卷)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六十一至八十卷)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八十一至一百卷) 譯者唐玄奘法師為求取本論全文赴印遊學,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那蘭陀(Nalanda)寺,從戒賢法師 (Silabhadra 尸羅跋陀羅) 始聞此論,攜來梵本,是最完整的譯本。   本論的組織,共有五分,以本地分為中心所在,其餘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詳細補充說明。...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將心連結於一境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彌勒菩薩」—佛教徒的救世主 https://lafot.org/3750/%e3%80%8c%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3%80%8d-%e4%bd%9b%e6%95%99%e5%be%92%e7%9a%84%e6%95%91%e4%b8%96%e4%b8%bb/ Tue, 14 Dec 2021 22:27:32 +0000 https://lafot.org/?p=3750

彌勒佛菩薩是未來之佛,能帶給人們福氣、祥和之氣,以祈盼美好的明天的福佛。 他的笑是慈悲善良,憐憫眾生的笑。   「彌勒菩薩」—被欽定的繼承者 梵文:मैत्रेय 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   彌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見婆羅門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為慈愛。唐朝時玄奘到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   在玄奘之前,後漢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家,見到的佛經是由西域輾轉得到。現代語言學研究認為,吐火羅文的Metrak,故譯為彌勒。   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彌勒佛又稱「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彌勒」,俗姓阿逸多。   意思是無能勝,為三世佛之一: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佛。因為他擅長修慈悲心,常入慈定,故名慈氏。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   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但彌勒是否真有其人,其實仍未知數。     《瑜伽師地論》 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一至二十卷)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二十一至四十卷)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四十一至六十卷)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六十一至八十卷)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八十一至一百卷)... 這篇文章 「彌勒菩薩」—佛教徒的救世主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一至二十卷) https://lafot.org/3805/%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8%aa%aa%e5%94%90%e7%8e%84%e5%a5%98%e8%ad%af%e7%ac%ac%e4%b8%80%e8%87%b3%e4%ba%8c%e5%8d%81%e5%8d%b7/ Tue, 14 Dec 2021 09:28:16 +0000 https://lafot.org/?p=3805

《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   嗢拕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云何五識身相應地。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何等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眼是色餘非色。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此復多種。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麁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形色者。謂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表色者。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由變異因於先生處不復重生轉於異處。或無間或有間。或近或遠差別生。或即於此處變異生。是名表色。又顯色者。謂光明等差別。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表色者。謂業用為依轉動差別。如是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名之差別。又即此色復有三種。謂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俱異顯色。似色顯現。彼助伴者。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及餘眼識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又彼一切各各從自種子而生。彼作業者。當知有六種。謂唯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唯了別自相。唯了別現在。唯一剎那了別。復有二業。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又復能取愛非愛果。是第六業。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此復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鬪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此略三種。謂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初唯內緣聲。次唯外緣聲。後內外緣聲。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又復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   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此復多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莖華葉果實之香。如是等類有眾多香。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別之名。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此復多種。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捨處所舌所甞。又味者。謂應甞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此復多種。謂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澁性。冷飢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蛘。悶粘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此復三種。謂好觸惡觸。捨處所觸。身所觸。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鞕若軟若動若煖。如是等差別之名。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復次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一至二十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六十一至八十卷) https://lafot.org/3813/%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8%aa%aa%e5%94%90%e7%8e%84%e5%a5%98%e8%ad%af%e7%ac%ac%e5%85%ad%e5%8d%81%e4%b8%80%e8%87%b3%e5%85%ab%e5%8d%81/ Sun, 28 Nov 2021 08:01:41 +0000 https://lafot.org/?p=3813

《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 復次如佛世尊為出愛王所說經言。彼王一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有一沙門若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真實過失。現前呵諫於我。我於爾時其心不生悔惱憂慼。何以故。觀此過失。於我自身都不見故。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真實功德。現前讚勸於我。我於爾時心亦不生歡喜踊躍。何以故。觀此功德。於我自身都不見故。彼諸沙門及婆羅門既退還已。我便獨處空閑靜室。生如是心籌量尋伺。我當云何了知諸王真實過失真實功德。若我知者當捨其失當修其德。誰有沙門或婆羅門能了諸王真實過失真實功德。亦能為我廣開示者。既尋伺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定當了知諸王所有真實過失真實功德。我今當往佛世尊所請問斯義。故我今者來至佛所請決是義。唯願如來為我開示。世尊云何諸王真實過失。云何諸王真實功德。作是請已。爾時世尊。告出愛王曰。大王大王。今者應當了知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發王可愛法。   云何名為王之過失。大王當知。王過失者。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然不可歸仰。何等為十。一種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思不順儀則。八不顧善法。九不知差別忘所作恩。十一向縱任專行放逸。   云何名王種姓不高。謂有國王隨一下類王家而生非宿尊貴。或雖於此王家而生。賤女之子不相似子。或是大臣輔相國師群官等子。如是名王種姓不高。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謂有國王為諸大臣輔相國師群官所制。不隨所欲作所應作錫賚群臣。於妙五欲亦不如意歡娛遊戲。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類或餘人等。隨於一處現行少小不如意事。即便對面擯黜發麁惡言。咆勃忿恚顰蹙而住。時生憤發設不對面。背彼向餘而作於前擯辱等事。設不對面亦不背彼向餘而作於前黜罵等事。然唯內意憤恚欝怏。懷惱害心懷怨恨心。然不長時持憤恚心相續不捨。復有內意憤恚欝怏。懷惱害心懷怨恨心。亦於長時持憤恚心相續不捨。由如是相對面暴惡。背面暴惡。懊恚暴惡。暫時暴惡。長久暴惡。如是名王立性暴惡。大王當知。長久暴惡名獲大罪。非是餘者。   云何名王猛利憤發。謂有國王。諸群臣等有小愆過有少違越。便削封祿奪去妻妾。或以重罰而刑罰之。如是名王猛利憤發。   云何名王恩惠奢薄。謂有國王。諸群臣等供奉侍衛。雖極清淨善稱其心。而以微劣軟言慰喻。頒賜爵祿酬賞勳庸。不能圓滿不順常式。或損耗已或稽留已。或推注已或怨恨已。然後方與。如是名王恩惠奢薄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國王。諸群臣等實非聰叡有聰叡慢。貪濁偏黨不閑憲式。情懷謀叛不修善政。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進諫議。由此因緣王務財寶名稱善政並皆衰損。如是名王受邪佞言。   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謂有國王。不能究察不審究察。不能思擇不審思擇。諸群臣輩於彼彼務機密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堪委任者而不委任。堪驅役者而不驅役。不堪役者乃驅役之。應賞賚者而刑罰之。應刑罰者而賞賚之。又於群臣不善安處先王儀則。由此群臣處大朝會。餘論未終發言間絕。不敬不憚而興諫諍。不如旨教而善奉行。不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   云何名王不顧善法。謂有國王。不信他世亦不曉悟。由於他世不信不悟。便於當來善不善業愛非愛果。不能信解。不信解故無有羞恥。隨情造作身語意業三種惡行。不能時時布施修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不顧善法。云何名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相國師及群官等。其心顛倒不善了知忠信伎藝智慧差別。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於忠信所非忠信想。無伎藝所生伎藝想。有伎藝所無伎藝想。於惡慧所生善慧想。於善慧所生惡慧想。彼由如是心顛倒故。於非忠信無有伎藝惡慧臣所。敬重愛養。忠信伎藝善慧臣所。反生輕賤。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長夜供奉侍衛。知其無勢無力無勇。遂不敬愛。不賜爵祿不酬其賞。設被陵蔑捨而不問。如是名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云何名王一向縱任專行放逸。謂有國王。於妙五欲一向沈沒。耽著嬉戲愛樂受行。不能時時勗勵方便作所應作勞賚群臣。如是名王一向縱任專行放逸。若有國王。成就如是十種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而不可歸仰。大王當知。此十過失。初一是王種姓過失。餘九是王自性過失。   云何名為王之功德。大王當知。王功德者。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大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而可歸仰。何等為十。一種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惡。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諦思善順儀則。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知所作恩。十不自縱任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種姓尊高。謂有國王。處在相似王家而生。宿世尊貴。是相似子。如是名王種姓尊高。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謂有國王。自隨所欲作所應作勞賚群臣。於妙五欲歡娛遊戲。於諸大臣輔相國師群官等所。凡出教命宣布無礙。如是名王得大自在。云何名王性不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隨於何處。雖行增上不如意事。性能容忍不現擯黜。不發麁言亦不咆勃。廣說乃至不生憤發。亦不背面而作前事。亦不內意祕匿忿纏。亦不長夜蓄怨憤心相續不捨。不現暴惡不背暴惡。不匿暴惡不久暴惡。如是名王性不暴惡。   云何名王憤發輕微。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雖有大愆有大違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祿奪其妻妾。不以重罰而刑罰之。隨過輕重而行黜罰。如是名王憤發輕微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謂有國王。諸群臣等正直現前供奉侍衛。其心清淨其心調順。於時時中以正圓滿軟言慰諭。具足頒錫爵祿勳庸。而不令彼損耗稽留劬勞怨恨。易可供奉不難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謂有國王。諸群臣等實有聰叡無聰叡慢。無濁無偏善閑憲式。情無違叛樂修善法。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進言議。由此因緣國務財寶名稱善法皆悉增盛。如是名王受正直言。...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六十一至八十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https://lafot.org/3795/%e4%bd%9b%e8%aa%aa%e8%a7%80%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4%b8%8a%e7%94%9f%e5%85%9c%e7%8e%87%e5%a4%a9%e7%b6%93-%e5%ae%8b%e5%b1%85%e5%a3%ab%e6%b2%ae%e6%b8%a0%e4%ba%ac/ Wed, 17 Nov 2021 09:53:44 +0000 https://lafot.org/?p=3795

敘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在兜率淨土說法的情景、兜率天宮的殊勝、以及講述十善念佛等往生兜率天的修行方法,並以此念佛功德可超越九十六億劫生死之罪。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略稱《彌勒上生經》,由劉宋居士沮渠京聲漢譯,收於大正藏經集部。 與《彌勒下生經》同為彌勒信仰的重要經典。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遶祇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猶如段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花。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留孫。最後成佛名曰樓至。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禪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須達長者與三千優婆塞俱。毘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覩佛光明皆悉雲集。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諸陀羅尼法。所謂阿難陀目佉陀羅尼.空慧陀羅尼.無礙性陀羅尼.大解脫無相陀羅尼。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說此陀羅尼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毘尼中及諸經藏說 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爾時兜率陀天上。有五百萬億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蜜。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各各脫身栴檀摩尼寶冠。長跪合掌發是願言。我今持此無價寶珠及以天冠。為供養大心眾生故。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彼佛莊嚴國界得受記者。令我寶冠化成供具。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亦復如是。時諸天子作是願已。是諸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一一寶宮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寶所成。一一寶出五百億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時樂音中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其樹生果如頗黎色。一切眾色入頗梨色中。是諸光明右旋婉轉流出眾音。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振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遍禮十方佛。發弘誓願。若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令我額上自然出珠。既發願已額上自然出五百億寶珠。瑠璃頗梨一切眾色 無不具足。如紫紺摩尼表裏暎徹。此摩尼光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諸欄楯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時諸園中有八色瑠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游梁棟間。於四門外化生四花。水出華中如寶花流。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復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六波羅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寶大師子座。高四由旬。閻浮檀金無量眾寶以為莊嚴。座四角頭生四蓮華。一一蓮華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為五百億眾寶雜花莊嚴寶帳。時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為寶鈴懸寶帳上。時小梵王持天眾寶。以為羅網彌覆帳上。爾時百千無數天子天女眷屬。各持寶華以布座上。是諸蓮花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手執白拂侍立帳內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為絞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如是天宮有百億萬無量寶色。一一諸女亦同寶色。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往生兜率天宮。時 兜率天宮有五大神      第一大神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牆內。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懸處空中不鼓 自鳴。有無量音適眾生意。第二大神名曰花德。身雨眾花彌覆宮牆化成花蓋。一一花蓋百千幢幡以為導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雲作百寶色遶宮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樂。雨如意珠。一一寶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顯說無量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說五戒。無量善法諸波羅蜜。饒益勸助菩提意者。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眾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花。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后所有音樂。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今為汝等畧而解說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優波離即從座起。整衣服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極妙樂事。今此大士何時於閻浮提沒生於彼天。佛告優波離彌勒先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却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本生處結加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時諸人天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陀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座忽然化生。於蓮華上結加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頂上肉髻髮紺瑠璃色。釋迦毘楞伽摩尼。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其天寶冠有百萬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為侍者。復有他方諸大菩薩。作十八變隨意自在住天冠中。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流出眾光作百寶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億寶色。一一好亦有五百億寶色。一一相好艶出八萬四千光明雲。與諸天子各坐花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法。度諸天子。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佛告優波離。是名彌勒菩薩於閻浮提沒生兜率陀天因緣。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闇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佛告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花。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却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花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說是語時。無量大眾即從坐起。頂禮佛足禮彌勒足。遶佛及彌勒菩薩百千匝。未 得道者各發誓願。我等天人八部。今於佛前發誠實誓願。於未來世值遇彌勒。捨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世尊記曰。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佛告優波離。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叉手長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說彌勒所有功德 。亦記未來世修福眾生所得果報。我今隨喜。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當何名此經。佛告阿難。汝持佛語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斷佛種。此經名彌勒菩薩般涅槃。亦名觀彌勒菩薩生兜率陀天勸發菩提心如是受持。佛說是語時。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皆願隨從彌勒下生。佛說是語時。四部弟子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回到原文—「彌勒菩薩」< 這篇文章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四十一至六十卷) https://lafot.org/3811/%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e5%bd%8c%e5%8b%92%e8%8f%a9%e8%96%a9%e8%aa%aa%e5%94%90%e7%8e%84%e5%a5%98%e8%ad%af%e7%ac%ac%e5%9b%9b%e5%8d%81%e4%b8%80%e8%87%b3%e5%85%ad%e5%8d%81/ Thu, 04 Nov 2021 15:39:56 +0000 https://lafot.org/?p=3811

《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二 如是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有違犯及無違犯是染非染軟中上品。應當了知。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日日中若於如來或為如來造制多所。若於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怛纜藏摩怛理迦。若於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眾。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若不恭敬嬾惰懈怠而違犯者。是染違犯。若誤失念而違犯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心狂亂。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常無違犯。由得清淨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淨苾芻恒時法爾於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其大欲而無喜足。於諸利養及以恭敬生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謂為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為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行。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耆長有德可敬同法者來。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起承迎不推勝座。若有他來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稱正理發言酬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非憍慢制無嫌恨心無恚惱心。但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遭重病。或心狂亂。或自睡眠。他生覺想而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或自為他宣說諸法論義決擇。或復與餘談論慶慰。或他說法論義決擇屬耳而聽。或有違犯說正法者。為欲將護說法者心。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護僧制。或為將護多有情心而不酬對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延請。或往居家或往餘寺。奉施飲食及衣服等諸資生具。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餘先請。或為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或為引攝未曾有義。或為所聞法義無退。如為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決擇當知亦爾。或復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為護他多嫌恨心。或護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請。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眾多上妙財利供具。慇懃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捨有情故。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復知彼於施迷亂。或知施主隨捨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匱。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求法。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妬變異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諸外道伺求過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復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復知彼是鈍根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見增長邪執衰損惱壞。或復知彼法至其手轉布非人。而不施與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暴惡犯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為緣。方便棄捨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棄捨。由忘念故。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何以故。非諸菩薩於淨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益。如於暴惡犯戒有情於諸苦因而現轉者。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為將護多有情心。或護僧制方便棄捨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得名為妙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鉢亦爾。如求衣鉢。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里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復過是數亦應取積。如是等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制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安住淨戒律儀菩薩。於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現無繫屬習婬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捨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麁惡語猛利訶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於諸有情出麁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婬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於中皆悉善巧。於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為作綺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婬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現行綺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生起詭詐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無有羞恥堅持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為掉所動心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諠譁紛聒。輕躁騰躍望他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忘念起。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廣說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惱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慎將護。隨彼而轉。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內懷嫌恨惡謀憎背。外現歡顏表內清淨。如是一切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忻樂涅槃。應於涅槃而生厭背。於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三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如諸聲聞於其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於大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聞唯為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為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於有漏事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自能發不信重言。所謂惡聲惡稱惡譽不護不雪。其事若實而不避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事不實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謗聲流布。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謗聲流布。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義利護其憂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觀由此緣於現法中少得義利多生憂惱。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罵報罵他瞋報瞋。他打報打他弄報弄。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執。不如理謝而生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放逸。不謝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若是外道。若彼悕望要因現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若彼有情性好鬪諍。因悔謝時倍增憤怒。若復知彼為性堪忍體無嫌恨。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恥。而不悔謝。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所侵犯。彼還如法平等悔謝。懷嫌恨心欲損惱彼不受其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雖復於彼無嫌恨心不欲損惱。然由稟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謝。亦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一切如前應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謝。不受彼謝亦無違犯。... 這篇文章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第四十一至六十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