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Thu, 09 Feb 2023 09:02:11 +0000 en-US hourly 1 佛教小知識:六道 https://lafot.org/3487/%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5%85%ad%e9%81%93/ Thu, 09 Feb 2023 09:02:11 +0000 https://lafot.org/?p=3487

六道是生命輪迴的六種大體分類,按照因果報應的自然規律,造善業者終得善報,造惡業者終得惡報。善多惡少者又在因緣和合下,多往生善道;反之善少惡多者多下墮惡道。大善之人多生在天道,大惡之人多下地獄。   佛教相信,任何人若嚴格遵守五戒,來世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若要出輪迴,也需要以五戒十善為基礎,按四聖諦、八聖道、七覺分、十二因緣等佛法修行,最終取阿羅漢果及成就登地菩薩乃至佛陀果,便能不受後有,脫離輪迴。   三善道 天道 受人間以上勝妙果報之所。因在人道的人守十善而生天的天人,可以飛翔、有神通,但是會有死亡,顯現天人五衰相,最終入輪迴。例如帝釋天示現天人五衰並預知自己將投胎為驢子的公案。 阿修羅道 大力神之生所。因常懷嗔心而好鬥,於天界向天神發起戰爭。 人道 人類之生所,有四洲之分。能稍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可生人道。 有些特殊的情況使得在三善道中福份不全,如天道中的五衰的天人,人道中貧苦殘弱者(例如慳吝不施來世即使生人道也可能得貧窮果報),阿修羅中被天神鎮壓者等。   三惡道 畜生道 傍生之生所。多以人界為依所,而眼可見。 餓鬼道 常求飯食之鬼類生處。與人界共處,而眼不可見。 地獄道 惡人受苦痛之處,在地下受八熱八寒之苦。 有些特殊的情況,使得在三惡道中仍得享樂,此輩是生前積德甚多者,如畜生道中的神龍、地龍、金翅鳥,鬼道中的夜叉、羅剎,地獄道中的牛頭馬面鬼差等。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六道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極樂世界 https://lafot.org/3727/%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6%a5%b5%e6%a8%82%e4%b8%96%e7%95%8c/ Thu, 09 Feb 2023 09:02:11 +0000 https://lafot.org/?p=3727

極樂世界是佛教中阿彌陀佛成佛時,依因地修行所發四十八大願所感之莊嚴、清淨佛國淨土。   以往生此淨土爲願望,並以念佛爲主要修行手段的法門稱爲淨土法門,是淨土宗是主要教法。 國土殊勝 《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是念佛人修行的重要依據。此經言簡意賅,文深義豐,廣博洪深,精微莫測。   一切善法,唯信能入;一切事業,唯信能成就。能真信確願,則能有所行動。因地正確了,果地一定不會紆曲。   佛言萬法唯心,則念佛成佛,人人有份也。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諸佛憐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本經典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理、事、果、行。理是西方淨土的義理,事是西方極樂世界一事,果是指阿彌陀佛,行是持名念佛。   《阿彌陀經》載明彼佛土以其國眾生無有眾苦沒有眾多的苦惱,但受諸樂受到極大最高很多的快樂,故名極樂。   另外,同經亦載,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陳在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瓈合成。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碼碯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彼國又有阿彌陀佛所幻化之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令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釋迦牟尼佛於淨土諸經中,將極樂世界介紹給本土眾生,說其位於此界西方,依於阿彌陀佛於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所發之四十八大願而成,已歷十劫時間,距此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   雖相隔如是不可思議,然而在念佛往生之人,因有佛菩薩威德神力方便接引,一彈指頃即可到達,各依所作業品而皆往生,於彼土進修佛道。據華嚴經中說,在極樂世界過一天一夜,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過了一大劫。     三輩九品往生 極樂世界依修行,可分為上、中、下生三輩,而各輩中又有上、中、下三品,因此可以稱為三輩九品。  ...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極樂世界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無上正等正覺 https://lafot.org/4368/%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7%84%a1%e4%b8%8a%e6%ad%a3%e7%ad%89%e6%ad%a3%e8%a6%ba/ Thu, 09 Feb 2023 09:01:17 +0000 https://lafot.org/?p=4368

無上正等正覺義爲「至高無上的平等的覺悟」,是指佛教修行上的最高覺悟、最高涅槃境界,證得者即等同於成佛,其又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多數人也這樣稱呼。 無上正等正覺 佛教修行以證量作為成果的驗證,同時瞭解修行是否有所偏誤,這稱為證果、證等,即分成四個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與沙門四果合稱四向四果。 而「無上正等」不僅是指沒有修行偏誤而獲得「正等正覺」,且是最高的階位,同時是沒有偏差的正確覺知、領悟、感受。 通俗的講就是:對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為出發點,完全、徹底、客觀及宏觀地去認知,產生正確的理解,從而處理問題,得出的圓滿結果所顯現出的智慧。 破除個體觀念,從我、人、大家、整體,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也叫換位覺知,圓滿去解決問題。所謂的換位覺知及整體概念就有不同的級別,有羅漢,菩薩,佛。 所謂的整體概念就比如國家,地球,宇宙,終極是包容宇宙的虛空。 佛教認為智慧不是思考出來的,和西方哲學不同。西方認為我思故我在,佛教所追求達到的宏觀是要消除這個“我”的定義和概念後產生整體。甚至最終覺悟每個個體之間的銜接比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海和一滴水的概念都沒有, 但覺悟者明白他們自性相同沒有差別。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證到阿羅漢果,實質上與現代教育制度的學位名稱相同,例如大學畢業,授給您一個學士學位,在佛陀教育裏面的學位就叫做阿羅漢。 因為您已經真正證得正覺,正覺就是您對宇宙人生,思想,見解,行持,絕對是正確的,正如三皈所說的正而不邪、覺而不迷、凈而不染,這時就得到正覺的果位,尊稱為阿羅漢。   再升一級是正等正覺,等於佛而不是真正成佛,比佛差一級,由此可知正等正覺雖然覺悟沒錯,但跟佛還是不能相等。 正覺是小乘,正等正覺是大乘。大乘學位的名稱是菩薩,再往上去就是成佛,是佛陀教育中最高的學位。 在得到最高究竟圓滿的智慧,絲毫缺陷也沒有,就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更圓融了,所以這個學位的名稱為佛陀,如我們現代教育所稱的博士。   佛是博士,菩薩是碩士,阿羅漢是學士,這是三個階段修學的果位,也就是佛法修學的目的。 歸結起來講,它是覺悟明了宇宙人生的實相,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通達,具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是智慧的教育。 佛法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您有智慧,不迷惑,所作所為都會是正確的,所以行行都能成就,這是佛教教給我們的。     怎樣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心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就是說,只要遵循般若波羅密多,即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般若波羅密多為登上彼岸的佛智慧,也意味法自然而到達理想境界的靈覺。   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是:開啟靈覺,隨性而動,法自然而行。...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無上正等正覺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大佛頂首楞嚴經全文版本—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https://lafot.org/2936/%e3%80%8a%e5%a4%a7%e4%bd%9b%e9%a0%82%e9%a6%96%e6%a5%9e%e5%9a%b4%e7%b6%93%e3%80%8b-%e5%94%90%e5%a4%a9%e7%ab%ba-%e6%b2%99%e9%96%80%e8%88%ac%e5%89%8c%e5%af%86%e5%b8%9d-%e8%ad%af/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2936

《楞嚴經》全經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 第一卷為序分。講述此經說法因緣:說明眾生流轉生死,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第二卷至第九卷為正宗分。主要闡述「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眾生不明自心「性淨妙體」,所以產生了生死輪迴的現象。 第十卷為流通分。講述此經應永流後世、利益眾生等。   序分 第一卷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大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這篇文章 大佛頂首楞嚴經全文版本—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試光祿卿明教大師奉詔譯 https://lafot.org/3092/%e9%98%bf%e5%bd%8c%e9%99%80%e4%bd%9b%e5%9b%9b%e5%8d%81%e5%85%ab%e9%a1%98/ Fri, 21 Jan 2022 07:12:07 +0000 https://lafot.org/?p=3092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為趙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法賢奉詔譯,簡稱宋譯。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以下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蓮居會集本)所列的四十八願。在此經第六品(「發大誓願第六」)中,於因地修行的法藏比丘對其老師世自在王如來報告他發的大願,未來將於果地修行證得佛果,依之建立彌陀淨土。其中以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為本願(根本大願),而在日本等地有本願念佛宗派的出現。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德遵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覩無量諸佛。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大教緣起第三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羣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亦如過去無量佛 為彼羣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 生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恒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願當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 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邊苦眾生  我行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至心精進第五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徧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覩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這篇文章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試光祿卿明教大師奉詔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因果報應例子—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https://lafot.org/3478/%e4%bd%9b%e6%95%99%e5%9b%a0%e6%9e%9c%e5%a0%b1%e6%87%89%e5%8b%95%e7%95%ab%e6%95%85%e4%ba%8b-%e9%b8%9a%e9%b5%a1%e5%a9%86%e7%be%85%e9%96%80%e7%9a%84%e7%99%bd%e7%8b%97/ Tue, 11 Jan 2022 21:37:18 +0000 https://lafot.org/?p=3478

我們一直向外尋找,卻不去找痛苦的原因——煩惱,反而一直任由煩惱造業,由業感受痛苦。說起因果報應的故事,千年也說不完。     這是一個引用佛教原始經典《阿含經》中的關於因果業報的故事。   佛陀有一天進入舍衛城乞食化緣,經過一個名叫鸚鵡摩納都提的家。 他們的家中養了一隻白狗,白狗看見佛陀前來,便大聲地對祂亂吠,佛陀便對著狗說了一些話,白狗聽到以後便悶悶不樂地臥著。   主人鸚鵡摩納回家後,看到白狗悶悶地臥著,於是詢問僕人原委,僕人告訴主人:是一個修行人對白狗說了一些話之後,白狗就變成現在這樣。 鸚鵡摩納聽完後,生氣地前去找佛陀理論。於是,佛陀對他說出事情的原委,原來佛陀看到鸚鵡摩納的白狗之前世因果,令白狗主人—鸚鵡摩納不可置信,於是佛陀指出三件事情可以驗證佛所言無誤,他要摩納回去對那隻白狗進行測試。   白狗果真聽從指示完成以上三個動作,驗證佛陀所言不假,摩納因此相信因果業報真實不虛,自此對佛陀升起很大的信心。 之後,他前往請教佛陀關於為什麼人生而有種種差異,如長壽和短命、健康與生病、美與醜、有權勢與否、富裕與貧窮、出生的貴與賤、智慧與愚昧,究竟這其中的因緣為何?     《佛說無常經》說:「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縛。」 一切未覺悟的衆生,尚未斷除無明與渴愛者,都會被困在三界之內,因為無常與痛苦讓我們流轉於輪迴,是我們自己像蠶一樣,不斷吐出絲來把自己層層包住,作繭自縛。   延伸閱讀: ・因果報應故事:不昧因果野狐禪 ・因果報應故事:耶奢蜜多缘,供水功德 ・因果報應故事:微妙比丘尼 這篇文章 佛教因果報應例子—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因果報應例子—耶奢蜜多缘,供水功德 https://lafot.org/3481/%e4%bd%9b%e6%95%99%e5%9b%a0%e6%9e%9c%e5%a0%b1%e6%87%89%e5%8b%95%e7%95%ab%e6%95%85%e4%ba%8b-%e8%80%b6%e5%a5%a2%e8%9c%9c%e5%a4%9a%e7%bc%98%ef%bc%8c%e4%be%9b%e6%b0%b4%e5%8a%9f%e5%be%b7/ Tue, 11 Jan 2022 08:52:31 +0000 https://lafot.org/?p=3481

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難免犯錯,重點在於能否面對過錯,從中學習; 若是錯了不知悔改,罪業累深,便會造成無可彌補的後果。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九》   有一位髮蒼齒搖的長者,聽聞佛法,歡喜無比,於是發心出家修行。 但是出家後的老比丘,卻不用心思惟世間無常之理,反而懶散懈怠。   不久,重病纏身,醫生告知須以酥酪為藥,病方可好轉。老比丘聽了醫生的話後,馬上就吃了酥酪。 到了半夜,老比丘藥性發作,身體發熱、口渴難耐,於是起身找水,沒想到屋子裡的水瓶都是空的,只好往屋外的池塘走去。   到了池塘邊,老比丘發現池塘的水也已乾涸,於是又再往更遠處的河流走去。當他來到河邊,沒想到河水竟然也已枯竭。 就這樣,老比丘帶著疲憊不堪又為病所苦的身體,前往其他地方找水,結果所到之處都是相同的情形。   望著眼前乾涸的河床,老比丘深感懊悔,懺悔自己的懈怠; 及至天明,他回到僧團,將所遭遇的情形,告知他的師父。     他的師父一聽老比丘的描述,馬上告訴他:「你的情況,就像是餓鬼道的眾生所受的苦,非仰仗大功德力無法解脫。你現在快取我瓶中的水,供養清淨僧眾。」 老比丘一聽師父的開示,馬上拿起師父的淨瓶,準備供僧。沒想到,當老比丘的手一碰到淨瓶,淨瓶中的水立刻蒸發得一滴也不剩。   此時,老比丘驚恐萬分,深怕自己一旦往生,會立刻墮到餓鬼道中。 這時他想起唯有仰仗大慈悲、大智慧的佛陀才能得到救拔,於是立刻前往迦葉佛的住所,頂禮佛陀,將所遭遇的情況告訴佛陀。   老比丘說:「世尊,我現在碰到這樣的災厄,死後恐怕會墮入餓鬼道中,唯願世尊慈悲哀憫,為我開示,消此災難。」 佛陀告訴老比丘:「現在的你唯有以清淨水供養眾僧,仰仗清淨供養功德力,才能脫離墮落餓鬼道的果報。」   老比丘聽完佛陀的開示,心開意解,信受奉行,從此以後,不再偷懶,每天以清淨水供養大眾僧,即至命終,從未懈怠。 佛陀告訴大眾:「因為這樣的清淨供養功德,生生世世口中常有清淨八功德水,滿足所需。直到今生有因緣隨我出家修行,證得道果。當時的老比丘,就是現在的耶奢蜜多。」  ... 這篇文章 佛教因果報應例子—耶奢蜜多缘,供水功德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大方廣佛華嚴經》【6】51-60 https://lafot.org/2843/%e3%80%8a%e5%a4%a7%e6%96%b9%e5%bb%a3%e4%bd%9b%e8%8f%af%e5%9a%b4%e7%b6%93%e3%80%8b%e3%80%906%e3%80%9151-60/ Fri, 07 Jan 2022 12:09:42 +0000 https://lafot.org/?p=2843

華嚴經要旨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八十華嚴 又稱《新華嚴》、《唐經》。唐于闐實叉難陀譯。 卷第五十一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音聲?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遍至,普遍無量諸音聲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信解皆令歡喜,心得清涼故;應知如來音聲化不失時,所應聞者無不聞故;應知如來音聲無生滅,如呼響故;應知如來音聲無主,修習一切業所起故;應知如來音聲甚深,難可度量故;應知如來音聲無邪曲,法界所生故;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普入法界故;應知如來音聲無變易,至於究竟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非量、非無量,非主、非無主,非示、非無示。何以故?佛子!譬如世界將欲壞時,無主無作,法爾而出四種音聲。其四者何?一曰:『汝等當知初禪安樂,離諸欲惡,超過欲界。』眾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初禪,捨欲界身,生於梵天。二曰:『汝等當知二禪安樂,無覺無觀,超於梵天。』眾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二禪,捨梵天身,生光音天。三曰:『汝等當知三禪安樂,無有過失,超光音天。』眾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三禪,捨光音身,生遍淨天。四曰:『汝等當知四禪寂靜,超遍淨天。』眾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四禪,捨遍淨身,生廣果天。是為四。佛子!此諸音聲無主無作,但從眾生諸善業力之所出生。佛子!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主無作,無有分別,非入非出,但從如來功德法力,出於四種廣大音聲。其四者何?一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是苦,所謂: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無福德苦、著我我所苦、作諸惡行苦。欲生人、天當種善根;生人、天中,離諸難處。』眾生聞已,捨離顛倒,修諸善行,離諸難處,生人、天中。二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眾苦熾然,如熱鐵丸。諸行無常,是磨滅法;涅槃寂靜,無為安樂,遠離熾然,消諸熱惱。』眾生聞已,勤修善法,於聲聞乘得隨順音聲忍。三曰:『汝等當知聲聞乘者,隨他語解,智慧狹劣;更有上乘,名:獨覺乘,悟不由師,汝等應學。』樂勝道者聞此音已,捨聲聞道,修獨覺乘。四曰:『汝等當知過二乘位更有勝道,名為:大乘。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捨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於二乘,名為:大乘、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為諸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希求佛果;聞此音已,發菩提心。佛子!如來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眾生。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呼響,因於山谷及音聲起,無有形狀,不可覩見,亦無分別,而能隨逐一切語言。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有形狀,不可覩見,非有方所,非無方所;但隨眾生欲解緣出,其性究竟,無言無示,不可宣說。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諸天有大法鼓,名為:覺悟。若諸天子行放逸時,於虛空中出聲告言:『汝等當知一切欲樂皆悉無常,虛妄顛倒,須臾變壞,但誑愚夫令其戀著。汝莫放逸,若放逸者,墮諸惡趣,後悔無及。』放逸諸天聞此音已,生大憂怖,捨自宮中所有欲樂,詣天王所求法行道。佛子!彼天鼓音,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而能利益無量眾生。當知如來亦復如是,為欲覺悟放逸眾生,出於無量妙法音聲,所謂:無著聲、不放逸聲、無常聲、苦聲、無我聲、不淨聲、寂滅聲、涅槃聲、無有量自然智聲、不可壞菩薩行聲、至一切處如來無功用智地聲,以此音聲遍法界中而開悟之。無數眾生聞是音已,皆生歡喜,勤修善法,各於自乘而求出離,所謂:或修聲聞乘、或修獨覺乘、或習菩薩無上大乘。而如來音,不住方所,無有言說。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采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復有百千差別音聲。佛子!彼善口女從口一聲,出於如是無量音聲。當知如來亦復如是,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遍至,悉令得解。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住於梵宮出梵音聲,一切梵眾靡不皆聞,而彼音聲不出眾外。諸梵天眾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獨與我語。』如來妙音亦復如是,道場眾會靡不皆聞,而其音聲不出眾外。何以故?根未熟者不應聞故。其聞音者皆作是念:『如來世尊獨為我說。』佛子!如來音聲無出無住,而能成就一切事業。是為如來音聲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眾水皆同一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水無念慮亦無分別。如來言音亦復如是,唯是一味,謂解脫味,隨諸眾生心器異故無量差別,而無念慮亦無分別。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六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阿那婆達多龍王興大密雲,遍閻浮提普霔甘雨,百穀苗稼皆得生長,江河泉池一切盈滿;此大雨水不從龍王身心中出,而能種種饒益眾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悲雲遍十方界,普雨無上甘露法雨,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增長善法,滿足諸乘。佛子!如來音聲不從外來、不從內出,而能饒益一切眾生。是為如來音聲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摩那斯龍王將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雲彌覆虛空凝停七日,待諸眾生作務究竟。何以故?彼大龍王有慈悲心,不欲惱亂諸眾生故。過七日已,降微細雨普潤大地。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將降法雨,未便即降,先興法雲成熟眾生,為欲令其心無驚怖;待其熟已,然後普降甘露法雨,演說甚深微妙善法,漸次令其滿足如來一切智智無上法味。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於大海中降雨之時,或降十種莊嚴雨,或百、或千、或百千種莊嚴雨。佛子!水無分別,但以龍王不思議力令其莊嚴,乃至百千無量差別。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為諸眾生說法之時,或以十種差別音說,或百、或千、或以百千,或以八萬四千音聲說八萬四千行,乃至或以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音聲各別說法,令其聞者皆生歡喜;如來音聲無所分別,但以諸佛於甚深法界圓滿清淨,能隨眾生根之所宜,出種種言音皆令歡喜。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娑竭羅龍王,欲現龍王大自在力,饒益眾生咸令歡喜,從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處,興大雲網周匝彌覆。其雲色相無量差別,或閻浮檀金光明色,或毘瑠璃光明色,或白銀光明色,或玻瓈光明色,或牟薩羅光明色,或碼碯光明色,或勝藏光明色,或赤真珠光明色,或無量香光明色,或無垢衣光明色,或清淨水光明色,或種種莊嚴具光明色,如是雲網周匝彌布。既彌布已,出種種色電光。所謂:閻浮檀金色雲出瑠璃色電光,瑠璃色雲出金色電光,銀色雲出玻瓈色電光,玻瓈色雲出銀色電光,牟薩羅色雲出碼碯色電光,碼碯色雲出牟薩羅色電光,勝藏寶色雲出赤真珠色電光,赤真珠色雲出勝藏寶色電光,無量香色雲出無垢衣色電光,無垢衣色雲出無量香色電光,清淨水色雲出種種莊嚴具色電光,種種莊嚴具色雲出清淨水色電光;乃至種種色雲出一色電光,一色雲出種種色電光。復於彼雲中出種種雷聲,隨眾生心皆令歡喜。所謂:或如天女歌詠音,或如諸天妓樂音,或如龍女歌詠音,或如乾闥婆女歌詠音,或如緊那羅女歌詠音,或如大地震動聲,或如海水波潮聲,或如獸王哮吼聲,或如好鳥鳴囀聲,及餘無量種種音聲。既震雷已,復起涼風,令諸眾生心生悅樂,然後乃降種種諸雨,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從他化天至於地上,於一切處所雨不同。所謂:於大海中雨清冷水,名:無斷絕;於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美妙;於化樂天雨大摩尼寶,名:放大光明;於兜率天雨大莊嚴具,名為:垂髻;於夜摩天雨大妙華,名:種種莊嚴具;於三十三天雨眾妙香,名為:悅意;於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為:覆蓋;於龍王宮雨赤真珠,名:涌出光明;於阿脩羅宮雨諸兵仗,名:降伏怨敵;於此欝單越雨種種華,名曰:開敷;餘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處,所雨不同。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善根異故,雨有差別。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法王亦復如是,欲以正法教化眾生,先布身雲彌覆法界,隨其樂欲為現不同。所謂:或為眾生現生身雲,或為眾生現化身雲,或為眾生現力持身雲,或為眾生現色身雲,或為眾生現相好身雲,或為眾生現福德身雲,或為眾生現智慧身雲,或為眾生現諸力不可壞身雲,或為眾生現無畏身雲,或為眾生現法界身雲。佛子!如來以如是等無量身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隨諸眾生所樂,各別示現種種光明電光。所謂: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無所不至;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無邊光明;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入佛祕密法;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影現光明;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光明照耀;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入無盡陀羅尼門;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正念不亂;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究竟不壞;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順入諸趣;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滿一切願皆令歡喜。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現如是等無量光明電光已,復隨眾生心之所樂,出生無量三昧雷聲。所謂:善覺智三昧雷聲、明盛離垢海三昧雷聲、一切法自在三昧雷聲、金剛輪三昧雷聲、須彌山幢三昧雷聲、海印三昧雷聲、日燈三昧雷聲、無盡藏三昧雷聲、不壞解脫力三昧雷聲。佛子!如來身雲中出如是等無量差別三昧雷聲已,將降法雨,先現瑞相開悟眾生。所謂:從無障礙大慈悲心,現於如來大智風輪,名:能令一切眾生生不思議歡喜適悅。此相現已,一切菩薩及諸眾生,身之與心皆得清涼。然後從如來大法身雲、大慈悲雲、大不思議雲,雨不思議廣大法雨,令一切眾生身心清淨。所謂:為坐菩提場菩薩雨大法雨,名:法界無差別;為最後身菩薩雨大法雨,名:菩薩遊戲如來祕密教;為一生所繫菩薩雨大法雨,名:清淨普光明;為灌頂菩薩雨大法雨,名:如來莊嚴具所莊嚴;為得忍菩薩雨大法雨,名:功德寶智慧華開敷不斷菩薩大悲行;為住向行菩薩雨大法雨,名:入現前變化甚深門而行菩薩行無休息無疲厭;為初發心菩薩雨大法雨,名:出生如來大慈悲行救護眾生;為求獨覺乘眾生雨大法雨,名:深知緣起法遠離二邊得不壞解脫果;為求聲聞乘眾生雨大法雨,名:以大智慧劍斷一切煩惱怨;為積集善根決定、不決定眾生雨大法雨,名:能令成就種種法門生大歡喜。佛子!諸佛如來隨眾生心,雨如是等廣大法雨,充滿一切無邊世界。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其心平等,於法無吝,但以眾生根欲不同,所雨法雨示有差別。是為如來音聲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應知如來音聲有十種無量。何等為十?所謂:如虛空界無量,至一切處故;如法界無量,無所不遍故;如眾生界無量,令一切心喜故;如諸業無量,說其果報故;如煩惱無量,悉令除滅故;如眾生言音無量,隨解令聞故;如眾生欲解無量,普觀救度故;如三世無量,無有邊際故;如智慧無量,分別一切故;如佛境界無量,入佛法界故。佛子!如來、應、正等覺音聲成就如是等阿僧祇無量,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三千世界將壞時,  眾生福力聲告言,  四禪寂靜無諸苦,  令其聞已悉離欲。  十力世尊亦如是,  出妙音聲遍法界,  為說諸行苦無常,  令其永度生死海。  譬如深山大谷中,  隨有音聲皆響應,  雖能隨逐他言語,  而響畢竟無分別。  十力言音亦復然,  隨其根熟為示現,  令其調伏生歡喜,  不念我今能演說。  如天有鼓名能覺,  常於空中震法音,  誡彼放逸諸天子,  令其聞已得離著。  十力法鼓亦如是,  出於種種妙音聲,  覺悟一切諸群生,  令其悉證菩提果。... 這篇文章 《大方廣佛華嚴經》【6】51-60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知多少 https://lafot.org/3192/%e4%bd%9b%e6%95%99/ Mon, 03 Jan 2022 08:26:39 +0000 https://lafot.org/?p=3192

佛教起源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和印度邊界間靠近尼泊爾)的王室太子悉達多·喬答摩,於35歲修道成爲釋迦牟尼佛後在約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的「苦、集、滅、道」的教導內容,因緣轉趨為宗教化,為現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教者爲釋迦牟尼佛,一般尊稱其爲「佛陀」,「佛」是佛陀的簡稱,其意思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陀」義爲覺者、覺悟者,廣義上也包含三世諸佛。 佛教的本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義更像是一種哲理,這是由於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沒有明確指出神明的定義甚至反對迷信,因而後世的佛教儘管有些神話故事與規範,始終帶有一些不可知論的氣息,佛陀認為不應該浪費時間思考對滅苦沒幫助的概念。 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按照佛教的觀點,人和其他六道眾生一樣,沈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離三界,不再輪迴。 佛教徒修習佛法的目的,即在於追隨並實踐悉達多所覺悟的四聖諦,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斷盡一切煩惱,最終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結束六道輪迴,得到究竟解脫,進入涅槃的境界。 老佛爺論佛教: 談佛教起源的時候,要先知道佛教根本起源來自於吠陀思想,結合瑜珈呼吸法。並且融合了,當時候的各大學說,最終開創屬於自己的四諦架構。佛教流傳不同地區結合不同文化,而有南傳,漢傳,藏傳之分,而流傳不同的時間區隔,則有屬於自己的名稱,中觀,唯識,密教。而隨著時間越久,則融入更多的印度教文化,思想教義,天神。 在延伸變化的同時,則因應當時政經背景,和思想架構上,提出更精細的內涵。也可說佛陀起個頭,而完善知識體系,則歸功於一千年來,各大弟子思想結晶。 佛教派系 自從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可概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兩大支。 漢傳佛教傳入時間較早,影響地區也大,依影響地區又可分為中國佛教、日本佛教、韓國佛教、與越南佛教。 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現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另外兩個為藏傳佛教與上座部佛教)。 佛教的一支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日本等處,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者。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 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開始於西元四世紀中葉,藏王拉托托日年贊的時期開始在西藏出現佛教三寶所依和供奉。 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並且在拉薩興建了大昭寺與小昭寺。 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戒入藏,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   南傳佛教 由印度恆河流域向南方流傳,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 傳入斯里蘭卡的佛教屬於上座部的一支,又稱分別說部,宏傳於印度西南部,與印度東方的大眾部、西部的說一切有部鼎足而三,在教義上,雖然傳承自上座部,但也採取部份大眾部的看法。 現今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有很多上座部佛教(當地教徒對南傳佛教的稱謂)教徒,當中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徒佔該國佛教徒的90%。 南傳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釋使用巴利語,故又稱巴利佛教。如就所屬部派來說,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團的,都可稱為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如盛行中國雲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釋迦牟尼佛生平動畫 這篇文章 佛教知多少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大方廣佛華嚴經》【1】01-10 https://lafot.org/2783/%e3%80%8a%e5%a4%a7%e6%96%b9%e5%bb%a3%e4%bd%9b%e8%8f%af%e5%9a%b4%e7%b6%93%e3%80%8b%e3%80%901%e3%80%9101-10/ Sat, 01 Jan 2022 14:45:39 +0000 https://lafot.org/?p=2783

華嚴經要旨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八十華嚴 又稱《新華嚴》、《唐經》。唐于闐實叉難陀譯。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龜龍繫象之初,人文始著。雖萬八千歲,同臨有截之區;七十二君,詎識無邊之義。」由是人迷四忍,輪迴於六趣之中;家纏五蓋,沒溺於三塗之下。及夫鷲巖西峙,象駕東驅,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視,中天調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鐵圍,延促沙劫。其為體也,則不生不滅;其為相也,則無去無來。念處、正勤,三十七品為其行;慈、悲、喜、捨,四無量法運其心。方便之力難思,圓對之機多緒,混大空而為量,豈算數之能窮?入纖芥之微區,匪名言之可述,無得而稱者,其唯大覺歟!   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記。金仙降旨,大雲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寶雨之文後及。加以積善餘慶,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禎絕瑞,既日至而月書;貝牒靈文,亦時臻而歲洽。逾海越漠,獻賝之禮備焉;架險航深,重譯之辭罄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斯乃諸佛之密藏,如來之性海。視之者,莫識其指歸;挹之者,罕測其涯際。有學、無學,志絕窺覦;二乘、三乘,寧希聽受。最勝種智,莊嚴之迹既隆;普賢、文殊,願行之因斯滿。一句之內,包法界之無邊;一毫之中,置剎土而非隘。摩竭陀國,肇興妙會之緣;普光法堂,爰敷寂滅之理。緬惟奧義,譯在晉朝;時逾六代,年將四百。然圓一部之典,纔獲三萬餘言,唯啟半珠,未窺全寶。朕聞其梵本,先在于闐國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既覩百千之妙頌,乃披十萬之正文。粵以證聖元年,歲次乙未,月旅沽洗,朔惟戊申,以其十四日辛酉,於大遍空寺,親受筆削,敬譯斯經。遂得甘露流津,預夢庚申之夕;膏雨灑潤,後覃壬戌之辰。式開實相之門,還符一味之澤。以聖曆二年,歲次己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繕寫畢功;添性海之波瀾,廓法界之疆域。大乘頓教,普被於無窮;方廣真筌,遐該於有識。豈謂後五百歲,忽奉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啟珠函之祕。所冀:闡揚沙界,宣暢塵區;並兩曜而長懸,彌十方而永布。一窺寶偈,慶溢心靈;三復幽宗,喜盈身意。雖則無說無示,理符不二之門;然而因言顯言,方闡大千之義。輒申鄙作,爰題序云。   卷第一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瑠璃為幹;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踈,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為其果,含輝發焰,與華間列。其樹周圍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遍十方,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校;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其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為臺,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眾色雜華而作瓔珞。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果,周迴間列。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化現珠玉;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   爾時,世尊處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虛空普遍一切,於諸國土平等隨入。身恒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已清淨,而恒示生諸佛國土。無邊色相,圓滿光明,遍周法界,等無差別;演一切法,如布大雲。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覩;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遶,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普寶焰妙光菩薩摩訶薩、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訶薩、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訶薩、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訶薩、香焰光幢菩薩摩訶薩、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而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諸波羅蜜悉已圓滿;慧眼明徹,等觀三世;於諸三昧,具足清淨;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尊嚴可敬;知眾生根,如應化伏;入法界藏,智無差別;證佛解脫,甚深廣大;能隨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願海所持,恒與智俱盡未來際;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祕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入於無量三昧海門;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須彌華光執金剛神、清淨雲音執金剛神、諸根美妙執金剛神、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大樹雷音執金剛神、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密焰勝目執金剛神、蓮華光摩尼髻執金剛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無量劫中恒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隨願所行,已得圓滿,到於彼岸;積集無邊清淨福業,於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達;獲神通力,隨如來住,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處於眾會,威光特達,隨諸眾生所應現身而示調伏;一切諸佛化形所在,皆隨化往;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所謂:華髻莊嚴身眾神、光照十方身眾神、海音調伏身眾神、淨華嚴髻身眾神、無量威儀身眾神、最上光嚴身眾神、淨光香雲身眾神、守護攝持身眾神、普現攝取身眾神、不動光明身眾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成就大願,供養承事一切諸佛。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所謂;寶印手足行神、蓮華光足行神、清淨華髻足行神、攝諸善見足行神、妙寶星幢足行神、樂吐妙音足行神、栴檀樹光足行神、蓮華光明足行神、微妙光明足行神、積集妙華足行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過去無量劫中,親近如來,隨逐不捨。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道場神,所謂:淨莊嚴幢道場神、須彌寶光道場神、雷音幢相道場神、雨華妙眼道場神、華纓光髻道場神、雨寶莊嚴道場神、勇猛香眼道場神、金剛彩雲道場神、蓮華光明道場神、妙光照耀道場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過去值無量佛,成就願力,廣興供養。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城神,所謂:寶峯光耀主城神、妙嚴宮殿主城神、清淨喜寶主城神、離憂清淨主城神、華燈焰眼主城神、焰幢明現主城神、盛福光明主城神、清淨光明主城神、香髻莊嚴主城神、妙寶光明主城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無量不思議劫,嚴淨如來所居宮殿。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地神,所謂:普德淨華主地神、堅福莊嚴主地神、妙華嚴樹主地神、普散眾寶主地神、淨目觀時主地神、妙色勝眼主地神、香毛發光主地神、悅意音聲主地神、妙華旋髻主地神、金剛嚴體主地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發深重願,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   復有無量主山神,所謂:寶峯開華主山神,華林妙髻主山神、高幢普照主山神、離塵淨髻主山神、光照十方主山神、大力光明主山神、威光普勝主山神、微密光輪主山神、普眼現見主山神、金剛密眼主山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諸法得清淨眼。   復有不可思議數主林神,所謂:布華如雲主林神、擢幹舒光主林神、生芽發耀主林神、吉祥淨葉主林神、垂布焰藏主林神、清淨光明主林神、可意雷音主林神、光香普遍主林神、妙光迴耀主林神、華果光味主林神……。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皆有無量可愛光明。   復有無量主藥神,所謂:吉祥主藥神、栴檀林主藥神、清淨光明主藥神、名稱普聞主藥神、毛孔光明主藥神、普治清淨主藥神、大發吼聲主藥神、蔽日光幢主藥神、明見十方主藥神、益氣明目主藥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性皆離垢,仁慈祐物。   復有無量主稼神,所謂:柔軟勝味主稼神、時華淨光主稼神、色力勇健主稼神、增長精氣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嚴環髻主稼神、潤澤淨華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見者愛樂主稼神、離垢淨光主稼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復有無量主河神,所謂:普發迅流主河神、普潔泉澗主河神、離塵淨眼主河神、十方遍吼主河神、救護眾生主河神、無熱淨光主河神、普生歡喜主河神、廣德勝幢主河神、光照普世主河神、海德光明主河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無量數,皆勤作意利益眾生。   復有無量主海神,所謂:出現寶光主海神、成金剛幢主海神、遠塵離垢主海神、普水宮殿主海神、吉祥寶月主海神、妙華龍髻主海神、普持光味主海神、寶焰華光主海神、金剛妙髻主海神、海潮雷聲主海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以如來功德大海充滿其身。   復有無量主水神,所謂:普興雲幢主水神、海潮雲音主水神、妙色輪髻主水神、善巧漩澓主水神、離垢香積主水神、福橋光音主水神、知足自在主水神、淨喜善音主水神、普現威光主水神、吼音遍海主水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常勤救護一切眾生而為利益。   復有無數主火神,所謂:普光焰藏主火神、普集光幢主火神、大光普照主火神、眾妙宮殿主火神、無盡光髻主火神、種種焰眼主火神、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威光自在主火神、光明破暗主火神、雷音電光主火神……。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能示現種種光明,令諸眾生熱惱除滅。... 這篇文章 《大方廣佛華嚴經》【1】01-10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