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基本佛學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六處 又譯為六入,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經·業相應品·度經》和玄奘譯《緣起經》等等,緣起法中的六處同於十二處中的六內處。緣於各種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長,叫做名色緣六處。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緣覺 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修空法,於其最後只生不依如來的聲教,感飛花落葉的外緣,而自覺十二因緣之理,以證辟支佛果。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緣起論 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為闡釋宇宙萬法皆由因緣所生起之相狀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論說,與實相論相對稱,而實相論乃審察諸法之實相本體,並以之為教理之論說。 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稱之為緣起。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三毒 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有貪、嗔、癡三毒的存在,貪讓人永不滿足,嗔讓人產生惡意,癡讓人產生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又會導致貪欲、憎恨、愚癡。佛教中,通常用鴿子、蛇、豬代表貪欲、憎恨、愚癡三毒。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向四果 四向是指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稱四沙門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合稱四向四果。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念住 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 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世間事的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 Page1 Page2 Page3 Page4 Page5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六處 又譯為六入,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經·業相應品·度經》和玄奘譯《緣起經》等等,緣起法中的六處同於十二處中的六內處。緣於各種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長,叫做名色緣六處。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緣起論 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為闡釋宇宙萬法皆由因緣所生起之相狀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論說,與實相論相對稱,而實相論乃審察諸法之實相本體,並以之為教理之論說。 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稱之為緣起。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三毒 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有貪、嗔、癡三毒的存在,貪讓人永不滿足,嗔讓人產生惡意,癡讓人產生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又會導致貪欲、憎恨、愚癡。佛教中,通常用鴿子、蛇、豬代表貪欲、憎恨、愚癡三毒。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向四果 四向是指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稱四沙門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合稱四向四果。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 閱讀更多» 02/09/2023
佛教小知識 佛教小知識:四念住 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 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世間事的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閱讀更多» 02/09/2023