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3 佛教小知識:四向四果 https://lafot.org/4371/%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5%9b%9b%e5%90%91%e5%9b%9b%e6%9e%9c/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4371

四向是指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稱四沙門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合稱四向四果。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 須陀桓 佛的四雙八輩弟子中的最初位階,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門四果中的果位。 釋迦牟尼佛以河流來比喻八正道,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 能夠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以及遵行正法(法、次法向)。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夠成就向須陀洹。成就四不壞信,就可證須陀洹果。 證初果的先決條件是四預流支: 親近善士 聽聞佛法 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 因此成就四不壞信者,就證得須陀洹果。 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雖尚不能夠永遠脫離輪迴,但已永遠不會墜落至三惡道,在於人、天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脫,因此又稱七有。   在巴利聖典中,初果的質素是:「那些斷除了三結的比丘,能得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斷三結,即有身見、疑見、戒禁取見三種: 斷有身見:不持我見,即在見解上,不再認為五蘊有「我」、「真我」、「實我」、「靈魂」。 斷疑見:即斷除了對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慮,對佛、法、僧等有了堅固不變的信心,不再懷疑。對因緣果報之理不再產生疑惑。 斷戒禁取見:入流聖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槃的過程,能分辨有益與無益的行為,不再迷信於無益的宗教儀式、禁忌、戒條等。   得須陀洹果的聖者,有兩個特點: 不墮法,又稱不墮惡趣法,確立戒行,不犯導致投生惡趣的六種惡事,不會得惡果報,不會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 正定聚,又叫正性決定、決定正向三菩提、決定正向於正覺,成為須陀洹之後,定力不退,因此再也不會轉為凡夫,必定到達最高的覺悟。   斯陀含 是部派佛教修行的位階、果位名稱,意為一還果,是沙門四果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在此之前則為須陀洹,此之後則為阿那含。 中文的意思是「一往來」,佛經中也稱為「一上一還」,指的是:最多只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完全解脫,永遠出離輪迴。得一來果的聖者,又稱家家。   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因此得斯陀含果的聖者,不會投生三惡道,其定力與修行也不會退失,至多在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就可以得到解脫。   佛教修行具有科學態度,修行之後必須經由測試、驗證才能得知是否正確而無偏誤,此稱為「證果」,無論是漸修或頓悟都必須進行驗證,正確後才算取得果位,否則必須持續修行,並再次進行驗證。...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四向四果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十八界 https://lafot.org/3842/%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5%8d%81%e5%85%ab%e7%95%8c/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3842

佛教以人的認識為中心,對世界一切現象所作的分類,或說,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將有情眾生的世間法界分成三大類別:發生認識功能的六根(六內界)、作為認識對象的六境(六外界)、由此生起的六識界,代表世間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種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煩惱的原因。 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因為這根境識三種作用變化,而互成因果,展轉無窮。   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時刻觀照,才能證到真空妙境,由是擺脫一切根塵識界,了然本來是空。     六根界   內六根界,此具如前明,內六根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欲使修觀之徒推析無謬,滯十六知見之妄計也。   能見之根,名為眼界。 能聞之根,名為耳界。 能嗅之根,名為鼻界。 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 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 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   六塵界   外六塵界,此具如前,外六塵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 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 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 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 觸即觸著,身所覺冷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 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十八界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三聚、三聚戒 https://lafot.org/4451/%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4%b8%89%e8%81%9a%e3%80%81%e4%b8%89%e8%81%9a%e6%88%92/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4451

三聚是指三種類聚,正定聚、邪定聚以及不定聚,其說明眾說紛紜,此舉佛學大辭典與佛光大辭典之解釋。 佛學大辭典 以三聚該收一切眾生也。 正定聚,必定證悟者。 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 不定聚,在二者中間有緣證悟,無緣不證悟也。   此三聚之義通於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論十曰:「正邪不定聚聖造無間餘。」預流向已上之聖者為正定聚,造五無間業者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間修七方便之行者為不定聚。   大乘之三聚有多義,智度論八十四曰:「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是通相說三聚,未判其位也。 依起信論之所說,則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為邪定,十住已上為正定,十信之人為不定性。此為實大乘之義。 權大乘之相宗,則依智度論之說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無種性之人為邪定,不定種性之人為不定性,菩薩定性之人為正定。 又依釋摩訶衍論之一說,則十聖為正定聚,三賢為不定聚,自餘之凡夫為邪定聚。是亦權大乘之意也。 圭峰之起信筆削記三曰:「權教以無種性人為邪,以菩薩為正,以不定性人為不定。終教以一切異性為邪,三賢為正,十信為不定。」探玄記三曰:「若依地論,見道已上,方名正道。」   分別而言,三定聚或作正性定聚、邪性定聚、不定性聚,或必正聚、必邪聚、不定聚,或直見際、邪見際、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見際。略稱為正定、邪定、不定。 以上三聚之名稱雖見於《阿含經》,惟阿含經另說等聚、邪聚、不定聚,或善聚、等聚、定聚等三聚。   佛光大辭典 「聚」即聚類、聚集之意。此係從求正果之修行立場所作之分類。 眾生分為如下三類: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按《俱舍論》卷十所稱,見道以後之聖者斷盡見惑等,必定入於擇滅,即涅槃,謂之正性,此即正性定聚。 犯五無間業者必定墮入地獄,此即邪性定聚。 其餘依緣次第不定者,即為不定性聚。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中,將三聚各別為本性與方便兩種,共說六聚。依此,法相宗據五性各別之教義加以解釋。 華嚴宗從種性、解惑、行業、邪正位、大乘菩薩之得失等五方面加以解釋,又以三聚配於菩薩之階位,《釋摩訶衍論》卷一中舉出三種說法,其一同於華嚴宗之說,認為十信以前為邪定、十信為不定、十信以後為正定。 據《無量壽經》卷下所載,阿彌陀佛之凈土無邪定聚與不定聚,所住者皆為正定聚。此即一般所謂之處不退。 據此,日本凈土真宗謂得他力信心之第十八願行者為正定聚,雜行雜修萬善諸行往生凈土之第十九願行者為邪定聚,以自力念佛之第二十願行者為不定聚。唯有正定聚者有真實報土,方能成佛。...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三聚、三聚戒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十二因緣 https://lafot.org/3505/%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5%8d%81%e4%ba%8c%e5%9b%a0%e7%b7%a3/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3505

十二因緣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 十二因緣 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都是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十二因緣因果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   《大毘婆沙論》將《發智論》所確立的時分緣起,按三世二重因果釋義為分位緣起,此十二因緣學說為《俱舍論》所繼承:   1.無明,過去世煩惱帶來的惑,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無明。 2.行,過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業或者不善業,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3.識,其中包括六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4.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無形質;色指身體,指托胎後至第五個七日,身體各部分如手腳等都已形成。 5.六入,指在名色之後,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功能都已產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6.觸,出胎以後,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能接觸六塵,但是未有苦或樂的想法,叫作觸。 7.受,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六根能分別六塵中的好惡境界,但是未能起貪淫之心,叫作受。 8.愛,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圖享樂等境界,但是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捨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 9.取,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到處追求五塵境,叫作取。 10.有,因為追求諸境而引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產生三有的結果,叫作有。 11.生,指因為現世的善惡之業,未來世還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 12.老死,指在未來世受生之後,五蘊之身,成熟後又開始敗壞,叫作老死。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十二因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就是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 過去世:無明、行 現在世: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 未來世:生、老死   十二因緣的意義 因為十二因緣的每個要素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因果,導致輪回流傳不止,所以只要我們暫斷輪回鏈上的任何一個接點,尤其是破除無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緣所束縛,跳出六道輪回,擺脫無休止的生死循環,這也是我們參悟十二因緣的目的。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十二因緣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三法印 https://lafot.org/4442/%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4%b8%89%e6%b3%95%e5%8d%b0/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4442

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南傳佛教 在南傳的上座部佛教中相對應的概念是三相,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南傳佛教將其作為一切萬法存在之特徵。 這個術語主要出現在南傳經論註疏中,在巴利經藏的《小部·譬喻經》中出現過一次但非此含義。 在巴利佛教中,三相的主要內容即: 諸行無常 諸行是苦 諸法無我 涅槃不是諸行,所以涅槃沒有無常和苦,不過因為「諸法無我」所以涅槃也是無我。   三法印的內容最早出自《雜阿含經》中,諸比丘教導闡陀的內容,為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三者,但在《雜阿含經》中並未稱此為法印。正式舉出三法印的名稱,則是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與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中。印順法師認為,三法印是由三三昧發展而來。   龍樹《大智度論》中,將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三者,並列合稱三法印: 「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諸佛法印有三種:一者:有為法,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無為,念不生皆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諸行無常 一切世間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不能了知,反於無常中執常想,故佛說無常以破眾生之常執。 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 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執以為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亙古不變,仍不免剎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   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征,於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 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 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 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 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因為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 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為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諸法無我 一切世間有為無為諸法概皆無我,眾生不能了知,而於一切法強立主宰,故佛說無我以破眾生之我執。...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三法印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六處 https://lafot.org/3856/%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5%85%ad%e8%99%95/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3856

又譯為六入,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經·業相應品·度經》和玄奘譯《緣起經》等等,緣起法中的六處同於十二處中的六內處。緣於各種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長,叫做名色緣六處。   六處為何   六處被解釋為六種感覺的基礎,包括了感官(所依),以及感覺的對象(所緣)。其中包括了: 眼根以及色 耳根以及聲 鼻根以及香 舌根以及味 身根以及觸 意根以及法   分析來說,六入可以分為六內處(眼、耳、鼻、舌、身、意),又稱六根,以及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合稱十二處。   在十二緣起中,識、名色、六處支支有關聯,相互存對方。   六處,謂「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三者之間的關系,不一定是時間先後的因果關系,卻意味著同時存在的關系或者是前途的論理性關系。 也可以這樣講,識、名色、六處具備了同時依存的相互關系。   所以不能完全單講六處,要照應識和名色,因為他們之間有關係,顧此失彼就沒有意義了。   識是包含表面識與潛在識的識體,名色是認識作用及認識對象,即物質色與精神名,我們認識到判斷一個事物的對象,除物質與精神之外,還有概念、題目等要件,成為識支對象的一切事物,皆以名色一詞語表現。   因此,名色即是六識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境。 為眼識對象之色或形狀即是色,耳識之對象聲等即是聲,為身識對象之可觸之物即是觸。   總而言之:為意識對象之一切存在非存在即是法。   要認識判斷這些識的對象,必須要有感覺知覺之器官或能力,有其能力的器官就是六處。六處者,亦所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  ...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六處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四攝法 https://lafot.org/5623/%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5%9b%9b%e6%94%9d%e6%b3%95/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5623

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為菩薩所修行的道,四攝包括了四種,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攝即攝受,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攝就是獲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聽法入道,終獲解脫。 菩薩為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使人覺悟的有情眾生,具足了三昧陀羅尼,菩薩外行四攝法,以內則以四無量心為根本,希望在迷的眾生一同了悟真諦,同就成佛。 所以利用四種攝受方便之門令眾生產生一種好感和依附之心,當獲得眾生的信任,便可更容易使其親近佛法,眾生平日亦應多修行四攝法。   布施 謂菩薩以財、法二種布施攝眾生也。若眾生樂財,即以財施攝之;若眾生樂法,即以法施攝之。眾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攝。  布施攝分作三種,分別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財布施又分外財布施和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包括了錢財、物質、醫藥等施捨,特別是在別人有所需要時,悉數贈予,內財布施是以體力勞動幫助別人,如義工或志工。   法布施是把自有的知識智慧技能傳授給對方,若果眾生對佛法追求時,我們應當將知識道理傳授、更應宣說善法,令其蒙益。   無畏施是一種令人脫離恐怖的施予,包括使了脫離危險或拯救瀕死之人,既稱「無畏」,即是自己面對人言所譏、眾人無明眾口鑠金之時,仍能堅持正信正念行正道,進行拯救,不怕受辱。   布施的目的,跟六度的布施不一樣,這個就是跟人家結感情、結恩惠,所謂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就是先讓他心里生歡喜,對我們產生很好的感情,然後再把佛法介紹給他。 三種布施以法布施為首,最快見效,效果最明顯,佛陀說以無畏布施最為高尚,代表已經捨棄一切、無執著、無我了。   愛語 謂菩薩隨順眾生根性,善言撫慰,則一切眾生樂聞善言,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愛語攝可以理解為善軟之語,而不是多語,更不應是阿諛奉承、媚惑人心之語,須知口亦能作業,是真實愛護的教導,使接受的人心里面尊敬、悅服,歡喜接受,特別是接引初學的人,這里面真的是要有智慧,要有很深的愛心,真實誠懇的愛心,還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夠有攝受的力量。 攝就像那磁鐵,吸鐵石吸鐵一樣,它能夠把你吸住,有這麽一個力量,所以叫做攝。這四種應用得很巧妙的時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對人我們可說歡悅讚嘆之話,看見別人傷心時則說安慰之話,讓別人信賴,廣傳善法善行,別人失意時,給他一個柔軟語、愛語、鼓勵的話。   利行 謂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是眾人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 利是利益,所有一切的行誼,絕對是有利益的,這個於自己沒有利益,誰願意去修學?特別是初學的凡夫,對於利看得非常重,如果有利可圖,他就很容易來學習了,這是對初學的方法。 菩薩會隨身口意三途而善行,這裏所說的利行攝是超越了一般人世間的標準,捨棄自利而行他,以別人所遇的當作自己所受的,以人飢為己飢、以人溺為己溺,不論是對你有恩的、或是對你有怨的、喜歡你、討厭你、對你好、對你不好的人都一樣的平等的幫助,但必須把智慧與慈悲結合。   同事...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四攝法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十善 https://lafot.org/4684/%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5%8d%81%e5%96%84/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4684

十善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為戒律受持,則稱爲十善戒、十戒,不是指沙彌十戒。 行十善業道,即不行十惡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即可生欲界天,有關欲界可參考大千世界。 五戒與十善,一向被認為是人天善法,在別解脫戒中,雖以五戒為基本,卻未以十善法列入七眾戒。 而大乘菩薩戒,有大乘經論中集出的菩薩戒本,也有三聚淨戒作菩薩戒的總綱,卻未能將十善法作為菩薩戒的基礎來處理,以致漢傳的大乘菩薩戒,徒具嚴格的受持形式,而缺少易學易持的實用效果。   十善以業道的性質而言,身三、口四的七個項目稱為業,意的三個項目,為前七個項目的道,故稱業道,十個項目相加,行惡即合稱為十惡業道,行善則合稱為十善業道。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人趣報:何等為十?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邪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綺語。六者:不兩舌。七者:不惡口。八者:不貪。九者:不瞋。十者:不邪見,於十善業,缺漏不全。以是十業,得人趣報。     不殺生 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 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不殺害人類以及畜生下至昆蟲等生命。 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   不偷盜 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 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 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移, 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   不邪淫 即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 若非己妻,茍合淫欲,即名邪淫。 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不妄語 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 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 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十善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法輪 https://lafot.org/5210/%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6%b3%95%e8%bc%aa/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5210

法輪的說法,來源古印度傳說中的轉輪聖王,當有統一四大部洲的聖君出世,虛空中自然飛來金輪在其頭頂旋轉,為其證明、莊嚴。 由來 釋迦牟尼佛剛出世時,婆羅門仙人阿私陀預言他將來要麼做轉輪聖王統一四海,要麼做最上覺者渡化眾生。 故佛教沿用此說法,認為釋迦牟尼佛所傳佛法如同金輪,稱爲「法輪」,轉輪王之輪則稱為寶輪,後來佛教對法輪的樣式作了定義,賦予其代表佛教的象徵意義。   輪喻車輪,有運載、裝載、前進、圓滿、摧伏等 意義,運載者能把眾生從此岸娑婆世界,亦名堪忍國土,運載到彼岸,西方極樂世界。 又佛說法如車輪轉動不停前進,裝載眾生離苦得 樂。還有摧伏的意思,好比地面不平,有高有低,當車輪經過時,可把地面高低壓平,比喻 眾生的煩惱起伏不平,能通過佛法,把所有煩惱摧伏輾碎。 法輪圓滿不缺,能轉凡成聖,是具有頗大的功德和含義。   佛門法輪由輪轂、八個輪輻和外圈組成,其結構和意義為: 圖案是一個圓形,代表了佛教教義的完滿。 輪轂是法輪中心,代表了戒律,戒律是冥想修煉的本質核心。 八個輪輻是法輪外張,代表了八正道,八正道是破除無明的利器。 輪輞是法輪外圍,指把所有東西匯聚在一起的正念或三昧。 古代的法輪有二十多個輪輻,現在的法輪也有四個輪輻或十個輪輻,中心部的圖案有蓮花寶座形,也有帶卍字圖案的。     轉法輪 在佛教中,法輪代表佛法,轉法輪譬喻在世間傳播佛法,以佛陀的教法能消滅一切煩惱,轉凡成聖,且不停滯於一人一處。   在佛陀入滅,也將請僧侶甚至居士解說佛法,也尊稱爲轉法輪,印度有個傳說,誰能統治全印度,自然會有輪寶出現,它能無堅不摧,無敵不克。 得到輪寶的統治者便被稱為轉輪聖王,把佛的說法稱為轉法輪,即含有這種意義,同時也顯示釋迦所悟的為最高原理。   法輪常轉意為佛法的傳法不斷,佛法如法輪一樣把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餘。   初轉法輪 義爲初宣佛法,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相傳是在波羅奈斯的鹿野苑對憍陳如等五個弟子所說,從現有經律中研究,釋迦不是一開始就講四諦,而是首先講了中道,這是符合事實的。...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法輪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教小知識:四念住 https://lafot.org/3708/%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5%9b%9b%e5%bf%b5%e8%99%95/ Thu, 09 Feb 2023 09:09:04 +0000 https://lafot.org/?p=3708

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   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世間事的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引經據典 在部派佛教的經藏中,四念住,是一乘道、善法聚和一切法,身、受、心和法,分別以食、觸、名色和憶念為所緣;修習三妙行和安那般那念能令四念住滿足,修習四念住能令七覺支滿足。   說一切有部把修行此觀列入三賢位中,分為「別相念住位」和「總相念住位」。   前者是按身、受、心、法分別觀想,也稱「自相別觀」,這四種觀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後者是從身、受、心、法的總體上觀想,也稱「共相別觀」,四共相是:非常、苦、空、非我。   說一切有部修行者於五停心之後修四念處觀。依五停心以止修行者之亂心,即是禪定,依四念處以發修行者之觀慧,即是毗婆舍那。   闡釋內容 四念住最完整的闡釋,經藏中有巴利《長部·大念住經》和漢傳《中阿含經·念處經》,論藏中有上座部《法蘊論·念住品》和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念處品》。 下面介紹以南傳《大念住經》為主幹。 身念住 第一念住為身念住,觀察身體為不淨物。體內外,污穢充滿,沒有乾淨之處,故觀身為不淨。   其下為六種修行方式:入出息、威儀路、正知、厭惡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漸達到無所依而住,不會對世間事物有所執著。   入出息 如實觀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為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微息。   威儀路 如實了知行、住、坐、臥四種威儀。   正知 在一切行為中保持四種正知:有益、適宜、行處、無痴。...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四念住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