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Thu, 09 Feb 2023 09:01:17 +0000 en-US hourly 1 佛教小知識:三昧 https://lafot.org/5330/%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4%b8%89%e6%98%a7/ Thu, 09 Feb 2023 09:01:17 +0000 https://lafot.org/?p=5330

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最早出自婆羅門教《奧義書》中,亦為傳統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經》八支瑜伽中為第八支。在沙門傳統中也廣泛採用,為佛教所沿用,將持戒、禪定、智慧三者合稱為三無漏學。   含義 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其有一般和特殊兩層含義: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 三昧可意譯為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心定於一處,故稱定;遠離惛沈、掉舉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稱等持;正受所觀之法,故稱正受;調整散亂的心使正直,故稱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的依處,故稱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言息慮凝心。   佛教將禪定分為八個層次,包括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無色定。這些定境是越往高處越寂靜殊勝的。在高級禪定中,即使連喜悅、快樂都消失,內心只處於極度寧靜、微妙和殊勝的狀態。   禪那與三昧 禪者,四禪。定者,四無色定、四無量心等皆名為定。解脫者,八解脫。三昧者,除諸禪解脫,余定盡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脫門及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名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   禪那與三昧是極為相近的,幾乎可視為同義詞,但是三昧的範圍較大,一切心不散亂的狀態都可以統稱為三昧,但是禪那專指色界禪與無色界禪。   奢摩它與三昧 奢摩他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重視心的平靜與相續不動,以三昧成就為其目標。在定義上,它與三昧也幾乎是相同的,只是三昧可以指任何一種心境相續不動的狀況,而奢摩它的定義較為狹義,只能用於修行禪那之上。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此狀態稱為三昧。 將心集中於專一對象的精神作用,可分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 前者靠積德,後者靠修行而得,心到達三昧的狀態時,起正智慧,進而與所觀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於直接感見聖境,此稱三昧發得,或稱發定。可知,三昧是證悟的必須階段。     念佛三昧是什麽意思? 念佛三昧,指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也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得到三昧的境界,亦即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之三昧,分為因行、果成二類。 因行念佛三昧為修,果成念佛三昧為發得,你所有的妄想雜念都休止了,清凈一心,就是一心不亂現前了。   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湧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繞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院共茆堂並彩。 不離跬步,就在當下這個空間當中,實際上就是極樂世界,七寶池就湧出青黃赤白的四色蓮華,不離開這個庭院,當下就是黃金地,七重行樹遍布,到處能聽到阿彌陀佛說法。...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三昧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