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p –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https://lafot.org 願人人皆有幸福 Thu, 09 Feb 2023 09:02:11 +0000 en-US hourly 1 佛教小知識:八大菩薩與四大菩薩 https://lafot.org/3662/%e4%bd%9b%e6%95%99%e5%b0%8f%e7%9f%a5%e8%ad%98%ef%bc%9a%e5%85%ab%e5%a4%a7%e8%8f%a9%e8%96%a9%e8%88%87%e5%9b%9b%e5%a4%a7%e8%8f%a9%e8%96%a9/ Thu, 09 Feb 2023 09:02:11 +0000 https://lafot.org/?p=3662

八大菩薩,是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薩,關於八大菩薩依據各經典的不同,有多種說法。 而其中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又另稱四大菩薩。   八大菩薩: 「菩薩」為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大道心眾生等。 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 薩埵(梵sattva)意為「有情」、「眾生」。 合稱意為「覺悟的有情(眾生)」亦即從上求菩提(覺),下化眾生(有情)得名,即求大菩提的有情。   根據是釋迦牟尼佛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所說的八大菩薩為: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的八大菩薩為:妙吉祥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   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或有的加入無盡意、寶檀華、藥王、藥上、日光、月光等大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 「文殊」是妙之義,「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教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 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 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箧,右手執金剛智慧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普賢菩薩 以行願著稱的大菩薩。印度梵文之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教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甚至視為金剛薩埵同體。 在漢傳形象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 密教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觀世音菩薩 玄奘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代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教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 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聖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准提觀音。... 這篇文章 佛教小知識:八大菩薩與四大菩薩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典中的哲理學 https://lafot.org/4665/%e6%80%9d%e7%9b%8a%e6%a2%b5%e5%a4%a9%e6%89%80%e5%95%8f%e7%b6%93-%e4%bd%9b%e5%85%b8%e4%b8%ad%e7%9a%84%e5%93%b2%e7%90%86%e5%ad%b8/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665

《思益經》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佛典,經中無任何生動的故事,因而在經變中只能用眾多小說法圖加榜題形式來表達經文內容。 誦講《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思益梵天所問經 又名梵天所問經、網明菩薩經,簡稱思益經、梵問經、明網經等,收於大正藏〈經集部〉。   本經記載佛陀為「網明菩薩」及「梵天殊特妙意(思益梵天)菩薩」等菩薩,解說諸法空寂之理,其要旨為:「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本經曾受到諸多漢傳僧人的重視而頗為風行,作為當時高僧讀誦修持的依據。   禪宗北宗的開創者神秀將其列為其宗門「五方便」思想中,「明諸法正性」之經典,並把本經和《楞伽經》同列為禪學之所宗要。   思益,是「梵天殊特妙意菩薩」的名號,天竺正音為「毘絁沙真諦」,又譯作「持(特)心」、「勝思惟」。   梵天,是色界初禪天離欲界之欲,寂靜清淨,所以稱作梵天。   誦講《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屬於北宗一系的神秀傳法普寂時,也授以《思益》及《楞伽》。   《思益經》雲清潔國有一名叫思益的梵天來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網明菩薩等一起向佛請問佛法。   《思益經》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佛典,經中無任何生動的故事,因而在經變中只能用眾多小說法圖加榜題形式來表達經文內容。   比起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彌勒經變、賢愚經變等情節生動有趣的經變,思益經變可謂單調枯燥,很難想像這樣的經變在當時能吸引信徒們長久駐足觀覽.     思益梵天所問經僅有的三種譯本 本經現存三種漢譯本以及藏譯本,以鳩摩羅什的本子最為通行。釋宗禪根據漢譯經錄的記載,推斷本經可能曾有支謙譯本流通過。  ... 這篇文章 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典中的哲理學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四十二章經》—佛法語錄大全 https://lafot.org/4335/%e5%9b%9b%e5%8d%81%e4%ba%8c%e7%ab%a0%e7%b6%93-%e4%bd%9b%e6%b3%95%e8%aa%9e%e9%8c%84%e5%a4%a7%e5%85%a8/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335

《四十二章經》重點闡述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教義。是佛教的入門書。   四十二章經的基本教義 《四十二章經》以斷愛欲、離貪瞋、持淨戒、得寂靜為要旨。是一部既概括簡短,而又十分重要的經典。   全部經文雖然只有四十二小段,二千三百餘字,但是經義卻總攝三學、六度的法門。   這部經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語錄,也就是佛所說四十二章的佛法。   《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典。大約在西元五十七年至七十五年之間,東漢明帝時,據說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翻譯。   翻譯的時間非常早,有些語詞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語言、文字是有機體,每個語詞都有它所代表的時代性。   內容是把釋迦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一共選錄四十二段話編集而成。   梁啟超曾疑此書為偽,他在《四十二章經辯偽》中說:「質而言之,則乃撰本,而非譯本也。……其人不能於漢代譯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國兩晉著作家中求之。 要之,此書必為中國人作,而非譯自印度。作者必為南人,而非北人。其年代最早不過吳,最晚不過東晉。而其與漢明無關係,則可斷言也。」   不過,湯用彤指出本經「互見於巴厘文及漢譯佛典者極多,可知其非出漢人偽造」。現代學者大多支援湯用彤的說法。   北京大學教授林梅村認為此經譯自犍陀羅語之《法句經》;   而季羨林認為,此書是譯自大夏語的《法句經》,原先只稱《佛經四十二章》,並不是一部完整的「經」,而是與《法句經》相同,是從佛教經文中抄寫出片段,作佛教入門之用。   本經由阿含、法句等佛經摘抄而成,簡要說明佛教的基本教義。   內容包括了佛教的修道綱領,說明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佈施、持戒、禪修,增長善業、如實了知無我的智慧,即可證得四沙門果。   到宋朝時代,禪宗祖師加入許多禪宗的觀念及用語,後來與《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 這篇文章 《四十二章經》—佛法語錄大全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八大人覺經》—施比受更為有福 https://lafot.org/4346/%e5%85%ab%e5%a4%a7%e4%ba%ba%e8%a6%ba%e7%b6%93-%e6%96%bd%e6%af%94%e5%8f%97%e6%9b%b4%e7%82%ba%e6%9c%89%e7%a6%8f/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346

《八大人覺經》是啟發眾生覺悟世間的一切都是痛苦,而使我們對於佛法能生起信心;並且指示我們要如何去修行,要怎樣成就佛道,這是一部對修學佛法,非常重要的經典。   八大人覺經—大小乘妙法的心髓 八大人覺經,全名應為「佛說八大人覺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經集部〉。   八大人覺,即大人八覺或作「八大人念」,「念」或「覺」是「思惟」之意,就是指大人應該深思的八個項目: 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正憶、定心、智慧、無戲論。   八大人覺在阿含經典、佛遺教經、成實論中均廣有論說。   根據「諸佛菩薩大人」句式,「大人」也可能是「大士」或「大菩薩」的一種譯法。本經說明諸佛菩薩等大人應覺知思惟之八種法,觀察體會大人八覺,以作自覺、覺他之修行。   《佛說八大人覺經》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因此三經均言簡意賅,含攝深遠法義,歷代多有大德為之註解講論,是初機學佛的最佳指引。   三經中,又以《八大人覺經》最為流通倡行,三百七十二字,融通大、小乘妙法心髓,契入菩薩道六度萬行。   每一部經都有經題,經題當中又包含通題和別題。通題,就是每一部共通的題名,只要是佛經,皆名為「經」。   所以,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經」就是它的通題。經,古人用貫、攝、常、法四字來解釋此字,也就是說:佛經所說的道理是貫穿諸法而歷古今,恆常不斷的。   此外,每一部經也有其各別不同的「別題」,這一部經的別題就是「佛說八大人覺」。       佛說八大人覺經—菩薩的自覺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翻譯成中文就是「覺」或「覺者」的意思,凡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就稱為「佛陀」。   這裡特別指的是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這一部經的說法主。... 這篇文章 《八大人覺經》—施比受更為有福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唐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剛智譯 https://lafot.org/5162/5162/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5162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 唐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剛智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 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 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金剛天女使。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 剛月輪。持本三摩地幖幟。皆以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越過十地身語心金剛。各以五智 光明峯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 熾然光明自在威力。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以金剛自性光明遍照 清淨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惟一金剛能斷煩惱。以此甚深祕 密心地普賢自性常住法身。攝諸菩薩。唯此佛利。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 以諸大悲行願圓滿。有情福智資糧之所成就。以五智光照。常住三世。無有暫息平等 智身。爾時普賢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從定而起遍照虛空。金剛自性成辦清淨光明。 同聲以偈讚曰  大日金剛峯  微細住自然   光明常遍照  不壞清淨業    說此讚已。時金剛手菩薩。以右手五峯金剛。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 此金剛曰   吽引   時金剛王菩薩。以所持鉤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此摩尼曰   ꩩ怛 二合   時金剛染菩薩以金剛白蓮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此蓮花曰   �紇哩以三合   時金剛稱菩薩以金剛箜篌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此羯磨曰   쿔噁   時四大菩薩。同聲告金剛界如來言。我今現此神通。為動一切有情本性。開顯鉤 召彼愚童。令染愛諸佛妙法。成熟本有法身故。時虛空藏菩薩。復以手中寶瓶擲於虛 空。寂然一體還來手中。說此金剛藏曰... 這篇文章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唐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剛智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大佛頂首楞嚴經全文版本—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https://lafot.org/2936/%e3%80%8a%e5%a4%a7%e4%bd%9b%e9%a0%82%e9%a6%96%e6%a5%9e%e5%9a%b4%e7%b6%93%e3%80%8b-%e5%94%90%e5%a4%a9%e7%ab%ba-%e6%b2%99%e9%96%80%e8%88%ac%e5%89%8c%e5%af%86%e5%b8%9d-%e8%ad%af/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2936

《楞嚴經》全經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 第一卷為序分。講述此經說法因緣:說明眾生流轉生死,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第二卷至第九卷為正宗分。主要闡述「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眾生不明自心「性淨妙體」,所以產生了生死輪迴的現象。 第十卷為流通分。講述此經應永流後世、利益眾生等。   序分 第一卷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大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這篇文章 大佛頂首楞嚴經全文版本—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說阿彌陀經》—前往西方淨土的門票 https://lafot.org/3248/%e3%80%8a%e4%bd%9b%e8%aa%aa%e9%98%bf%e5%bd%8c%e9%99%80%e7%b6%93%e3%80%8b-%e5%89%8d%e5%be%80%e8%a5%bf%e6%96%b9%e6%b7%a8%e5%9c%9f%e7%9a%84%e9%96%80%e7%a5%a8/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3248

《阿彌陀經》介紹了西方淨士的居住環境,是預先給眾生參觀往生後居所的示範單位。 此經為佛經中極少數非由佛陀弟子提問,而由佛陀不問自說的經典。   《佛說阿彌陀經》—淨士宗經典 又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 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之一。   此經所提倡的念佛法門由於易學,使得念佛一時之間蔚為風氣,甚至廣泛流傳於漢字文化圈各國,如日本、韓國、越南等。   《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是念佛人修行的重要依據。 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   古來註解此經者,不乏其人,其中: 蓮池大師之《疏鈔》,極盡精微; 幽溪大師之《圓中鈔》,廣大洪博; 藕益大師之《要解》,文暢意達。清朝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諸佛憐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阿彌陀經》於佛教如此重要,而我們面對義理甚深之經典,一定要抓住其要旨,提綱攜領,這樣才能深入精義,融會貫通。 本經典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理、事、果、行。 「理」是西方淨土的義理; 「事」是西方極樂世界一事; 「果」是指阿彌陀佛; 「行」是持名念佛。 「佛」係指佛陀,即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之梵文Amitā,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等意思; 「經」之梵文Sūtra,音譯為「修多羅」; 原義有「線」之意,指佛經能貫穿法義,使佛法義理不散失。   《阿彌陀經》經文雖然不長,它的義理包含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可以說一部《大藏經》就是《阿彌陀經》的註解。... 這篇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前往西方淨土的門票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說彌勒下生經》—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https://lafot.org/3799/%e4%bd%9b%e8%aa%aa%e5%bd%8c%e5%8b%92%e4%b8%8b%e7%94%9f%e7%b6%93-%e8%a5%bf%e6%99%89%e6%9c%88%e6%b0%8f%e4%b8%89%e8%97%8f%e7%ab%ba%e6%b3%95%e8%ad%b7%e8%ad%af/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3799

主要描述彌勒下生時,人間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彌勒佛在龍華三會中說法渡眾的盛況。   《佛說彌勒下生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如來玄鑒無事不察。當來過去現在三世皆悉明了。過去諸佛姓字名號。弟子菩薩翼從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無數劫。皆悉觀察亦復如是。國王大臣人民姓字則能分別。如今現在國界若干亦復明了。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欲聞其變。弟子翼從佛境豐樂為經幾時。佛告阿難。汝還就坐聽我所說。彌勒出現國土豐樂弟子多少。善思念之執在心懷。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還就坐。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將來久遠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翅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清和。是時翅頭城中有羅剎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每向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常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為香淨。阿難當知。爾時閻浮地。東西南北千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減一萬。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鷄鳴相接。是時弊華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于地。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慇懃。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優單越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向。無若干之差別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便還合。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車磲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更相傷害。繫閉在獄受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鎮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國。伊羅鉢寶藏。多諸珍琦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梯羅國。綢羅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大國。有大寶藏亦多珍寶。第四波羅奈蠰佉。有大寶藏。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復不省錄之。意無財寶之想。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優單越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又且顏貌端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王女中最極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優鉢蓮華香。身作栴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態永無復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脇生。如我今日右脇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嫡。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翅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花。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於其夜成無上道。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返震動。地神各各相告曰。今時彌勒已成佛。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已成佛道。轉轉聞徹三十三天。豔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聲聞展轉至梵天。彌勒已成佛道。爾時魔王名大將。以法治化。聞如來名音響之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彌勒聖尊與諸天人。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大將魔王告彼界人民之類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彌勒今日已度彼岸。亦當度汝等使至彼岸。爾時翅頭城中有長者名曰善財。聞魔王教令。又聞佛音響。將八萬四千眾至彌勒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彌勒漸與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 。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心開意解。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與諸人民廣分別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是時善財與八萬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盡成阿羅漢道。爾時彌勒初會八萬四千人得阿羅漢。是時蠰佉王。聞彌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聞法。時彌勒佛與王說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爾時大王復於異時立太子為王。賜剃頭師珍寶。復以雜寶與諸梵志。將八萬四千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盡成道果得阿羅漢。是時修梵摩大長者。聞彌勒已成佛道。將八萬四千梵志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得阿羅漢。唯修梵摩一人。斷三結使必盡苦際。是時佛母梵摩越。復將八萬四千婇女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爾時諸女人盡得阿羅漢。唯有梵摩越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爾時諸剎利婦聞彌勒如來出現世間成等正覺。數千萬眾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門出家學道。或有越次取證。或有不取證者。爾時阿難。其不越次取證者。盡是奉法之人。患厭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爾時彌勒當說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葉者行十二頭陀。過去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當佐彌勒勸化人民      爾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 已衰耗向八十餘。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屠鉢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摩竭國界毘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是時彌勒。申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見是事已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爾時阿難。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復取種種華香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敬心於正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正真之道。阿難當知。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膖脹之想。食不消想。膿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若此眾中。釋迦文佛弟子。過去時修於梵行。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所。供養三寶。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彈指之頃修於善本。來至此間。或於釋迦文佛所。行四等心。來至此者。或於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歸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起神寺廟。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補治故寺。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受八關齋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香華供養。來至此者。或復於彼聞法悲泣墮淚。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所。專意聽受法。來至我所。或復盡形壽善修梵行。來至我所。或復有書寫讀誦。來至我所。或復承事供養。來至我所者。是時彌勒便說此偈  增益戒聞德  禪及思惟業   善修於梵行  而來至我所   勸施發歡心  修行心原本   意無若干想  皆來至我所   或發平等心  承事於諸佛   飯飴於聖眾  皆來至我所   或誦戒契經  善習與人說   熾然於法本  今來至我所   釋種善能化  供養諸舍利   承事法供養  今來至我所   若有書寫經  班宣於素上   其有供養經  皆來至我所   繒綵及諸物  供養於神寺   自稱南無佛  皆來至我所   供養於現在  諸佛過去者   禪定正平等  亦無有增減   是故於佛法  承事於聖眾 ... 這篇文章 《佛說彌勒下生經》—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奉詔譯 https://lafot.org/5178/5178/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5178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御製佛頂尊勝總持經呪序   朕惟如來演大乘教。開方便門。千經萬法。無非為濟度群生。使不淪業報。佛頂 尊勝總持經呪者。一切如來智印。廣大慈悲。甚深希有。普利昏迷。實巨海之津梁。 幽暗之日月。飢渴之飲食也。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能發菩提心持誦佩服者。 其福德種種無盡。永脫諸惡苦趣。從無始以來百千億劫。所積罪業悉皆消除。若晝夜 勤修不懈。當得諸佛灌頂。神天擁護。福壽無量。如是勝果。目覩其效。誠實不虛。 朕君臨天下。閔斯民之執迷。所作所為。墮於惡趣。而不知若斯謬戾。誠為可矜。遂 以是經呪。用俾河沙剎土。一切有情。均沾利益。壽延福增。同臻佛道。又況佛有誓 盟。廣濟眾生。必先度忠孝。凡忠臣孝子身生中國。又逢治世。受種種快樂。皆由其 事君事親能盡其道。又能敬禮三寶。修積善因。舉足之頃。即登覺路。若夫為惡之徒 。昧於改悟。所作所為。日甚一日。造業深重。甘心墮落。身如沐漆。求潔實難。隕 墜幽扃。何由出世。苟能回心向善。即此一路。可超出劫塵也   永樂九年六月 日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者。婆羅門僧佛陀波利。儀鳳元年從西國來至此漢土到五臺山 次。遂五體投地向山頂禮曰。如來滅後眾聖潛靈。唯有大士文殊師利。於此山中汲引 蒼生教諸菩薩。波利所恨生逢八難不覩聖容。遠涉流沙故來敬謁。伏乞大慈大悲普覆 令見尊儀。言已悲泣雨淚向山頂禮。禮已舉首忽見一老人從山中出來。遂作婆羅門語 謂僧曰。法師情存慕道追訪聖蹤。不憚劬勞遠尋遺跡。然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之 輩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滅眾生一切惡業。未知法師頗將此經來不 。僧報言曰貧道直來禮謁不將經來。老人言既不將經來空來何益。縱見文殊亦何得識 。師可却向西國取此經將來流傳漢土。即是遍奉眾聖廣利群生。拯濟幽冥報諸佛恩也 。師取經來至此。弟子當示師文殊師利菩薩所在。僧聞此語不勝喜躍。遂裁抑悲淚至 心敬禮。舉頭之頃忽不見老人。其僧驚愕倍更虔心。繫念傾誠迴還西國。取佛頂尊勝 陀羅尼經。至永淳二年迴至西京。具以上事聞奏大帝。大帝遂將其本入內。請日照三 藏法師。及勅司賓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譯此經。勅施僧絹三十匹。其經本禁在內不 出。其僧悲泣奏曰。貧道捐軀委命遠取經來。情望普濟群生救拔苦難。不以財寶為念 。不以名利關懷。請還經本流行。庶望含靈同益。帝遂留翻得之經。還僧梵本。其僧 得梵本將向西明寺。訪得善解梵語漢僧順貞。奏共翻譯。帝隨其請。僧遂對諸大德共... 這篇文章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奉詔譯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
《佛說盂蘭盆經》—為救亡母的盂蘭節 https://lafot.org/4618/%e4%bd%9b%e8%aa%aa%e7%9b%82%e8%98%ad%e7%9b%86%e7%b6%93-%e6%95%91%e5%ba%a6%e5%80%92%e6%87%b8%e4%b9%8b%e8%8b%a6%e7%9a%84%e4%ba%a1%e8%80%85/ Wed, 01 Feb 2023 06:52:34 +0000 https://lafot.org/?p=4618

《佛說盂蘭盆經》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   讚頌孝道的佛說盂蘭盆經 這一部經是佛教的孝經,一部講孝道的經。   由西晉佛教譯經師竺法護所譯。   主要記載著目犍連尊者,為了救度墮落於餓鬼道的母親,向釋迦牟尼佛請示救度之法,最終成功解救其母,釋迦牟尼佛便藉此向大眾宣說盂蘭盆法之經過。   該經收錄於大正藏經集部第16冊的685部,乾隆藏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38冊,另於嘉興藏、高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開寶藏、房山石經等經藏皆有收錄此經典。   「盂蘭盆」是梵語उल्लम्बन, 「盂蘭」意思是「倒懸」; 「盆」的意思是「救器」, 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 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佛說盂蘭盆經》—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 這篇文章 《佛說盂蘭盆經》—為救亡母的盂蘭節 最早出現於 成功佛堂&老佛爺月老廟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