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意譯為「智慧到彼岸」或者「自性到彼岸」以及「明度到彼岸」,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於「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後世也稱「空經」。 《大般若經》 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梵語:महामहाभारतसूत्र 是大乘佛教的經典,為宣說「諸法空相」之義的般若類經典彙編,並廣述菩薩道的甚深見和廣大行,由唐朝玄奘法師譯出,共600卷。 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 「般若波羅蜜多」,意譯為「智慧到彼岸」或者「自性到彼岸」以及「明度到彼岸」,由於含義太多屬於翻譯師五不翻,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於「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後世也稱「空經」。 一般認為《般若經》在印度貴霜王朝時在南印度廣為流行,梵文本多數仍存。後來在北印度開始普及,經于闐傳入中國。 最初流傳在中國的,是由東漢支婁迦讖譯出的《道行般若經》十卷(又稱「八千頌般若經」)。 後來三國時期曹魏僧人朱士行在甘露五年(260年)到于闐求得《放光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原本(又稱「兩萬五千頌般若經」),由無羅叉和竺叔蘭共同翻譯。 此後,這兩種般若經又有多種異譯本。 最著名的是由後秦譯師鳩摩羅什於弘始六年(404年)譯出的《大品般若經》(兩萬五千頌本)和弘始十年(408年)的《小品般若經》(八千頌本),這兩部經又題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此外,還有其他的般若經也從印度傳譯至中國,如《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密教的《般若理趣經》等等。 唐朝玄奘從顯慶五年(660年)至龍朔三年(663年)所譯出的《大般若經》共計六百卷,分成十六會。 除了重譯上面所提到過的《小品》和《大品》外,還包括了佛陀在王舍城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王宮和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處講法時的全部般若經。 之後宋朝的施護、天息災等人除了再譯《心經》、《小品經》、《理趣經》外,又新譯出了諸多教授陀羅尼的般若經,以及具綱要性質的般若經。... 這篇文章 影響佛界最深的《大般若經》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般若法門最高的佛母,就叫作「般若佛母」,也就是出生一切諸佛的佛母,所以祂的法力是非常大的,給予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般若佛母心咒 又稱「般若心咒」,在《心經》里又稱的: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持誦般若心咒時要以至誠心、書寫讀誦,才可以如法修行成就。 般若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以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 密教之般若佛母分為一門之尊與普門之尊,前者指胎藏界虛空藏院與持明院中之般若菩薩,後者則指大日如來。 (雜語)智度論三十四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同百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存不名為失利。’ 大品般若薩陀波侖品曰:‘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般若佛母是一尊最大的佛母,所有的佛甚至是從般若佛母所出生。 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說《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的濃縮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俗稱的《金剛經》。 《大般若經》濃縮就是《金剛經》,《金剛經》的濃縮就是《心經》。所以《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其實是一系列的。 釋迦牟尼佛的二轉法輪,就是「般若法門」。 所有的諸佛都是由二轉法輪大般若經裡面所出生,所以,般若法門最高的佛母,就叫作「般若佛母」,也就是出生一切諸佛的佛母,所以祂的法力是非常大的,給予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心咒有三個版本: 摘自《心經》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摘自《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第六智慧波羅蜜多菩薩說真言曰:南謨薄伽伐諦曳。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冒地莎訶。 摘自《佛說陀羅尼集經》... 這篇文章 代表無上智慧的般若佛母心咒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