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消災解難得孩子 https://lafot.org/3177/%e3%80%8a%e8%a7%80%e4%b8%96%e9%9f%b3%e8%8f%a9%e8%96%a9%e6%99%ae%e9%96%80%e5%93%81%e3%80%8b-%e5%ad%b8%e6%9c%83%e6%85%88%e6%82%b2/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3177

頌普門品,除了能治病,能求孩子,能免除各種水難,火災,盜賊難,去掉貪嗔癡以外。 《普門品》,不僅能化解災難,也能和人廣結善緣,不會遇到惡緣的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音三經之一 是《妙法蓮華經》(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又被稱為《觀世音經》(觀音經)。 由姚秦鳩摩羅什譯長行,隋闍那崛多和笈多補譯偈頌。因該經文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圓通之德,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示現三十二應身,普使有情圓成佛道,開周遍法界之門,廣濟眾生,故名「普門品」。   河西王沮渠蒙遜時代,此品舉世流通,功驗最多,歷久不衰。這部經典與〈觀自在菩薩章〉(《華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楞嚴經》),被稱為「觀音三經」。   《普門品》是脫離《法華》而以《普門品經》、《觀世音經》的名目做為單經流行。   主要版本注釋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 隋,天臺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觀音義疏》; 隋,吉藏撰《法華玄論》《法華義疏》; 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 唐,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 宋,知禮述《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     在一千七百多年,有個國王生病了,全國的禦醫都沒有辦法。 病了一個月,這時候觀音菩薩救托夢給他。 說,這是業障病,你去念三遍的法華經的普門品,病就好了。 然後國王照做了,果然病就好了。後來這個國王,就把普門品獨立的取了出來,昭告天下,告訴大家,學觀音菩薩法門的,最好都能頌普門品,消災免難。   頌普門品,除了能治病,能求孩子,能免除各種水難,火災,盜賊難,去掉貪嗔癡以外。     《妙法蓮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齊豫  ... 這篇文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消災解難得孩子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唐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剛智譯 https://lafot.org/5162/5162/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5162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 唐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剛智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 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 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金剛天女使。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 剛月輪。持本三摩地幖幟。皆以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越過十地身語心金剛。各以五智 光明峯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 熾然光明自在威力。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以金剛自性光明遍照 清淨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惟一金剛能斷煩惱。以此甚深祕 密心地普賢自性常住法身。攝諸菩薩。唯此佛利。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 以諸大悲行願圓滿。有情福智資糧之所成就。以五智光照。常住三世。無有暫息平等 智身。爾時普賢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從定而起遍照虛空。金剛自性成辦清淨光明。 同聲以偈讚曰  大日金剛峯  微細住自然   光明常遍照  不壞清淨業    說此讚已。時金剛手菩薩。以右手五峯金剛。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 此金剛曰   吽引   時金剛王菩薩。以所持鉤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此摩尼曰   ꩩ怛 二合   時金剛染菩薩以金剛白蓮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此蓮花曰   �紇哩以三合   時金剛稱菩薩以金剛箜篌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此羯磨曰   쿔噁   時四大菩薩。同聲告金剛界如來言。我今現此神通。為動一切有情本性。開顯鉤 召彼愚童。令染愛諸佛妙法。成熟本有法身故。時虛空藏菩薩。復以手中寶瓶擲於虛 空。寂然一體還來手中。說此金剛藏曰... 這篇文章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唐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剛智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四十二章經》—佛法語錄大全 https://lafot.org/4335/%e5%9b%9b%e5%8d%81%e4%ba%8c%e7%ab%a0%e7%b6%93-%e4%bd%9b%e6%b3%95%e8%aa%9e%e9%8c%84%e5%a4%a7%e5%85%a8/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335

《四十二章經》重點闡述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教義。是佛教的入門書。   四十二章經的基本教義 《四十二章經》以斷愛欲、離貪瞋、持淨戒、得寂靜為要旨。是一部既概括簡短,而又十分重要的經典。   全部經文雖然只有四十二小段,二千三百餘字,但是經義卻總攝三學、六度的法門。   這部經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語錄,也就是佛所說四十二章的佛法。   《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典。大約在西元五十七年至七十五年之間,東漢明帝時,據說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翻譯。   翻譯的時間非常早,有些語詞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語言、文字是有機體,每個語詞都有它所代表的時代性。   內容是把釋迦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一共選錄四十二段話編集而成。   梁啟超曾疑此書為偽,他在《四十二章經辯偽》中說:「質而言之,則乃撰本,而非譯本也。……其人不能於漢代譯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國兩晉著作家中求之。 要之,此書必為中國人作,而非譯自印度。作者必為南人,而非北人。其年代最早不過吳,最晚不過東晉。而其與漢明無關係,則可斷言也。」   不過,湯用彤指出本經「互見於巴厘文及漢譯佛典者極多,可知其非出漢人偽造」。現代學者大多支援湯用彤的說法。   北京大學教授林梅村認為此經譯自犍陀羅語之《法句經》;   而季羨林認為,此書是譯自大夏語的《法句經》,原先只稱《佛經四十二章》,並不是一部完整的「經」,而是與《法句經》相同,是從佛教經文中抄寫出片段,作佛教入門之用。   本經由阿含、法句等佛經摘抄而成,簡要說明佛教的基本教義。   內容包括了佛教的修道綱領,說明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佈施、持戒、禪修,增長善業、如實了知無我的智慧,即可證得四沙門果。   到宋朝時代,禪宗祖師加入許多禪宗的觀念及用語,後來與《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 這篇文章 《四十二章經》—佛法語錄大全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說盂蘭盆經》—為救亡母的盂蘭節 https://lafot.org/4618/%e4%bd%9b%e8%aa%aa%e7%9b%82%e8%98%ad%e7%9b%86%e7%b6%93-%e6%95%91%e5%ba%a6%e5%80%92%e6%87%b8%e4%b9%8b%e8%8b%a6%e7%9a%84%e4%ba%a1%e8%80%85/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618

《佛說盂蘭盆經》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   讚頌孝道的佛說盂蘭盆經 這一部經是佛教的孝經,一部講孝道的經。   由西晉佛教譯經師竺法護所譯。   主要記載著目犍連尊者,為了救度墮落於餓鬼道的母親,向釋迦牟尼佛請示救度之法,最終成功解救其母,釋迦牟尼佛便藉此向大眾宣說盂蘭盆法之經過。   該經收錄於大正藏經集部第16冊的685部,乾隆藏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38冊,另於嘉興藏、高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開寶藏、房山石經等經藏皆有收錄此經典。   「盂蘭盆」是梵語उल्लम्बन, 「盂蘭」意思是「倒懸」; 「盆」的意思是「救器」, 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 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佛說盂蘭盆經》—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 這篇文章 《佛說盂蘭盆經》—為救亡母的盂蘭節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奉詔譯 https://lafot.org/5178/5178/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5178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御製佛頂尊勝總持經呪序   朕惟如來演大乘教。開方便門。千經萬法。無非為濟度群生。使不淪業報。佛頂 尊勝總持經呪者。一切如來智印。廣大慈悲。甚深希有。普利昏迷。實巨海之津梁。 幽暗之日月。飢渴之飲食也。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能發菩提心持誦佩服者。 其福德種種無盡。永脫諸惡苦趣。從無始以來百千億劫。所積罪業悉皆消除。若晝夜 勤修不懈。當得諸佛灌頂。神天擁護。福壽無量。如是勝果。目覩其效。誠實不虛。 朕君臨天下。閔斯民之執迷。所作所為。墮於惡趣。而不知若斯謬戾。誠為可矜。遂 以是經呪。用俾河沙剎土。一切有情。均沾利益。壽延福增。同臻佛道。又況佛有誓 盟。廣濟眾生。必先度忠孝。凡忠臣孝子身生中國。又逢治世。受種種快樂。皆由其 事君事親能盡其道。又能敬禮三寶。修積善因。舉足之頃。即登覺路。若夫為惡之徒 。昧於改悟。所作所為。日甚一日。造業深重。甘心墮落。身如沐漆。求潔實難。隕 墜幽扃。何由出世。苟能回心向善。即此一路。可超出劫塵也   永樂九年六月 日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者。婆羅門僧佛陀波利。儀鳳元年從西國來至此漢土到五臺山 次。遂五體投地向山頂禮曰。如來滅後眾聖潛靈。唯有大士文殊師利。於此山中汲引 蒼生教諸菩薩。波利所恨生逢八難不覩聖容。遠涉流沙故來敬謁。伏乞大慈大悲普覆 令見尊儀。言已悲泣雨淚向山頂禮。禮已舉首忽見一老人從山中出來。遂作婆羅門語 謂僧曰。法師情存慕道追訪聖蹤。不憚劬勞遠尋遺跡。然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之 輩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滅眾生一切惡業。未知法師頗將此經來不 。僧報言曰貧道直來禮謁不將經來。老人言既不將經來空來何益。縱見文殊亦何得識 。師可却向西國取此經將來流傳漢土。即是遍奉眾聖廣利群生。拯濟幽冥報諸佛恩也 。師取經來至此。弟子當示師文殊師利菩薩所在。僧聞此語不勝喜躍。遂裁抑悲淚至 心敬禮。舉頭之頃忽不見老人。其僧驚愕倍更虔心。繫念傾誠迴還西國。取佛頂尊勝 陀羅尼經。至永淳二年迴至西京。具以上事聞奏大帝。大帝遂將其本入內。請日照三 藏法師。及勅司賓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譯此經。勅施僧絹三十匹。其經本禁在內不 出。其僧悲泣奏曰。貧道捐軀委命遠取經來。情望普濟群生救拔苦難。不以財寶為念 。不以名利關懷。請還經本流行。庶望含靈同益。帝遂留翻得之經。還僧梵本。其僧 得梵本將向西明寺。訪得善解梵語漢僧順貞。奏共翻譯。帝隨其請。僧遂對諸大德共... 這篇文章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奉詔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八大人覺經》—施比受更為有福 https://lafot.org/4346/%e5%85%ab%e5%a4%a7%e4%ba%ba%e8%a6%ba%e7%b6%93-%e6%96%bd%e6%af%94%e5%8f%97%e6%9b%b4%e7%82%ba%e6%9c%89%e7%a6%8f/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346

《八大人覺經》是啟發眾生覺悟世間的一切都是痛苦,而使我們對於佛法能生起信心;並且指示我們要如何去修行,要怎樣成就佛道,這是一部對修學佛法,非常重要的經典。   八大人覺經—大小乘妙法的心髓 八大人覺經,全名應為「佛說八大人覺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經集部〉。   八大人覺,即大人八覺或作「八大人念」,「念」或「覺」是「思惟」之意,就是指大人應該深思的八個項目: 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正憶、定心、智慧、無戲論。   八大人覺在阿含經典、佛遺教經、成實論中均廣有論說。   根據「諸佛菩薩大人」句式,「大人」也可能是「大士」或「大菩薩」的一種譯法。本經說明諸佛菩薩等大人應覺知思惟之八種法,觀察體會大人八覺,以作自覺、覺他之修行。   《佛說八大人覺經》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因此三經均言簡意賅,含攝深遠法義,歷代多有大德為之註解講論,是初機學佛的最佳指引。   三經中,又以《八大人覺經》最為流通倡行,三百七十二字,融通大、小乘妙法心髓,契入菩薩道六度萬行。   每一部經都有經題,經題當中又包含通題和別題。通題,就是每一部共通的題名,只要是佛經,皆名為「經」。   所以,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經」就是它的通題。經,古人用貫、攝、常、法四字來解釋此字,也就是說:佛經所說的道理是貫穿諸法而歷古今,恆常不斷的。   此外,每一部經也有其各別不同的「別題」,這一部經的別題就是「佛說八大人覺」。       佛說八大人覺經—菩薩的自覺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翻譯成中文就是「覺」或「覺者」的意思,凡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就稱為「佛陀」。   這裡特別指的是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這一部經的說法主。... 這篇文章 《八大人覺經》—施比受更為有福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前往西方極樂的十六步 https://lafot.org/4140/%e4%bd%9b%e8%aa%aa%e8%a7%80%e7%84%a1%e9%87%8f%e5%a3%bd%e4%bd%9b%e7%b6%93-%e5%89%8d%e5%be%80%e8%a5%bf%e6%96%b9%e6%a5%b5%e6%a8%82%e7%9a%84%e5%8d%81%e5%85%ad%e6%ad%a5/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140

是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淨土,得以往生西方的十六種觀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界修持的教科書   略名《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觀經》,亦稱《十六觀經》,共一卷,劉宋畺良耶舍譯。為淨土三經之一。   彌陀淨土法門,遍見於大乘經典中,而專說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法門者,有「三經一論」,即《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及《往生論》。   印光大師又在淨土三經後,再加上《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總稱為淨土五經。   《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只要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諸聖眾,將現在其前。   《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所行、所成,及所攝化。二經對如何修持之方法,及如何進程,均較為簡略。   而《觀無量壽經》,對修持方法,則有詳細之敘述,如觀無量壽佛,但觀其眉間白毫,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即見西方無量諸佛,得諸佛現前授記。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現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1965年,在溫州白象塔二層發掘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殘頁。   此經殘寬13cm,殘高8.5至10.5cm,對照同處發現的崇寧二年(1103)墨書《寫經緣起》殘頁,認定此經本是同年或相近年代刊印,字跡特徵是:   字體較小,長短大小不一,排列不規則,有漏字並在紙面可見到字跡有輕微凹陷,其活字印刷的特徵十分明顯,經鑑定為北宋活字印刷本。   此現在最早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對修持方法的詳細敘述,如觀無量壽佛,但觀其眉間白毫,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即見西方無量諸佛,得諸佛現前授記。  ... 這篇文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前往西方極樂的十六步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典中的哲理學 https://lafot.org/4665/%e6%80%9d%e7%9b%8a%e6%a2%b5%e5%a4%a9%e6%89%80%e5%95%8f%e7%b6%93-%e4%bd%9b%e5%85%b8%e4%b8%ad%e7%9a%84%e5%93%b2%e7%90%86%e5%ad%b8/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665

《思益經》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佛典,經中無任何生動的故事,因而在經變中只能用眾多小說法圖加榜題形式來表達經文內容。 誦講《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思益梵天所問經 又名梵天所問經、網明菩薩經,簡稱思益經、梵問經、明網經等,收於大正藏〈經集部〉。   本經記載佛陀為「網明菩薩」及「梵天殊特妙意(思益梵天)菩薩」等菩薩,解說諸法空寂之理,其要旨為:「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本經曾受到諸多漢傳僧人的重視而頗為風行,作為當時高僧讀誦修持的依據。   禪宗北宗的開創者神秀將其列為其宗門「五方便」思想中,「明諸法正性」之經典,並把本經和《楞伽經》同列為禪學之所宗要。   思益,是「梵天殊特妙意菩薩」的名號,天竺正音為「毘絁沙真諦」,又譯作「持(特)心」、「勝思惟」。   梵天,是色界初禪天離欲界之欲,寂靜清淨,所以稱作梵天。   誦講《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屬於北宗一系的神秀傳法普寂時,也授以《思益》及《楞伽》。   《思益經》雲清潔國有一名叫思益的梵天來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網明菩薩等一起向佛請問佛法。   《思益經》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佛典,經中無任何生動的故事,因而在經變中只能用眾多小說法圖加榜題形式來表達經文內容。   比起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彌勒經變、賢愚經變等情節生動有趣的經變,思益經變可謂單調枯燥,很難想像這樣的經變在當時能吸引信徒們長久駐足觀覽.     思益梵天所問經僅有的三種譯本 本經現存三種漢譯本以及藏譯本,以鳩摩羅什的本子最為通行。釋宗禪根據漢譯經錄的記載,推斷本經可能曾有支謙譯本流通過。  ... 這篇文章 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典中的哲理學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說阿彌陀經》—前往西方淨土的門票 https://lafot.org/3248/%e3%80%8a%e4%bd%9b%e8%aa%aa%e9%98%bf%e5%bd%8c%e9%99%80%e7%b6%93%e3%80%8b-%e5%89%8d%e5%be%80%e8%a5%bf%e6%96%b9%e6%b7%a8%e5%9c%9f%e7%9a%84%e9%96%80%e7%a5%a8/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3248

《阿彌陀經》介紹了西方淨士的居住環境,是預先給眾生參觀往生後居所的示範單位。 此經為佛經中極少數非由佛陀弟子提問,而由佛陀不問自說的經典。   《佛說阿彌陀經》—淨士宗經典 又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 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之一。   此經所提倡的念佛法門由於易學,使得念佛一時之間蔚為風氣,甚至廣泛流傳於漢字文化圈各國,如日本、韓國、越南等。   《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是念佛人修行的重要依據。 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   古來註解此經者,不乏其人,其中: 蓮池大師之《疏鈔》,極盡精微; 幽溪大師之《圓中鈔》,廣大洪博; 藕益大師之《要解》,文暢意達。清朝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諸佛憐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阿彌陀經》於佛教如此重要,而我們面對義理甚深之經典,一定要抓住其要旨,提綱攜領,這樣才能深入精義,融會貫通。 本經典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理、事、果、行。 「理」是西方淨土的義理; 「事」是西方極樂世界一事; 「果」是指阿彌陀佛; 「行」是持名念佛。 「佛」係指佛陀,即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之梵文Amitā,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等意思; 「經」之梵文Sūtra,音譯為「修多羅」; 原義有「線」之意,指佛經能貫穿法義,使佛法義理不散失。   《阿彌陀經》經文雖然不長,它的義理包含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可以說一部《大藏經》就是《阿彌陀經》的註解。... 這篇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前往西方淨土的門票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三世因果經》—流傳千年的真假佛經 https://lafot.org/4169/%e6%b5%81%e5%82%b3%e5%8d%83%e5%b9%b4%e7%9a%84%e7%9c%9f%e5%81%87%e4%bd%9b%e7%b6%93-%e3%80%8a%e4%b8%89%e4%b8%96%e5%9b%a0%e6%9e%9c%e7%b6%93%e3%80%8b/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169

《三世因果經》主張人的遭遇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而且善行者得善報,惡行者得惡報。   在歷史上琅琅上口的《三世因果經》 又叫《三世因果文》、《佛說三世因果經》,其目的是借勸人向善之名進行佛教化緣。   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雖然這部《佛說三世因果經》,傳統上在教內認為它是偽經。   所謂的偽經,是指它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經過研判,是開悟證果的祖師所著作。   《三世因果經》為後人拼湊《善惡因果經》詞句、複經潤色而成。經文具諷世勸善意,文辭淺白,所以能流行於坊間。   《三世因果經》流傳於中國,至今已有一千數百年的歷史了,受到民間團體、士農工商、朝野上下,許多人的認同與頂受,善信大德依教奉行者也不計其數,所以這部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非常大。     《三世因果經》—三世因果歌     《三世因果經》原文: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三世因果經》所說的因果論: 《三世因果經》主張人的遭遇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而且善行者得善報,惡行者得惡報。 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 二是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 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幹壞事的因果循環報應規律。   「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世」,指的是時間,是「遷流」之義。   時間有長有短,不一定說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這一段時間才叫做「一世」,也包括短暫的時間(剎那),只要有生滅之狀態,就是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呈現。... 這篇文章 《三世因果經》—流傳千年的真假佛經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